首页 > 女生言情 > 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 > 第169章 吴堡县善心帮百姓 出阴招设计套士绅

第169章 吴堡县善心帮百姓 出阴招设计套士绅(2/2)

目录

盖闻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自昔圣王御宇,必以仁政抚民,顺天应人,方得四海归心,社稷永固。

然今大明崇祯皇帝朱由检,临御以来,倒行逆施,致苍生涂炭,四海鼎沸,天下已无宁日。

吾等吴堡县士绅,忝列乡梓,目睹时艰,义愤填膺,今以大义之名,布告天下,声讨此无道昏君之罪。

一、苛政猛于虎,民生困苦

崇祯即位以来,不思休养生息,反行横征暴敛。吾吴堡之地,土瘠民贫,农桑不兴。每至岁末,家无余粮,野有饿殍。

而官府催征之急,如狼似虎,稍有迟延,便加拷掠。民之血汗,尽入公帑,以供朝廷之挥霍。

吾等士绅虽忝列乡绅,亦感生计维艰,况于普通百姓乎?

此等苛政,实乃取民脂膏,绝民活路,崇祯皇帝之罪一也。

二、用人不当,朝纲紊乱

崇祯皇帝用人多疑,朝令夕改。贤良之士不得重用,奸佞之徒却得以升迁。

朝堂之上,党争不断,相互倾轧。如此用人不当,朝纲紊乱,国将不国,崇祯皇帝之罪二也。

三、天灾频仍,赈济不力

近年来,天灾不断,旱灾、蝗灾、水灾接踵而至。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而崇祯皇帝却不施赈济,坐视百姓受苦。

吾吴堡县,亦深受其害。连年大旱,颗粒无收。百姓为求生存,只得卖儿鬻女,甚至易子而食。

而朝廷却不闻不问,不发分毫救济粮款。地方官府,亦层层克扣,中饱私囊。

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呼天不应,叫地不灵。

崇祯皇帝,身为天下之主,本应爱民如子,救民于水火,却如此冷漠无情,视百姓如草芥,其罪三也。

呜呼!崇祯皇帝之罪,擢发难数。吾等吴堡县士……

檄文的最后,全是士绅们的亲笔签名,还是按了手印,盖了印章的。

此文一出,好几个胆子小的只是“啊”了一声,人直接就昏了过去。

其中也有一个胆子稍大的富户颤抖着说:“大人,这……这是诬陷啊,这可是你刚才叫我们签的粮食移交文书,这怎就成了造反檄文了?”

程风冷笑一声:“是不是诬陷,不是你说了算的,朝廷说了才算。

各位造反大王,你们可以啊,那些流民造反都不敢真名实姓,只敢起个外号,就是怕别人知道他们是谁。

你们士绅果然是不一样啊,竟然连国号都想好了,还恢复季汉?官位分配还挺齐全,首辅次辅全都有,尚书,侍郎,大学士,大司马,大将军,大元帅一应俱全啊。这妥妥就是一个朝廷,可本使好像不记得季汉还统治过你们这里啊?

咋的了,刘大财主你家是昭烈帝的后人吗?你咋想起来要恢复季汉的?”

众大户瞬间脸色煞白,纷纷叫嚷起来:“巡察使大人,你如此的栽赃陷害,究竟是有何意?”

程风冷笑一声:“诸位,本使这是给你们一个立大功机会。 这吴堡县总共也没有几万人,现在正闹饥荒,不少百姓都活不下去,要外出逃荒了。

如果全县的老百姓都跑光了,谁来给你们种地,谁来给你们守城?

各位士绅大老爷们,你们都是饱读诗书之人,应该知道这其中的要害,对县里的百姓好一点吧,给他们口饱饭吃,让他们给你们种地,给你们守城。

若你们听程县令的安排,出钱出粮帮助吴堡县百姓,别让他们被饿死,有这些百姓在,你们就守得住这县城,只要你们守上五年,这吴堡城不丢失,你们就有大功。

各位士绅大老爷的财力,养这几万百姓五年应该没有任何问题,只要你们做到了,陈大人好好的。县里的百姓好好的,这檄文永远都不会出现在外面。

如果你们你不愿意,那也简单,过不了几天,这檄文就会出现在皇帝的御案上,那个时候你们就得考虑你家的九族还能剩下几人了。”

大户们面面相觑,他们没想到自己竟落入了这个圈套。

有士绅气得指着程风鼻子骂:“还没想到你小小年纪竟然如此的狠毒,我等啥可能都想到了,就没想到也会用这种方法来坑我等。”

程风不为所动,冷冷道:“如今摆在你们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乖乖出钱出粮,保吴堡县百姓平安,保自己九族周全;

二是继续嘴硬,那我就先在这里把你们都杀了,再抄了你们的家,反正我手里有你们造反的凭证,圣上也不会怪罪于我。

到了那个时候,你们家所有的都是朝廷的。怎样对你们更有利,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当然了,你们也可以假意同意,回去就召集乡勇,来个真的造反,那么本使真得感谢你们,回去又可以升大官了。”

富户们听了,一个个吓得腿软,刚刚还嚣张的气焰瞬间熄灭。

为首的刘大户双腿一软,差点跌坐在地上,颤声道:“大人,我们……我们愿意出钱出粮,只求大人饶我们。”

其他富户也纷纷附和,生怕晚了一步就被灭族。

程风又看着众士绅笑道:“各位士绅老爷们,千万记着要保护好程县令和那些百姓,别让他们被冻死饿死,要是让我知道有百姓被冻饿死了,你们可就麻烦了。”

程风停顿了一下又道:“当然了,各位士绅老爷们,如果你们觉得你们身后的人有能力搞死本使,本使真是非常欢迎你们身后的人去皇帝那里弹劾我。”

众士绅纷纷表示自己身后没有朝中官员,不敢去弹劾大人。”

程风满意地点点头:“这就对了,程县令,你负责监督他们出钱出粮,务必让百姓吃饱饭,守好这吴堡县。”

程世培连忙点头:“是,大人,下官一定办好。”富户们虽满心不甘,但为了九族性命,不敢去赌大少说的是真是假。

反正就是出些钱粮而已,又不是出不起,没必要用这种拿不准的事情,九族的性命去冒险。无可奈何的富豪们也只能认栽,同意出钱出粮养乡勇守城。

程风看着他们的样子,嘴角微微上扬。程风又道:“本使在这吴堡县也耽搁了些时日,如今事情已安排妥当,便要继续赶路了,各位士绅老爷们,再见,本使希望最近这几年都能听见你们的好消息。”说罢,起身准备离开。

这时,一名富户突然上前,犹豫片刻后道:“巡察使大人,我等虽愿出钱出粮,但还望大人能给个期限,不知这五年之约,从何时算起?”

程风微微眯眼,思索片刻道:“就从今日算起,到崇祯八年重阳之后,若吴堡县安稳如初,百姓安居乐业,那就表示檄文本使从来没听说过,五年内,不管这吴堡县的县令还是不是程大人?本使的表态都有效。”

富户们听后,虽仍心有不满,但也只能应下。

程风面带微笑,朝厅内众人挥挥手,带着众人离开了福满楼客栈,来到流民住的地方。

看着那几百流民,程风笑笑:“乡亲们,现在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程县令已经和士绅们说好了,今后五年内,吴堡县的士绅们愿意出钱出粮招募乡勇是守护县城。

现在这个县城有了一线的生机,如果你们不愿意跟着我出塞的,你们可以留下来,我不会强迫你们。

还愿意跟我走的我欢呼,咱们吃过早饭就可以走了,现在还有一顿饭的时间,大家好好想一想是走是留。”

流民们听了程风的话,顿时议论纷纷。一些人面露犹豫之色,他们舍不得离开家乡,但又担心士绅们日后反悔;

另一些人则眼神坚定,他们早已对这破败的家乡失望透顶,一心想要跟着程风去塞外寻找新的生机。

几个年轻力壮的汉子站了出来,大声说:“大人,一看你就是为我们老百姓着着想的好官,我们愿意跟您走!”

随后,越来越多的人响应,愿意跟随程风出塞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程风看着这些相信自己的流民,心中很高兴,待大家吃完饭,程风便带着愿意跟随的流民,踏上了前往榆林的路。

沿途逃荒的百姓知道了跟着这支车队就有饭吃后,不断的加入,队伍越来越庞大。

来到米脂县地界,遇见刚从米脂县逃离的百姓带来的消息,米脂县来了一支叛军正在米脂县横山地招兵买马,领头的是一个姓李的壮汉。

现在的米脂县城现如临大敌,官府盘查的十分的紧,没有路引也根本进不了城去。

程风听到这个消息,看看身边的李来享笑道:“这家伙,真的跑回老家来招兵买马来了,还好我运气不错,半道上截胡了他的宝。”

李来享一脸疑惑:“院长,您说的‘宝’是指什么?”

程风本来想说你就是那个宝。可想想还是算了,指着身后的流民队伍:“就是他们啊,那个姓李的壮汉要招兵买马,不就是缺人嘛。

我把这些流民带走,他就少了不少兵源,你说是不是我截了他的宝?”

李来享想想也对,这确实是院长截了别人的宝。

程风笑笑,喊到:“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吴钟,石达开,曹金虎,吕俊豪你们来了。”

七人听到,跑了过来,程风安排了:“曹金虎,吕俊豪,你们俩把车队交给月儿负责。

其他人安排两百配驳壳枪的护卫队员,每人带好十天的粮食跟我走,我们去李家站点去看位老朋友,马上安排。”

八俩人异口同声:“是。”

程风又把腰带上的巡察使腰牌摘下来交给月儿:“两位姐姐,你们拿着这个腰牌,带着车队先到榆林去等我们,路上如果有官服找麻烦,先和他们讲道理。

如果他们不讲理要硬来,也别和他们客气,打过再说别的。

如果半道上遇着打劫的,先劝其投降,劝不住就缴了他们再说。如果遇着逃荒的要加入也带着一起走,我们十天之内肯定返回。”

安排好车队的事情,程风带着八名小将,二百护卫骑兵直奔米脂河西二百里的李继迁寨,他要去找那李鸿基谈谈心。

二百多人快马加鞭,在第二天来到横山地,程风一行人,刚到横山地,便遇到了李自成的斥候。

斥候们没想到在这荒山野岭的偏僻之地,竟然还能遇着这么多的骑马之人,开始以为来的是官兵,也是吓了一跳。

不过在看清楚这群人里没有一个穿铠甲的,而且全是小孩,一个成年人没有。

便知道他们并非是官兵,不过是有钱人家的纨绔子弟出来游玩的。

二百多的纨绔子弟,骑的还都是战马,这不就是妥妥送战马来的财神吗?斥候们的眼睛里的贪婪之火都快冲到半天空去了。

几位斥候急匆匆的跑回李继迁村,老远就喊:“大当家,大当家,来喜事哩,来喜事哩。”

正在村子里想着到哪里去搞武器装备的李鸿基,听到斥候的大喊大叫,心里很不高兴,站起身来骂道:“蹦锅,你个瓜皮柳娃子,颇烦很 ,莫事瞎咧咧啥?”

斥候被骂,也不生气,笑呵呵的跑进院子:“大当家的,来大财哩。”

李鸿基骂道:“你就是个瓜皮,哪来的大财哩?”

“横山地来了二百多个碎娃子,个个都骑的是上好的战马,一个大人也没有,这不就是给俺们送战马来地吗?”

李鸿基砰的一声,从石阶上站了起来:“此话当真?”

“真的,正朝我们这里来呢,也许一会就到村口了。”

李鸿基大喜:“快呢,叫上兄弟们,咱们去接收战马。”

程风带着护卫一路跟随,看着那些斥候跑进了村子,这才停下来,在村子外二里地等待。

果然没过多长一段时间,村子里乌泱泱的跑出来了几百上千号人,嚎叫声,呐喊声,口哨声,乱七八糟就像一群鸭子。

这乱七八糟的场景把大少看得摇头无语,叹息一声:“这家伙,好歹也是当过边军的,再怎么垃圾也干过几天百夫长, 咋把兵带的像山里的土匪。”

曹金虎笑道:“看出来的人估计要上千人,如果他真的只干过百夫长,那想带好一千人,还是要费些事才行。”

李鸿基带着他的乌合之众兴高采烈的走出了村口,原想着怎么也得走个三五里地才能劫到那群碎娃子。

没想到这才走了一里多地,就看见了一群小孩骑着高头大马正挡在大路中间。

看到了一匹匹高大英俊的战马,李鸿基心里乐开的花。

他给李过示意,李过省得,快走冲到前面,手里的镔铁长枪往地上一杵,大喊:“你们这些碎娃子听好啦,俺们是杀富济贫的好汉,今日你们运气好,遇到了俺们。

咱们只要你们的马,不要你们的命,不想死的乖乖的下马投降,把马交出来,可饶你们不死,敢说个不字通通的砍头。”

程风笑笑,叫来李来享:“你过去告诉那个李鸿基,就说救他出监狱,还送他三本书和二十两跑路银子的恩人来了,让他赶紧过来拜见。”

李来享重复了一遍院长的话,打马来到李过面前,拱手一礼:“这位兄台,请问你可是李鸿基李英雄?”

李过还以为这小孩是过来打架的,没想到人家文质彬彬的非常有礼貌,过来就先行礼。

这李过刚当流寇没几月,工作经验不足,还没有学到多少流寇的习性。

见来人彬彬有礼,自己也不好发威,只得回礼:“俺叫李过,李鸿基是俺叔,咋啦,你找俺叔有事?”

李来享笑道:“不是我找你叔有事,你过去告诉你叔李鸿基一声,就说救他出监狱,还送他三套书和二十两跑路银子的恩人来了,让他赶紧过来拜见。”

李过一愣,这事他知道,送书的时候自己就在旁边,他俩说的话自己也记得清楚。

二叔还经常拿着那书在自己面前读,虽说很多自己都听不明白,但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

送书的事总共只有四个人知道,除了自己和二叔,就只有米脂县的李掌柜和他的小东家程小公子知道。

看对面并没有李掌柜的身影,莫非是那正主恩人大明游玩使程小公子来了。

“你等着,俺马上去通报。”李过不敢耽误,那可是堂叔救命的恩人,万一怠慢了怕是要挨揍。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