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雇佣兵(1/2)
朱高煦将往日的朝堂改成了大会堂模样,格局与旧日截然不同。
从大门步入,正对面便是一处不高的台阶,台阶之上摆放着一张足有一人长的宽大案桌,案后是一把样式简洁却透着舒适的座椅,这便是朱高煦平日议事时的坐处,虽无传统龙椅那般繁复的龙纹雕饰,却自有一种沉稳气象。
而在这“龙椅”正对面,十多排桌椅整齐排列,每行桌子之间留出三条宽敞的过道,方便众人走动;靠近两侧窗户的地方,也各有一条过道,禁卫军士兵便身姿挺拔地站立在那里,神情肃穆,目光锐利,既守护着殿内秩序,也透着一股无声的威严。
这般布置少了几分旧日朝堂的森严压抑,多了几分规整利落,让初次踏入的官员们更觉新奇,目光在殿内来回扫视。
李国川好歹也算是有些身份地位的人,所以自然也有机会参与这朝会。当他迈步走进朝堂之后,目光扫视一圈,突然被眼前的一幕给吸引住了——只见在这宽阔的大殿中央,竟然摆放着一些他从未见过的奇怪设施!
这些设施造型奇特,材质也颇为考究,看上去似乎是某种特殊的用途。李国川不禁心中犯起了嘀咕,这到底是些什么东西呢?他一边暗自思忖着,一边脚步不由自主地朝着那些设施走去,想要一探究竟。
然而就在这时,他的目光突然被龙椅旁边的两个小宫女吸引住了。这两个小宫女身姿婀娜,面容姣好,此刻正安静地站立在龙椅两侧,宛如两朵盛开的鲜花一般。她们的存在,使得原本庄严肃穆的朝堂多了一丝别样的温馨与柔和。
李国川的脚刚越过殿门的门槛,守在门边的小宫女便立刻微微躬身,声音温婉又带着几分恭敬:“各位大人,今日的位次上都写着各位的名字,还请按名字到对应的位置上坐下。”
“上朝竟有坐的地方?”这想法在李国川脑中一闪,让他不由得愣了愣。他在朝为官这些年,朝会时众臣皆是肃立听政,遇上议事冗长的时候,双腿酸麻是常有的事,此刻听闻能坐下,心中竟生出几分真切的欣喜——这可真是太体恤人了。
压下心头的讶然,李国川对着小宫女轻轻点了点头,随即抬步往里走。他眼角的余光瞥见身后已有其他官员陆续进来,知道自己堵在门口会碍着别人,还是先寻到自己的位置才是正理,也正好瞧瞧这新安排的座位究竟是何模样。
李国川沿着过道缓步前行,目光顺势向下,在两侧的座位上扫过,搜寻着自己的名字。他心里自有数,以自己如今的官阶,断然不会被安排在最靠前的位置,故而也就没往第一排的方向多做留意,只在中间区域慢慢查看。
正看着,他忽然心中一动,脚步微顿。转念一想,倒觉得这按名就座的法子实在妥帖——还好每个座位都清清楚楚标注了名字。若是让他们这些大臣自行找位置坐下,单是这座位的前后远近,就足够让人犯难了。朝堂之上,官员们向来默认身份越高、资历越厚者,位置便越靠前,这几乎是不成文的规矩。可这次牵涉八个城池的官员,人数众多,彼此间的官阶、资历错综复杂,谁也不敢拍着胸脯说自己的官位就一定压过旁人一头。真要让大家自己选,坐得太靠前,怕惹来“逾矩”的非议;坐得太靠后,又难免显得“自轻”,稍不留意便可能得罪人,徒生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这般想来,这标好名字的安排,倒是省了不少心思。
李国川在过道间来回扫视了片刻,终于在第四排靠里的位置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字体工整清晰,一眼便能辨认。他伸手轻轻拍了拍座位上的垫子,触感松软厚实,带着几分恰到好处的弹性。
没有丝毫犹豫,李国川顺势坐下,只觉得臀部落下时稳稳当当,那垫子将身体微微托起,恰好缓解了久坐的压力,比想象中要舒服不少,连带着连日来处理公务的疲惫都似乎减轻了几分。
坐定之后,李国川下意识地挺直了脊背,双手规矩地放在膝上,目光平视前方,竟生出几分像学堂里的学童般的拘谨来。他屏气凝神,静静等待着朝会的正式开始,殿内渐渐坐满了人,却始终保持着一种奇异的安静,只偶尔有衣物摩擦的细微声响。
身后,其余官员正三三两两地低声交流着,一边互相点头示意,一边循着自己的位次慢慢归位,整个大殿里一时间弥漫着几分有条不紊的忙碌气息。李国川暂时无事,便索性将目光投向了这庄严又热闹的朝堂之上,细细打量起来。
坐在最前排的那拨官员,身份一目了然——无疑是天城中央机构的核心成员。他们的人数不算多,大略数过去也就二十位上下。此刻,这些人大多闲适地斜倚在铺着软垫的靠背椅上,有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有的则侧头与身旁同僚低声说着什么,眉宇间带着几分熟稔与从容。那副松弛自在的姿态,一看便知绝非初次参与这样的朝会,显然是对这里的规矩、流程早已烂熟于心,一举一动都透着久居上位的笃定与淡然。
再往后排,便是来自八个城池的其他官员。他们一行行按序找到自己的位置,小心翼翼地坐下后,目光忍不住四处打量——有的偷偷瞟着大殿顶端悬挂的鎏金匾额,有的好奇地观察着前排中央官员的神态,还有的则悄悄打量着身旁其他城池的同僚,眼神里满是新鲜与探究。显然,这样规格的朝会、这般庄重又带着几分程式化的场面,对他们而言颇为新奇,举手投足间还带着些许初来乍到的拘谨,与前排官员的从容淡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哈哈,老李,咱们俩倒是有缘哈,竟然坐在前后桌!”
李国川正低头整理着桌上的书本,耳边突然炸开这声熟悉的笑骂,带着点咋咋呼呼的热乎劲儿。他愣了一下,手里的动作顿住,抬眼就撞进一双弯成月牙儿的笑眼里——林君正半弯着腰,一只手撑在他前排的椅背上,另一只手还拎着个鼓鼓囊囊的帆布包,脸上的褶子都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巧遇堆得满满当当,眼里闪着毫不掩饰的惊喜。
“是你啊,老林!”李国川也跟着笑起来,被林君这声提醒,他才后知后觉地往前探了探身子,目光扫过前排课桌右上角贴着的姓名贴。米白色的纸片上,“林君”两个字用黑色水笔写得龙飞凤舞。
“还真是你,”李国川直起身,指尖在自己桌上轻轻敲了敲,眼里的笑意更浓了,“这可真是巧了,咱俩这缘分,说啥也得再续续。等会儿散了场,可得好好喝两杯!”
林君直起腰,把帆布包往桌洞里一塞,转过身冲他挤了挤眼:“那必须的!!”
眼看朝会的时辰将近,殿内的气氛渐渐肃穆起来,那两人便也不再多言,只是凑近了些,用几乎要被周遭寂静吞没的声音低声交换了一句简短的话语,随后便各自归位,端正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屏声静气地等候着。
没过片刻,李国川身旁的位置便有了动静——他那位“同桌”到了。说起来,这“同桌”的说法倒也贴切,殿内的座位排布得十分规整,每一排整齐地摆放着八张座椅,这些座椅两两相连,共用一张宽大的案几,算下来一排正好是四张桌子,如此一来,相邻而坐的两人,可不就像后世学堂里的同桌一般?只不过在这大明的朝堂之上,还从未有过“同桌”这样的称呼。
李国川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身旁刚坐下的人,只见对方身着规制整齐的官服,面容陌生,显然是素未谋面。而对方似乎也察觉到了他的注视,两人视线在空中短暂交汇,随即都默契地露出一抹浅淡的笑意,没有开口搭话,只是各自收回目光,维持着殿内这份临朝前夕的安静。
又过了一小会儿,随着陆续有人入殿就座,殿内的格局渐渐清晰起来。李国川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发现座位的排布隐隐透着些规律:第三排坐着的,大多是那八大城池的城主,他们身上的气度与服饰细节,都透着几分与其他官员不同的沉稳与分量;而像自己这样身任城市大将的,则多在第四排就座;再往后,便是各司其职的其余官员了。不过值得留意的是,同属一个城池的官员并未集中坐在一起,而是被巧妙地分散开来,形成一种既有秩序又不失均衡的布局。
不多时,参与朝会的官员已悉数到齐,殿后禁卫军依序将大门合拢,隔绝了外界的纷扰。就在殿内气氛稍显凝重之际,朱高煦身着一身便服,缓步走上了高台。
对于这一幕,殿中官员们早已习以为常。朱高煦本就不是个受拘束的性子,这般随性自在的模样,反倒更贴合他平日的行事风格。
更何况,这些官员大多曾是大明的臣子,如今虽另立门户,但朱棣尚在人世。若是此刻朱高煦身着龙袍,让他们行那三跪九叩之礼,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他们心中难免会觉得别扭,毕竟在他们的观念里,那声“万岁”所对应的,仍是北平的那位成祖皇帝。
“那朝会就开始吧!”
朱高煦在龙椅上坐定,锦袍上的龙纹在殿中梁柱间透入的晨光下泛着沉稳的光泽。他目光扫过阶下肃立的群臣,最终落在前排那八位身着朱红官袍的城主身上,随即大手一挥,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在大殿中回荡:“传朕口谕,八城城主,先将各自辖地眼下的境况,一五一十奏来。”
阶下众人闻言,皆是敛衽躬身应诺。谁也未曾留意,龙椅侧后方的内殿入口处,几案上堆叠的信封正静静躺着,封口处的火漆印在阴影里若隐隐现。其实这八个城池的近况,朱高煦早已了然于胸——那些信封里,有各地密探呈上来的细报,小到市集物价的波动,大到水利工程的进度,甚至连哪个城池的粮仓新收了多少粮草、哪处驿站近来多了些行色匆匆的商旅,都记得分毫不差。
此次特意让八位城主当众详述各城境况,朱高煦自有深虑。他要让这些封疆主事之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将各自辖地的利弊得失摆上台面。如此一来,谁的城池在农桑水利上更见成效,谁的市集商贸更显兴旺,谁在民生教化上尚有欠缺,一目了然。
这般相互对照,无需旁人多言,落后者自能看清与先进者的差距,从而静下心来反思症结所在——是政令推行不力,还是资源调度失当,抑或是应对天灾人祸时举措有疏?想通了这些,方能有的放矢地去改进。
更重要的是,这八座城池即将打破壁垒,实现互联互通。无论是商旅往来、物资调配,还是政令协同、灾祸联防,都离不开彼此的了解与信任。此刻让他们互通详情,便是为日后的协同合作打下根基。知晓了邻城的优势与短板,才能在联动时扬长避短,比如甲城擅长冶铁,乙城盛产粮食,便可提前规划产销路径;丙城水利设施完善,丁城常遭水患,便能借鉴经验、互助抗灾。如此,方能让这八城真正形成合力,朝着共同的目标稳步前行。
朱高煦的目光在阶下八位城主脸上缓缓扫过,最终定格在左侧第一位身着官袍的男子身上。他微微颔首,语气平稳地朝着那人说道:“萧蛮,便从天城开始吧。”
被点到名的萧蛮闻声出列,躬身应道:“臣,遵旨。”
这位天城城主,单听“萧蛮”二字,总让人先入为主地联想到身材魁梧、性情豪放的武夫模样。可眼前的他,却是另一番光景——一身合体的青色官袍衬得身形挺拔,面容清俊,眉宇间带着几分书卷气,举手投足间沉稳有度,全然不见名字里那份粗犷之意。他自幼饱读诗书,入仕后更是以务实勤勉着称,若不是亲见,谁也难将这文雅模样与“蛮”字联系起来。
萧蛮的过往,说起来倒也带着几分时势造就的意味。早年他只是燕地乡间一名普通的教书秀才,每日里在村头的旧学堂里教孩童们识文断字,日子过得平静无波。
后来朱高煦着手营建新城,恰巧萧蛮所在的村庄离新城选址极近,便随着周遭村落一同被纳入了新城的版图。彼时新城初建,百废待兴,急需各类有识之士。萧蛮凭借着腹中的才学与踏实肯干的性子,被举荐到了唐月麾下任职。那段时日,他跟着唐月处理过不少繁杂的民政事务,从户籍登记到田亩规划,从市集管理到乡邻纠纷调解,样样都学得用心,渐渐从一个纸上谈兵的秀才,磨砺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干练之才。
再后来,朱高煦平定扶桑,那里百业待举,最缺的便是熟悉政务、能统筹管理的人才。朱高煦想起了那些在新城历练中崭露头角的读书人,萧蛮便是其中之一。考量到他既有学识打底,又有实际理政经验,便将他与其他几位同样出色的读书人一同派遣至扶桑,让他们在这片新纳入的土地上,用自己的才智助力地方治理。
起初,萧蛮刚到扶桑时,只是基层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吏员,每日处理着琐碎的文书往来、户籍核对等事务,在傅友德主理扶桑政务的那段时间里,他就像众多同僚中的一颗石子,并未显露出特别的锋芒,始终默默无闻。
直到石不接手扶桑事务后,情况才渐渐有了改变。石不向来注重在实务中发掘人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审阅一份关于地方粮税征收的细则时,发现其中对各乡田亩等级的划分、税银折算的方式都极为精准妥帖,既兼顾了朝廷规制,又充分考虑了当地农户的实际情况,细查之下,才知这份细则正是出自萧蛮之手。
这让石不对他刮目相看,随后便有意将一些更复杂的政务交给他处理。萧蛮也未曾辜负这份信任,无论是协调商户与地方的纠纷,还是规划新修驿道的路线,他总能条理清晰地拿出方案,且执行起来高效稳妥。石不看在眼里,愈发赏识他的才干,便不断对其提拔重用。
短短一年时间,萧蛮便从一个普通吏员一路擢升,成为石不身边最得力的助手,协助处理扶桑诸多繁杂政务,其沉稳干练的作风也渐渐为众人所熟知。
石不虽有担当,却对繁杂的政务不算精通,常感力不从心。而萧蛮在处理事务时展现出的清晰思路与务实能力,恰好弥补了这一点。石不看在眼里,便向朱高煦禀明情况,提出想逐步将部分职权交予萧蛮。朱高煦本就看重萧蛮的才干,深知用人不疑的道理,当即应允。
得到放权的萧蛮,更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扶桑的治理中。彼时的扶桑历经动荡,民生凋敝,百废待兴。他先是安抚百姓,稳定人心,接着整顿吏治,规范政令,又着力恢复农桑与商贸,一步步将残破的局面扭转过来。不过数年时间,扶桑便从混乱走向安定,社会秩序渐趋井然,百姓生活也逐步改善。
后来朱高煦建立东夏国,亟需可靠且有能力的人镇守各地。念及萧蛮在扶桑治理中的卓越表现,朱高煦便顺势下旨,任命他为新建成的天城城主,让他继续以才干造福一方。萧蛮接旨后,亦是感激涕零,暗下决心要将天城治理得井井有条,不辜负这份信任与托付。
朱高煦让萧蛮担任天城城主,这其中既有对其能力的认可,也有对其多年辛劳的体恤。
萧蛮在管理上的出众早已无需多言,从最初处理琐碎政务时的条理分明,到后来独当一面稳定扶桑局面,他总能以精准的判断和稳妥的举措应对各种难题,将地方治理得有声有色,这样的才干放在城主之位上,无疑能让天城的发展更有保障。
再者,这些年萧蛮在扶桑兢兢业业,从基层小吏到辅佐主官,始终勤勉务实,从未有过懈怠。扶桑初定时百废待兴,他熬过无数不眠之夜,走遍城乡了解民情,一步步推动地方恢复生机,这份辛劳与付出,朱高煦都看在眼里。如今有了新的城池需要治理,将城主之位授予他,既是对其过往功绩的肯定,也算是一份合情合理的赏赐,既是对人才的激励,也彰显了朝廷对勤勉者的体恤与回馈。
被点到名后,萧蛮从容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襟,迈步至殿中中央,对着龙椅上的朱高煦深施一礼,而后朗声道来:“启禀陛下,天城近来诸事尚可。经济上,依托近海之利,商船往来渐密,渔货与本地织造的布匹远销周边,市集税银较上月增了三成;文化方面,已在城中兴建两座新学馆,延请了四位饱学之士授课,百姓子弟入学渐多;军事上,城防修缮已毕,五百守城兵士每日操练不辍,周边治安平稳;教育上,除学馆外,还在各坊巷设了扫盲班,教寻常百姓识些常用字……”
他条理清晰,先将天城在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近况一一禀明,言语间既有实打实的数据,也有具体的举措。随后话锋一转,谈及眼下的难题:“只是城中工坊扩建遇了些阻碍,需得更多熟练工匠;另外,连接城西农庄的水渠年久失修,恐影响春耕,正需拨款整修。”末了,他又详述了未来规划:“下一步打算扩大织坊规模,引入新的染布技艺,再在城南开辟一处新的市集,方便南北货物交易。”
一番话讲得详尽周全,朱高煦听着,不时微微颔首。
有了萧蛮这个开头,其余七位城主也都依着章法来。轮到谁,便起身出列,先是汇报辖地在农桑、商贸、防务、教化等方面的进展,接着坦诚提及当前面临的困境——或是粮种不足,或是驿道不畅,或是人手短缺,再一一说明后续的施政计划。殿内气氛庄重而有序,每位城主的陈述都条理分明,将各自城池的境况清晰地呈现在御前。
待八位城主尽数奏报完毕,朱高煦目光转向殿前排就座的几位重臣,沉声道:“诸位也都听明白了,各城的情况与难处都摆在这里,说说你们的看法与对策吧。”
这几位便是东夏国的核心班底,说起来都是早年便跟着朱高煦出生入死的旧部。军事部依旧由石当总领,石不和石仁分任左右副手,三人多年来在军务上配合默契,麾下兵士调度有序;商业部由唐月执掌,她身边还跟着几位当年一同走南闯北、熟悉商路与市集运作的得力干将,将各地商贸打理得井井有条;教育部则由庄颜负责,她心思细腻,在教化与教材编纂上颇有心得。
这些部门虽各有执掌,却都统管着八城的对应事务。譬如哪个城池提及府库亏空、急需款项,自有财政部牵头核算,按需拨款;若是涉及学堂教材短缺、师资不足,便由教育部的庄颜牵头,协调修订教材、选派先生;军务上的城防修缮、兵士补给,便交由军事部统筹安排。
众人闻言,纷纷颔首应诺。石当率先起身,针对几座城池提及的防务薄弱问题,提出了调配兵力协防、派员指导城防加固的方案;唐月则就商贸流通不畅的问题,提议打通几处关键商道,由商业部牵头组织商队互通有无;庄颜也针对各地教材不统一的情况,说要尽快组织人手修订通用教材,分发各城……一时间,殿内众人各抒己见,一条条务实的对策渐渐成形,将各城的难题与对应部门的职责清晰对接起来。
一番你来我往的讨论中,众人为各城的具体事务细细斟酌,不知不觉间,一个时辰已悄然过去。
“咳咳。”朱高煦清了清嗓子,声音不高,却瞬间让殿内的议论声平息下来。“各城的发展大体平稳,并无大碍,那眼下这些具体事务,便按方才商议的思路去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