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愈发强烈(2/2)
赵峰抱着已经痊愈的女儿赵灵儿,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女儿的病能痊愈,多亏了古籍中的医术。未来,我们将把这些医术知识整理成册,广传于世,让更多的人受益。”
仪式结束后,众人参观了研究中心。看着整洁的书房、摆放整齐的古籍和精密的观测仪器,大家都对研究中心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接下来的日子里,研究中心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苏清月带领着天文研究小组,利用观测仪器进行天文观测,验证古籍中的天文历法,取得了不少重要的发现。赵峰则带领着医术研究小组,整理古籍中的医术配方,结合现代医术进行改良,成功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
研究中心的成果也得到了临安官府的认可,官府不仅为研究中心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还将研究中心的一些研究成果推广到了整个临安府,惠及了更多的百姓。
随着研究中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捐赠古籍,其中不乏一些失传已久的珍贵典籍。苏清月等人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们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古籍的研究中,希望能不辜负众人的期望。
这天夜晚,苏清月、李慕然和赵峰再次来到研究中心的花园里。月光皎洁,洒在三人的身上,也洒在花园里的那棵老槐树上。三人望着天上的繁星,心中感慨万千。
“还记得我们在山路上的约定吗?” 苏清月轻声说道,“当时我还担心前路困难重重,没想到如今我们真的做到了。”
李慕然笑了笑:“只要我们志同道合,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些古籍不仅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更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赵峰也说道:“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守初心,就一定能将这份薪火传承下去,让古籍中的智慧照亮更多人的前行之路。”
月光如水,顺着老槐树皲裂的枝干流淌下来,在三人脚边积成一片银白。苏清月抬手抚过肩头的月光,指尖仿佛触到了多年前山路上的晨霜。那时他们三个刚从大学毕业,背着简易的行囊去偏远山村寻访一套据说存世的明刻本,山路崎岖,李慕然崴了脚,赵峰背着她走了三公里,额头上的汗滴在石板路上,晕开一个个小小的湿痕。就是在那片铺满松针的山坳里,他们对着漫天星辰许下约定:要建一个真正属于古籍的研究中心,让那些蒙尘的典籍重见天日。
“那时赵峰还说,等研究中心建成了,要在院子里种棵槐树,说槐树聚气,能护着这些老书。” 苏清月望着枝繁叶茂的老槐树,眼底泛起温柔的笑意。这棵树是他们亲手栽种的,如今树干已经粗壮到需要两人合抱,枝桠间的鸟巢里,偶尔传来雏鸟轻细的啾鸣。
赵峰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我那时候不懂什么聚气,就是听村里的老人说,老槐树能活上千年,想着咱们的研究中心也能像它一样,长久地守着这些古籍。” 他从口袋里掏出手机,屏幕亮起时映出他眼底的光,“对了,昨天下午收到一封匿名邮件,附件里是几张古籍的书影,看纸墨和版式,像是南宋的刻本。”
李慕然凑近看了一眼,眉头微微蹙起:“这书影的风格,有点像《金石录》的记载。但学术界一直认为《金石录》的三十卷宋刻全本已经失传了,现存的都是残卷或抄本。” 她是版本学出身,对古籍的版式、字体有着近乎本能的敏感,“你看这版心的鱼尾样式,还有避讳字的处理方式,都符合南宋淳熙年间的刻书特征。”
苏清月的心猛地一跳。《金石录》是宋代赵明诚与李清照夫妇所着的金石学名着,被誉为 “金石学之祖”,她在研究生阶段的毕业论文就是围绕这部书的版本流传展开的。根据文献记载,《金石录》原书三十卷,后因战乱散佚,明清以来流传的多是十卷残本,学术界普遍认为完整的三十卷宋刻本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发件人有没有留下其他线索?” 苏清月急切地问道。
赵峰摇摇头:“邮件里只有一句话:‘此书藏于江南旧宅,愿献于识者,勿使明珠蒙尘’。没有署名,也没有具体地址,只留下了一个加密的联系方式。” 他顿了顿,补充道,“我已经试着回复了邮件,说明我们研究中心的情况,希望对方能提供更多信息。”
接下来的几天,苏清月三人都有些心神不宁。他们一边继续手头的古籍整理工作,一边焦急地等待匿名发件人的回复。研究中心的工作繁忙而琐碎,捐赠的古籍源源不断地送来,从明清的刻本、抄本,到民国的线装书,甚至还有几本敦煌遗书的残片。每一部古籍都需要经过登记、消毒、修复、数字化等一系列流程,容不得半点马虎。
苏清月负责古籍的版本鉴定和校勘,她的案头总是堆着厚厚的工具书和待校的古籍。这天上午,她正在整理一部明代的抄本《文选》,忽然接到了赵峰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清月,发件人回复了!他说这确实是《金石录》的三十卷宋刻全本,还说愿意让我们去江南核验,如果情况属实,就将这部书捐赠给研究中心。”
李慕然刚好走进办公室,听到这话,手里的古籍修复工具 “当啷” 一声掉在桌上:“真的?太好了!我们什么时候出发?”
“对方说后天上午在苏州的平江路旧书店见面,接头暗号是‘金石为开’。” 赵峰的声音里满是期待,“我已经订好了明天的高铁票,咱们三个一起去。”
第二天清晨,三人登上了前往苏州的高铁。列车疾驰在江南的田野上,窗外的风景从北方的苍茫逐渐变得温婉秀丽。李慕然捧着一本《金石录》的残卷影印本,逐字逐句地比对着,嘴里念念有词:“根据张元济先生的考证,《金石录》的宋刻本用纸是浙东的竹纸,字迹挺拔秀丽,不像后世抄本那样绵软。”
“如果这真是三十卷宋刻全本,那简直是学术史上的重大发现。” 苏清月望着窗外掠过的河流,眼神悠远,“你想想,这书在元明时期就几乎不见记载,竟然能保存到现在,这背后一定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赵峰接口道:“就像国家图书馆藏的那部《金石录》孤本,也是在民国时期才从私人秘藏中被发现的。据说那部书曾被论斤出售,幸好被藏书家赵世暹先生发现,最终献给了国家。” 他从事古籍数字化工作多年,对这些古籍的传奇经历了如指掌。
抵达苏州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平江路的石板路被雨水打湿,泛着温润的光泽,两旁的旧宅灯火昏黄,偶尔传来评弹艺人婉转的唱腔。三人按照约定,住进了一家临着小河的民宿。夜里,苏清月躺在床上,辗转难眠。她想起了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记载的往事,想起了这部书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命运,心中既有期待,又有一丝忐忑。
第三天上午,三人准时来到平江路的那家旧书店。书店不大,门面古朴,门口挂着一块写着 “翰墨斋” 的木匾。走进店里,一股淡淡的书香和霉味扑面而来,书架上摆满了各种新旧书籍。柜台后坐着一位白发老人,戴着老花镜,正在翻看一本线装书。
“请问老先生,这里收金石拓片吗?” 苏清月按照约定,说出了接头暗号的上半句。
老人抬起头,目光在三人脸上扫过,缓缓说“这就是南宋淳熙龙舒郡斋刻本《金石录》,三十卷全本。” 老人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我祖上是藏书世家,这套书已经传了十几代了。太平天国时期,祖上的藏书楼遭了火灾,唯独这套书被抢救了出来,一直秘不示人。”道:“金石为开,当遇知音。” 他站起身,领着三人穿过柜台后的小门,走进一间僻静的厢房。厢房里陈设简单,一张八仙桌,几把椅子,墙上挂着几幅古画。老人从墙角的书柜里取出一个樟木箱,小心翼翼地打开。
箱子里铺着暗红色的锦缎,锦缎上放着一函古籍,共有三十册,每一册都用蓝布包裹着。老人轻轻揭开蓝布,露出了古籍的封面。封面是深蓝色的绢帛,上面用宋体书写着 “金石录” 三个字,字迹古朴典雅,历经数百年依然清晰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