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464章 武圣的最后一舞

第464章 武圣的最后一舞(2/2)

目录

他沉吟片刻,终究是微微颔首:

“……也罢,便依汝等。”

“点齐两千五百人马,明日出发。”

翌日清晨,天色微熹。

两千五百汉军精锐在襄平北门外列阵。

关羽绿袍金甲,赤兔马神骏非凡。

立于军前,自有一股睥睨天下的气势。

他不再多言,青龙刀向前一挥。

大军如同一条苏醒的巨龙,缓缓启动。

再次向着那片苍茫而危险的塞外之地开拔。

望着那支逐渐消失在北方地平线上的队伍,曹性、成廉、张虎等辽东将领聚在城头。

脸上并无送别大将出征的激昂,反而充满了深深的困惑与不安。

“关将军……他这到底是图什么啊?”

曹性喃喃自语,百思不得其解。

“朝廷无令,边衅已平,何苦一次次以身犯险?”

“那拓跋力微,岂是易与之辈?”

张虎手扶垛口,望着远方,眼神中却流露出几分理解与感慨。

他轻叹一声:

“曹将军,或许我等……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关将军。”

“他是一个纯粹的人,纯粹的武者,纯粹的英雄。”

“洛阳的繁华,朝堂的权谋,边地的利益。”

“或许早已让他感到厌倦,甚至……窒息。”

“他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禄,不是安稳尊荣,而是……”

“而是战场之上,刀锋饮血,快意恩仇的那份纯粹吧。”

“他只是想回到那个属于他的、最熟悉的地方。”

成廉眉头紧锁,语气凝重:

“……张兄所言或有道理。”

“然,关将军如此孤军深入,终究太过凶险。”

“拓跋力微拥兵数万,绝非此前那些散兵游勇可比。”

“万一……万一关将军有个闪失。”

“我等辽东诸将,如何向洛阳朝廷、向陛下交代?”

“届时,恐怕我等皆脱不了干系!”

曹性猛地点头:

“成将军所言极是!”

“关将军可以不顾自身安危,我等却不能坐视不理!”

“应立即抽调精锐,组建几支快速骑队,出塞游弋。”

“不必与关将军合兵,但需保持联络。”

“一旦关将军遇险,即刻前往接应!”

“同时,多派哨探,密切关注索头部动向!”

此议得到众人一致赞同。

辽东军这台庞大的机器,为了关羽一人,开始紧张而隐秘地运转起来。

却说关羽率军向北疾行十日,深入鲜卑腹地。

塞外风光,迥异中原。

天高地阔,草海无垠,却潜藏着无尽的杀机。

这一日,大军行至一处地势略有起伏的丘陵地带,关羽下令依山扎营。

并派出多股骑兵斥候,四出搜寻鲜卑部落踪迹。

然而,

派出的斥候尚未传回消息,地平线上却陡然扬起了遮天蔽日的烟尘!

如同闷雷般的马蹄声由远及近,震得大地微微颤抖。

瞭望的士卒连滚带爬地冲入中军大帐,声音带着惊恐:

“报——将军!不好了!四面……四面都是鲜卑骑兵!”

“漫山遍野,不计其数!”

“我们……我们被包围了!”

帐内诸将闻言,无不色变。

一名偏将声音发颤:

“将军,看这架势,鲜卑人早有准备。”

“集结了大军,专为围剿我等而来!”

“兵力……恐不下两万骑!”

面对如此危局,关羽脸上却不见丝毫慌乱。

他缓缓起身,提起青龙刀,步出大帐。

翻身上了赤兔马,径直驰向营旁一处较高的山丘。

立于山巅,凛冽的寒风吹动他的长髯与绿袍。

他俯瞰着下方如同潮水般涌来的鲜卑骑兵,眼神冰冷而锐利,宛若天神俯视蝼蚁。

“慌什么!”

关羽的声音如同洪钟,瞬间压过了营中的骚动。

“结阵!以辎重车环绕为营,坚壁自守!”

“前排戟盾,后排弓弩,听吾号令!”

汉军毕竟是百战精锐,初时的慌乱过后。

在主将的镇定指挥下,迅速行动起来。

辎重车辆被首尾相连,构成一道简易却坚实的壁垒。

士兵们依令列阵,戟盾手在前。

如同铜墙铁壁,弓弩手在后。

引弦待发,一股肃杀之气弥漫开来。

鲜卑骑兵见汉军人少,且结阵自守。

以为其胆怯,发出震天的呼啸,径直朝着汉军营垒猛扑过来。

万马奔腾之势,足以令山河变色。

关羽立于阵前,岿然不动。

直到鲜卑骑兵进入弩箭最佳射程,他方才猛地挥下青龙刀,厉声喝道:

“放箭!”

令旗挥动,战鼓擂响!

早已蓄势待发的汉军弓弩手,瞬间千弩齐发!

密集的箭矢如同飞蝗般掠空而过,带着凄厉的破空声,射入鲜卑骑兵阵中。

冲在最前面的鲜卑骑兵如同被割倒的麦子,瞬间人仰马翻。

惨叫声、战马嘶鸣声与箭矢入肉的闷响混杂在一起,构成一幅残酷的战争画卷。

鲜卑军的冲锋势头为之一滞。

“再射!”

关羽命令如山。

第二轮、第三轮箭雨接踵而至。

鲜卑骑兵在汉军密集的远程打击下损失惨重,阵型开始混乱。

“击鼓!进军!”

关羽看准时机,下令反击。

鼓声震天,汉军戟盾手齐声怒吼,如同决堤的洪流。

从车垒后涌出,向着混乱的鲜卑军发起了反冲锋!

关羽一马当先,青龙刀舞动如轮。

所过之处,血肉横飞,无人能挡其一合!

鲜卑军本仗着人多势众,轻视汉军,不料遭遇如此顽强的抵抗和凌厉的反击,

顿时溃不成军,败退上山。

汉军乘胜追击,又斩杀数千人,方才收兵回营。

远处金帐之下,拓跋力微目睹了整个过程,脸上首次露出了凝重与惊骇之色。

他对手下诸首领道:

“久闻关羽乃汉朝名将,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以区区数千步卒,竟能硬抗我两万铁骑冲锋,并战而胜之!”

“此人……真乃虎狼也!”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不过,他如今被困于此山,插翅难逃!“

”传令下去,围而不攻,耗其粮草锐气!”

“同时,速派人去召白部、没鹿部人马前来汇合!”

“集五万之众,我看他关羽还能支撑几时!”

于是,鲜卑军暂时停止了进攻,如同铁桶般将关羽所在的山头团团围住。

山上的汉军将士得知鲜卑正在调集更多兵力,情势愈发危急,纷纷向关羽进言:

“君侯!敌众我寡,困守孤山,非长久之计!”

“一旦鲜卑援军抵达,我军必陷绝境!”

“必须趁其合围未成,向南突围,寻求与辽东接应兵马汇合!”

关羽审时度势,知众将所言在理。

是夜,他下令丢弃部分笨重辎重。

全军轻装,趁夜色掩护,向南疾行。

试图跳出鲜卑军的包围圈。

然而,在广袤的草原上,两条腿的步兵如何跑得过四条腿的骑兵?

汉军向南且战且走数日,终究还是被熟悉地形的鲜卑骑兵追上,并被逼入一处狭窄的山谷之中。

连日苦战,奔波,汉军士卒疲惫不堪。

伤亡渐增,箭矢也消耗巨大。

关羽巡视营寨,见许多士卒身上带伤,依旧坚持战斗。

心中亦是不忍与沉重。

他下令:

“凡三处受伤者,以车载之。”

“二处受伤者,负责驾车。”

“仅一处创伤者,需持械死战!”

此令一下,虽显残酷,却也最大程度地保存了有生战斗力。

为了鼓舞低落的士气,关羽召集全军将士。

他站在一块高石之上,绿袍虽染征尘,目光却依旧如火焰般炽烈。

声音铿锵,传入每一个士卒耳中:

“将士们!我等效命国家,自随先帝起兵以来。”

“破黄巾,讨袁术,战曹操,定荆州,克汉中,何曾有过败绩?”

“今日,岂能折辱于区区草原蛮子之手?!”

他目光扫过一张张或疲惫、或恐惧、或坚定的面孔,继续道:

“关某在此立誓!只要尔等随我杀回辽东,关某必在陛下驾前。”

“为尔等一一请功!封侯拜将,荫及妻儿。”

“使尔等光耀门楣,不负此生!”

“上可报国家厚恩,下可全尔等夙愿!”

“此岂非大丈夫建功立业之良机乎?!”

这番话,如同给干涸的土地注入了甘泉,点燃了汉军士卒心中最后的血性与希望。

是啊,跟着关将军,从未败过!

若能活着回去,荣华富贵就在眼前!

求生的欲望与功名的诱惑,交织成一股顽强的斗志。

“愿随君侯死战!”

残存的汉军发出了震天的怒吼。

次日,鲜卑军再次发动猛攻。

士气重振的汉军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依仗山谷地利,顽强阻击。

竟再次斩获鲜卑首级三千余级!

鲜血染红了谷口的土地。

趁鲜卑军攻势稍挫,关羽果断下令,向东南方向突围!

汉军将士用命,拼死冲杀,终于撕开了一道口子。

沿着一条废弃的旧道——据说曾是前汉金城郡的故道——急速撤退。

行约四五日,人马困顿至极,前方出现一片广袤的芦苇荡。

水泽遍布,道路泥泞。

汉军遁入芦苇之中,暂得喘息。

然而,拓跋力微岂肯罢休?

鲜卑将领建议借助风势,火攻芦苇荡。

很快,

烈焰借助风势,在无边的芦苇荡中疯狂蔓延。

浓烟滚滚,火舌舔舐着天空,眼看就要将汉军吞噬。

危急关头,关羽临危不乱,急令将士们就地放火。

烧出一片巨大的隔离带,阻断了蔓延而来的大火。

汉军得以在焦土之上侥幸逃生。

逃出大泽,汉军退至一座无名山下。

然而,拓跋力微用兵亦是不凡,已抢先一步派兵占据了南面的山头。

截断了汉军南归的最佳路径。

拓跋力微命其子拓跋禄官率精锐骑兵,自高向下,冲击汉军阵型。

关羽见敌军来袭,不惊反喜,大喝一声:

“来得好!”

催动赤兔马,倒提青龙刀,竟逆着冲锋的骑兵洪流,直取拓跋禄官!

赤兔马快,如一道红色闪电,瞬间突入敌阵。

青龙刀划出一道凄艳的弧光,那拓跋禄官只见刀光一闪。

便已身首分离,栽于马下!

“禄官我儿!”

远处山头上的拓跋力微目睹爱子被杀,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悲嚎,双目瞬间赤红。

几乎要滴出血来!

“杀!给我杀光他们!一个不留!”

他如同疯魔般,下令全军压上,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将关羽碎尸万段。

鲜卑骑兵如同潮水般从四面涌来,誓要为少主报仇。

关羽见敌军势大,且因主将之死而陷入疯狂,不宜硬拼。

便佯装不支,且战且退,将追兵诱入山下一片茂密的树林之中。

一入树林,鲜卑骑兵的速度与冲击优势顿时大减。

人马在树木间难以展开。

而汉军步兵则如鱼得水,利用树木掩护,结阵搏杀。

弓弩手在暗处冷箭频发。

鲜卑骑兵空有数量优势,却在林中互相践踏,混乱不堪。

又被汉军斩杀数千人。

汉军甚至用缴获的强弩,向山头上拓跋力微所在的方向连续射击。

虽未命中,却也吓得拓跋力微不得不仓皇下山,暂避锋芒。

又艰难行了一日,关羽军捕获一名鲜卑伤兵。

经过审讯,俘虏供出了一个关键信息:

拓跋力微内部已生分歧。

一些较为谨慎的部落首领认为,汉军虽少,却是百战精兵。

久攻不下,反而被其不断南引。

恐前方有汉军埋伏,建议退兵。

但更多激进的当户、君长则强烈反对。

他们认为大汗亲率数万之众,若连几千汉军都无法消灭,日后必将威严扫地。

不仅无法再号令周边部落,更会让汉朝越发轻视鲜卑。

索头部在草原上将再无立足之地!

因此,他们主张在汉军进入平原前的最后几十里山谷地带。

不惜代价,发动最后的猛攻!

关羽闻言,心中豁然明朗,同时也感到压力倍增。

原来,他们这支孤军的顽强抵抗,已经动摇了拓跋力微的统治根基!

这位雄心勃勃的鲜卑首领,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和部落的未来,已然没有退路。

必将发动更加疯狂、不计后果的进攻!

汉军的处境,并未因屡次击退敌人而好转,反而变得更加凶险万分。

关羽知道,此刻绝不能停留,必须不顾一切向南突围!

接下来的路程,变成了真正的血路。

拓跋力微纠集所有能调动的部队,如同附骨之疽,对关羽军进行着无休无止的追击和拦截。

双方整日交战,大小战斗多达数十次。

汉军凭借着惊人的意志和关羽的指挥若定。

再次让鲜卑军付出了两千余人的伤亡。

连续的惨重损失,使得鲜卑军内部厌战情绪滋生,士气低落。

甚至一度有部落首领建议撤军。

眼看关羽军就要突破最后一道封锁线。

然而,就在此时,拓跋力微的另一个儿子。

年轻的拓跋沙漠汗站了出来,他敏锐地指出了汉军的致命弱点:

“父汗!诸位首领!”

“关羽军已是强弩之末!”

“他们孤军深入,无援无粮,箭矢也必将耗尽!”

“只要我们拿出最后的勇气,一鼓作气,必能打破关羽不败的神话!”

“请父汗派我族中最精锐的射手,集中射杀汉军的旗手和军官。”

“扰乱其指挥,其阵必破!”

拓跋力微如同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立刻采纳了儿子的建议。

他集结了各部神射手,配合精锐骑兵。

对关羽军发起了新一轮的、更加有针对性的猛攻。

鲜卑骑兵在冲锋时,不再盲目乱撞,而是边冲边喊:

“关羽投降吧!我们大汗定厚待于你!”

他们试图动摇汉军军心。

同时,他们死死堵住南下的谷口。

从两侧山坡上,向位于谷底的汉军倾泻箭雨。

矢如飞蝗,密不透风!

汉军将士冒着枪林箭雨,用盾牌结成龟阵,护着核心。

一步一步,踩着同伴的尸体,艰难地向南挪动。

每一步,都伴随着鲜血与牺牲。

就在这绝望的深渊之中,前方斥候忽然传来一声带着哭腔的、几乎不敢置信的呼喊:

“看见了!看见了!是我们汉军的烽燧!”

“是哨所!我们……我们快到边塞了!”

这一声呼喊,如同在黑暗的隧道中看到了出口的亮光、

所有残存的汉军将士几乎同时抬起头,望向南方。

果然,在远处一座山丘上,那熟悉的汉家烽火台隐约可见!

一股劫后余生的狂喜,瞬间冲散了连日的疲惫与恐惧。

许多人甚至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快!加快速度!到了哨所,我们就安全了!”

军官们嘶哑着嗓子催促着,队伍的行进速度陡然加快。

然而,就在这希望之光刚刚亮起的那一刻。

后方再次传来了如同噩梦般的、滚雷般的马蹄声!

地平线上,尘土漫天,拓跋力微亲自率领的、最后也是最庞大的鲜卑主力骑兵。

如同决堤的洪潮,遮天蔽日地席卷而来!

显然,拓跋力微也意识到了这是最后的机会,不惜压上了全部的本钱。

誓要将关羽这支让他尊严扫地的汉军,彻底歼灭在汉家边塞之外!

刚刚浮现出喜悦笑容的汉军将士们,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如雪。

希望,似乎就在眼前,却又仿佛远在天边。

最后的,也是最残酷的考验,已然降临。

……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