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5章 临阵换将·准备问题(1/2)
“呵呵,杨嗣昌这种人……”朱棣干巴巴地说了半句话,再也说不出来后半段了。
他原本还觉得杨嗣昌虽然很多方面都不怎么样,也能力不足,很不满这个人成为朱由检最信任的大臣——可能是之一也可能不是,也不满意这个人能够成为兵部尚书乃至后来的内阁大臣,但是他一直都以为,作为一个正儿八经的大臣,且还是父亲同样入朝为官且位置不低的人,有着家学渊源,尽管能力不行,但基本常识还是有的。
基本常识,指一个读书人,一个读书比较出色能够入朝为官的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常识。
这其中就包括了临阵换将的危害和出尔反尔、反复无常的后果。
但是,现在,朱棣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对杨嗣昌大大的高估了。
他竟然连这些基本常识都不清楚!或者说,不是不清楚,要是有人专门问他这个问题,他肯定是能够回答上来的,但是一到他自己身上,一到他自己要办事儿的时候,他就能够全都抛之脑后,忘个一干二净。
呵呵,呵呵。
好一个杨嗣昌!
这种完蛋玩意儿,没有一点自知之明,竟然还真的要换掉左良玉,转头又后悔——一个普通百姓做事儿又后悔也就罢了,祸害的最多也就是他自己和他的家人,但是走到杨嗣昌这个位置上的官员,来一个反复无常转头后悔,且最开始做的决定还相当错误……
那是会祸害到整个天下的!
别说是真正的治国理政,或者是维护朝廷统治秩序了,就算是朝堂上各个党派党争,相关的官员也不能这么来吧?党争的时候谁要是能先是做一个大错特错的决定,然后立刻反悔走向另一个错误,那第二天就能玩儿完!
党争都知道不能这么做,怎么杨嗣昌就能这么搞??
……难道是讨好朱由检时间长了,开始向宦官学习了,随时能够为了揣摩皇帝的心意而冲动决定不考量更多,并且能够随时更改自己的决定,然后产生了惯性,被应用到了他处理正经政务上去?
朱棣不由得恶意揣测。
但是他转头一想,又觉得不对,如果说随时更改自己的态度和说法还能勉强说是和太监们学习的,那冲动决定就绝对不是——太监们,皇帝跟前的太监们要是真的一个个这么冲动而不加考量就做下决定,那根本混不到皇帝跟前,就算是混进去了,如果他一冲动,那转头也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御前的太监们,可没有一个是冲动的蠢货,也没有一个是心里面没有精密考量的家伙。
那还能是什么原因?还是说,这个杨嗣昌本来就是这么个人呢?只不过之前故事里面没有讲,或者,之前杨嗣昌处在朝中,还不能特别显露出他这方面的特点?
当然,这其实还不是重点。
杨嗣昌再怎么样,那也是个大臣而已,大明的皇帝,末代皇帝,肉眼可见并不是如唐朝汉朝末年那样彻底没有权力完全任人摆布的情况。
大明的皇帝手里头可还是很有权力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