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古法复烧焕新生(2/2)
七天后,瓷坯终于晾干了。
陈工匠开始教大家修坯——用一把小刀,把瓷坯的边缘修得更规整,把圈足修得更光滑。
“修坯是最考验手艺的,”陈工匠拿着小刀,小心翼翼地修着一个碗坯,“你看,碗沿要修得薄一点,这样烧出来的碗才轻;圈足要修得圆一点,这样放在桌上才稳。”
顾繁星也拿起小刀,试着修坯。
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把瓷坯修得太厚,裴洛南走过来,耐心地教她:“刀要斜着拿,轻轻刮,多练几次就好了。”
在裴洛南的鼓励下,顾繁星慢慢掌握了修坯的技巧。
她修的第一个碗坯,虽然还有点不完美,但已经能看出碗的形状了。
修完坯,就到了上釉的环节。
陈工匠把调好的釉料放在瓷盆里,教大家怎么上釉:“上釉要均匀,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可以用刷子刷,也可以把瓷坯放进釉料里蘸——宋代窑工常用蘸釉的方法,这样釉色更均匀。”
顾繁星选择了蘸釉的方法。
她拿着一个碗坯,小心翼翼地放进釉料里,轻轻转了一圈,然后慢慢拿出来——碗坯上均匀地裹上了一层淡青的釉料,像披了一层薄纱。
“太好了!上得很均匀!”
陈工匠笑着说,“等釉料晾干,就能放进龙窑里烧了!”
上釉的工作完成后,陈工匠选了个吉日——三天后的早上,适合烧窑。
他还邀请了所有村民,战会的工作人员,来参加点火仪式。
点火那天,青龙坡上挤满了人。
王教授也来了,还带来了省文物局的领导。
那位白发老奶奶也来了,手里还拿着当年家里遗失的瓷碗照片。
甚至连之前偷瓷片的年轻人,也来了,手里还拿着一本文物保护手册。
“现在,我宣布,‘清宁窑’青瓷复烧点火仪式正式开始!”
王教授的声音洪亮,回荡在青龙坡上。
陈工匠拿着火把,走到龙窑前,眼里满是激动。
他看了看身边的顾繁星、裴洛南,看了看周围的村民,又看了看远处的窑址,然后点燃了窑口的松针。
火焰“噌”地一下窜起来,映红了每个人的脸。
村民们欢呼起来,网友们在直播里刷起了“恭喜”“传承万岁”的弹幕。
顾繁星靠在裴洛南身边,看着跳动的火焰,心里满是感动。
她想起第一次在探方里发现瓷碗的那个雨天,想起找到窑址的那个下午,想起找长石、试烧陶片、制坯、上釉的点点滴滴——所有的努力,都在这一刻有了意义。
“洛南,你看,火焰多亮啊。”
顾繁星轻声说,眼里闪着泪光。
裴洛南紧紧握住她的手,轻声回应。
“是啊,这是‘清宁窑’的火,是传承的火,它会一直烧下去,永远不会熄灭。”
火焰越烧越旺,像一颗跳动的心脏,守护着千年的文化,也照亮了未来的路。
顾繁星知道,“清宁窑”的故事,还会继续——它会变成展柜里的青瓷,变成纪录片里的画面,变成孩子们口中的传说,在时光里慢慢沉淀,慢慢温润,永远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