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守志不移:孔子箴言里的精神脊梁(2/2)
1578 年,《本草纲目》终于完成,全书共五十二卷,记载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物,附有一千一百零九幅插图,收录了一万一千零九十六个药方。这部着作不仅纠正了以往医药典籍中的错误,还丰富了中国的医药学知识,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草纲目》出版后,很快就传遍了全国,后来又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医药学史上的经典着作。李时珍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 “守志” 的精神,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 “志”,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即便面临再多的困境,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诱惑前的清醒:以初心抵御浮华
在诱惑中 “守志”,需要坚定的自我约束和对初心的坚守。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金钱、权力、名誉等,这些诱惑很容易让人迷失自我,放弃自己的 “志”。而真正能 “守志” 的人,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地约束自己,不被诱惑所左右,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
北宋时期的包拯,他的 “志” 是 “清正廉洁,为民做主”。包拯出身于官僚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考取进士后,历任知县、知府、御史中丞等职。在任期间,他始终坚守自己的 “志”,不贪赃枉法,不徇私舞弊,深受百姓的爱戴,被称为 “包青天”。
当时的官场,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许多官员都利用职权搜刮民脂民膏,接受贿赂。有一次,一个富商为了让包拯帮忙办事,偷偷给包拯送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包拯见到后,十分生气,对富商说:“我身为朝廷官员,应该为百姓做主,岂能接受你的贿赂?你赶紧把这些东西拿走,否则我就将你绳之以法。” 富商见包拯态度坚决,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
还有一次,包拯的亲戚犯了法,当地的官员因为包拯的关系,想要包庇他的亲戚。包拯得知后,立即派人将亲戚逮捕,并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了处罚。他的亲戚对他说:“我们是亲戚,你就不能网开一面吗?” 包拯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不能因为你是我的亲戚,就违背法律,放弃我的初心。”
包拯在任期间,还制定了许多有利于百姓的政策,比如减轻百姓的赋税,兴修水利,改善百姓的生活。他还敢于直言进谏,弹劾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为朝廷清除了许多蛀虫。包拯的 “志”,没有被金钱、权力等诱惑所动摇,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 “清正廉洁,为民做主” 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清官,他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在现代社会,也有许多人在诱惑中 “守志”。比如 “两弹一星” 功勋科学家钱学森,他的 “志” 是 “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力量”。钱学森早年在美国留学,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崇高的社会地位。美国政府为了留住他,给予他丰厚的待遇和先进的科研资源,甚至还为他提供了私人别墅和专用汽车。
可当钱学森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毅然决定回国,为祖国的国防事业效力。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应该回到祖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美国政府得知后,百般阻挠,他们认为钱学森的知识对美国的国防事业至关重要,不能让他回到中国。美国政府不仅吊销了钱学森的安全许可证,禁止他从事科研工作,还将他软禁了五年之久,甚至没收了他的科研资料和个人财产。
在软禁期间,钱学森没有放弃自己的 “志”,他不断向美国政府提出回国申请,还通过各种渠道与中国政府取得联系,表达自己想要回国的愿望。1955 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斡旋下,美国政府终于同意释放钱学森。当钱学森乘坐的轮船抵达中国港口时,他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我终于回到了祖国,我可以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力量了。”
回国后,钱学森全身心投入到 “两弹一星” 的研制工作中。当时的中国,科技水平落后,科研条件艰苦,没有先进的科研设备,没有充足的科研资金,甚至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难以保障。可钱学森没有抱怨,他带领科研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日夜奋战在科研一线。他亲自设计方案,指导科研人员进行实验,还经常深入工厂,指导设备的制造和调试。
在钱学森的带领下,中国的科研团队先后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和技术封锁,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钱学森在诱惑中 “守志”,用坚定的信念和对祖国的热爱,实现了自己的 “报国之志”,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科学家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而努力奋斗。
(三)迷茫时的坚定:以认知锚定方向
在迷茫中 “守志”,需要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对价值的深刻理解。人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时会遇到迷茫和困惑,不知道自己的 “志” 是否正确,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继续坚持。而真正能 “守志” 的人,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和价值追求,在迷茫中找到方向,继续坚守自己的 “志”。
现代作家史铁生,他的 “志” 是 “用文字探索生命的意义,给他人带来希望和力量”。史铁生在年轻时,因为一场重病,失去了双腿,从此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史铁生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绝望中,他曾经多次想过自杀,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没有了意义。
在迷茫的日子里,史铁生经常去地坛公园,他坐在轮椅上,看着公园里的花草树木、飞鸟虫鱼,思考着生命的意义。他说:“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待过。” 在与地坛的对话中,史铁生逐渐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是否拥有健康的身体,而在于是否能为他人、为社会创造价值。
他开始尝试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他写下了《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一系列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史铁生用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讲述了自己对生命、对苦难、对幸福的理解,给无数身处困境中的人带来了希望和力量。有许多读者写信给史铁生,说他的作品让他们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让他们在迷茫中看到了方向。
在创作过程中,史铁生也遇到过迷茫。有时候,他会觉得自己的写作没有意义,不知道自己的文字是否真的能帮助他人;有时候,他会因为身体的痛苦,无法集中精力写作,想要放弃。可每当这时,他都会想起自己的 “志”,想起那些需要他的文字来慰藉的读者。他说:“我的写作不是为了出名,也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表达我对生命的理解,为了给那些身处困境中的人带来一丝温暖和希望。”
正是因为这份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对 “志” 的坚定坚守,史铁生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他的作品不仅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史铁生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迷茫时,只要我们能清晰地认识自己,坚定地坚守自己的 “志”,就一定能找到前进的方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志” 的力量:个人成长、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的引擎
“志” 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动力,更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引擎。一个人有了 “志”,就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不断提升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个社会有了无数坚守 “志” 的人,就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一个国家有了无数为国家发展而坚守 “志” 的人,就能不断强大,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一)“志” 是个人成长的动力源泉
对于个人而言,“志” 是成长的动力源泉,它能激励人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着名科学家屠呦呦,她的 “志” 是 “研制出治疗疟疾的药物,拯救更多患者的生命”。屠呦呦在年轻时,就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立志要将中医药的精华发扬光大,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在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过程中,屠呦呦面临着诸多困难。当时,疟疾在全球范围内肆虐,尤其是在非洲地区,每年都有数百万人死于疟疾,而当时的治疗药物效果不佳,且副作用较大。屠呦呦带领科研团队,查阅了大量的中医药典籍,从中寻找治疗疟疾的线索。他们发现,古代医书中有 “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的记载,这给了他们很大的启发。
可在实验过程中,屠呦呦发现,按照传统的方法提取青蒿素,效果并不理想。她没有放弃,而是不断尝试新的提取方法。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屠呦呦终于发现,用乙醚低温提取的方法,能够有效提取出青蒿素,并且效果显着。
在临床试验阶段,屠呦呦还亲自服用青蒿素,验证药物的安全性。最终,青蒿素的研制取得了成功,它能有效治疗疟疾,拯救了全球数百万患者的生命。屠呦呦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科学家。
屠呦呦的成长历程,离不开她对 “志” 的坚守。正是因为有了 “研制出治疗疟疾药物” 的 “志”,她才能在科研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创新,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志” 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
对于社会而言,无数人坚守 “志”,就能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社会不断进步。这些坚守 “志” 的人,可能是医生、教师、科学家、工人、农民等,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 “志” 的内涵,为社会的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教育领域,有无数像张桂梅、支月英这样的教师,她们坚守 “让更多孩子接受良好教育” 的 “志”,在贫困山区或偏远地区默默耕耘,为孩子们传授知识,点亮孩子们的希望之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教师的坚守,无数贫困家庭的孩子才能走出大山,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医疗领域,有无数像屠呦呦、钟南山这样的医生,他们坚守 “拯救患者生命,守护人民健康” 的 “志”,在医疗一线日夜奋战,攻克一个又一个医学难题,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无数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抗疫一线,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守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科技领域,有无数像钱学森、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他们坚守 “为祖国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的 “志”,在科研一线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科学家的坚守,中国的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在航空航天、农业、医学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志” 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引擎
对于国家而言,“志” 是发展的核心引擎,无数人为国家发展而坚守 “志”,就能汇聚成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力量,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科技水平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在这样的背景下,无数科学家、工人、农民等,坚守 “为祖国富强而奋斗” 的 “志”,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
“两弹一星” 的研制成功,就是无数人坚守 “志” 的结果。当时,科研人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日夜奋战,克服了技术、设备、资金等诸多困难,最终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和技术封锁,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农业领域,袁隆平坚守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的 “志”,研制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杂交水稻的推广种植,不仅提高了中国的粮食产量,还带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时代,无数中国人坚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 “志”,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奋斗。在科技创新领域,科研人员不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中国的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在经济领域,企业家们不断创新,推动中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文化领域,文化工作者们不断创作优秀的文化作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正是因为有了无数人的坚守和奋斗,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国防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断迈进。
五、当代社会的 “志” 之困境与坚守
在当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着更多的诱惑和压力,“志” 的坚守也面临着诸多困境。一方面,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盛行,让一些人迷失了自我,将金钱、权力、名誉作为人生的唯一追求,放弃了自己的 “志”;另一方面,生活压力的增大,让一些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容易动摇自己的 “志”,选择放弃。
(一)当代社会 “志” 之困境
在当代社会,“志” 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物质诱惑导致 “志” 的迷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财富的积累成为了许多人追求的目标。一些人在面对金钱、权力、名誉等诱惑时,容易迷失自我,将这些外在的物质财富作为人生的唯一追求,放弃了自己最初的 “志”。比如,一些年轻人在选择职业时,不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理想,只看重薪资待遇和职业前景,导致在工作中缺乏动力和热情,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些官员在面对权力和金钱的诱惑时,放弃了 “为人民服务” 的 “志”,贪污腐败,最终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是生活压力导致 “志” 的动摇。在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人们面临着工作、家庭、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压力。一些人在面对这些压力时,容易产生焦虑、迷茫等情绪,对自己的 “志” 产生怀疑,甚至选择放弃。比如,一些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着资金短缺、市场竞争激烈等困难,在压力面前选择放弃自己的创业 “志”;一些年轻人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因为家人的反对、现实的阻碍等原因,放弃了自己的理想 “志”。
三是信息碎片化导致 “志” 的模糊。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碎片化信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容易让人们的价值观变得模糊,对自己的 “志” 产生困惑。比如,一些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别人的成功经历,容易盲目跟风,改变自己的 “志”;一些人在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后,对自己的 “志” 产生怀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二)当代社会 “志” 之坚守
尽管当代社会 “志” 的坚守面临着诸多困境,但仍有无数人在坚守自己的 “志”,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 “志” 的力量。
在科技领域,“天眼” FAST 首席科学家南仁东,他的 “志” 是 “建造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探索宇宙的奥秘”。为了实现这个 “志”,南仁东放弃了国外的优越生活,回到中国,带领科研团队在贵州的崇山峻岭中选址、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他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难题、环境恶劣等诸多困难,可他始终没有放弃。他每天都在工地上奔波,亲自指导施工,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经过二十二年的努力,“天眼” FAST 终于建成并投入使用,它能接收到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信号,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南仁东用自己的一生,坚守了自己的 “志”,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科技工作者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而努力奋斗。
在文化领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他的 “志” 是 “保护故宫文化遗产,让故宫文化走向大众”。单霁翔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后,面对故宫文物保护不力、游客体验不佳等问题,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他加强了文物保护工作,对故宫的古建筑进行修缮,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他改善了游客体验,增加了开放区域,推出了文创产品,让故宫文化走进了大众的生活。在改革过程中,单霁翔面临着诸多压力和质疑,可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 “志”。他说:“故宫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它,让它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他的努力下,故宫的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游客数量不断增加,故宫文化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在公益领域,“免费午餐” 公益项目创始人邓飞,他的 “志” 是 “让贫困山区的孩子能吃上营养的午餐,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2011 年,邓飞在调查中发现,许多贫困山区的孩子因为家庭贫困,中午只能吃冷饭、咸菜,甚至连饭都吃不上,长期的营养不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看到孩子们瘦弱的身影和渴望的眼神,邓飞心中涌起强烈的责任感,他决定发起 “免费午餐” 公益项目,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提供免费的营养午餐。
项目发起初期,面临着诸多困难。首先是资金短缺,“免费午餐” 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付食材采购、厨师工资、厨房建设等费用,而项目初期几乎没有任何资金来源。邓飞只能通过自己的人脉和社交媒体,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他每天都在微博上发布项目的进展情况和孩子们的生活现状,呼吁更多的人关注贫困山区的孩子,为项目捐款。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 “免费午餐” 项目,企业家、明星、普通市民纷纷伸出援手,为项目捐款捐物。
其次是管理难题,“免费午餐” 项目涉及全国多个贫困山区的学校,如何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食材的安全卫生、午餐的营养搭配,成为了项目管理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邓飞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对每一笔捐款都进行公开透明的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他还组建了专业的志愿者团队,定期到学校进行考察,检查午餐的质量和卫生情况;同时,他还与当地政府、学校合作,共同制定午餐的营养搭配方案,确保孩子们能吃到营养、健康的午餐。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邓飞还面临着一些质疑和误解。有人认为他发起 “免费午餐” 项目是为了出名,有人怀疑项目资金的使用存在问题。面对这些质疑和误解,邓飞没有退缩,他用实际行动回应着每一个质疑。他定期公布项目的财务报表和进展情况,邀请媒体和志愿者到学校进行实地考察,让更多的人了解项目的真实情况。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 “免费午餐” 项目,项目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截至 2024 年,“免费午餐” 公益项目已经在全国 26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1200 多所学校开展,为超过 40 万名贫困山区的孩子提供了免费的营养午餐。邓飞用自己的行动,坚守了自己的 “志”,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 “志”,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就能汇聚起社会的力量,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除了邓飞,在当代社会,还有无数人在不同的领域坚守着自己的 “志”。比如,在环保领域,“自然之友” 创始人梁从诫,他的 “志” 是 “保护生态环境,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梁从诫出身于名门望族,却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投身于环保事业。他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 “自然之友”,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教育、组织环保活动、参与环保政策制定等方式,推动中国的环保事业发展。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保问题,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为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体育领域,中国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马麟,他的 “志” 是 “在乒乓球赛场上为国争光,证明残疾人也能创造奇迹”。马麟在小时候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右臂,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反而爱上了乒乓球。为了实现自己的 “志”,马麟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他每天都要进行十几个小时的训练,手臂酸了、累了,就休息一会儿继续训练;手指磨破了、流血了,就贴上创可贴继续坚持。在训练过程中,他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可他始终没有放弃。最终,马麟在国际残疾人乒乓球比赛中多次获得冠军,为中国赢得了荣誉,也证明了残疾人只要有 “志”,并为之努力奋斗,就能创造奇迹。
六、坚守 “志” 的方法:在时代浪潮中锚定自我
在当代社会,面对 “志” 的困境,我们该如何坚守自己的 “志” 呢?其实,只要我们能做到以下几点,就能在时代浪潮中锚定自我,坚守自己的 “志”。
(一)明确初心,找准 “志” 的方向
明确初心,是坚守 “志” 的基础。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树立这样的 “志”,自己的 “志” 能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带来什么,才能在面对诱惑和困难时,坚定地坚守自己的 “志”。
比如,在选择职业时,我们不能只看重薪资待遇和职业前景,还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理想,思考这份职业是否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否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只有选择了符合自己初心的职业,才能在工作中充满动力和热情,坚守自己的 “志”,不断提升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提升自我,增强 “守志” 的能力
提升自我,是坚守 “志” 的关键。在坚守 “志” 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坚定地坚守自己的 “志”。
比如,对于创业者而言,要想坚守自己的创业 “志”,就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市场洞察力、创新能力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在面对市场竞争、资金短缺等困难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自己的创业目标。
对于学生而言,要想坚守自己的学习 “志”,就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在面对学习压力、考试挫折等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实现自己的学业目标。
(三)学会坚持,培养 “守志” 的毅力
学会坚持,是坚守 “志” 的保障。坚守 “志” 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只有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才能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放弃、不退缩,坚定地坚守自己的 “志”。
比如,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家人的反对、朋友的不理解、现实的阻碍等困难。这时,我们需要学会坚持,相信自己的 “志” 是正确的,相信只要自己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不断地给自己打气、向身边的人寻求支持等方式,培养自己的毅力,坚定地坚守自己的 “志”。
(四)保持清醒,抵御 “夺志” 的诱惑
保持清醒,是坚守 “志” 的重要条件。在当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地约束自己,才能不被诱惑所左右,坚守自己的 “志”。
比如,在面对金钱、权力、名誉等诱惑时,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些诱惑的危害性,知道一旦被这些诱惑所左右,就会放弃自己的 “志”,迷失自我,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我约束能力等方式,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御 “夺志” 的诱惑,坚守自己的 “志”。
七、结语:以 “志” 为炬,照亮未来
孔子的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跨越千年的箴言,不仅是对 “志” 之力量的深刻诠释,更是对每一个普通人的殷切期望。从古代的伯夷叔齐、屈原、文天祥,到近代的李大钊、钱学森,再到当代的袁隆平、张桂梅、南仁东,无数人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 “守志” 的精神,他们的故事,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在当代社会,虽然我们面临着诸多 “志” 的困境,但只要我们能明确初心、提升自我、学会坚持、保持清醒,就能在时代浪潮中锚定自我,坚守自己的 “志”。无论是为了个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还是国家的发展,我们都需要以 “志” 为炬,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志” 是心中的信念,是前行的动力,是精神的脊梁。它能让我们在困境中保持坚韧,在诱惑前保持清醒,在迷茫时找到方向。让我们以 “志” 为炬,照亮未来的道路,用自己的行动,诠释 “守志” 的精神,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在 “志” 的指引下,我们的人生一定会更加精彩,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