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 第237章 守志不移:孔子箴言里的精神脊梁

第237章 守志不移:孔子箴言里的精神脊梁(1/2)

目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隆冬的清晨,我站在古城墙下,看着寒风中挺拔的松柏,枝干虽被积雪压弯,却始终朝着天空的方向生长。积雪簌簌从松针上滑落,砸在青灰色的城砖上,发出细碎的声响,像是时光在轻声低语。这坚韧的姿态,忽然让我想起孔子的一句话:“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千年前,孔子坐着简陋的马车,在列国间奔波,历经陈蔡之困、匡地之围,粮食断绝时弟子们皆面露饥色,唯有他仍弦歌不辍,始终坚守着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的志向。这句箴言,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他在颠沛流离中,用生命体悟出的 “志” 之力量 —— 外在的困境可以摧残身体,却无法磨灭心中的信念。

“帅” 是三军的统领,手握兵权,麾下有千军万马,看似不可撼动,可一场战争、一次政变,便能让其失去权位,甚至性命;而 “志” 是匹夫心中的信念,它无形无质,看不见摸不着,却比钢铁更坚硬,比城池更坚固。从春秋时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到近代在刑场上慷慨就义的李大钊;从 “两弹一星” 功勋科学家钱学森,到大山深处创办女高的张桂梅,“志” 始终是支撑人们在困境中前行、在诱惑前坚守的精神脊梁。它如同深埋地下的种子,即便身处黑暗,也能冲破土壤,向阳而生。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探寻 “志” 的丰富内涵,感受 “守志” 的磅礴力量,看这穿越千年的箴言,如何在时光长河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成为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

一、“志” 为何物:藏在心底的精神灯塔

“志”,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像是一个人站在土地上,抬头仰望天空,心中怀着对远方的向往;到了金文,字形演变为 “心” 与 “士” 的结合,仿佛在说,真正的 “志”,是士人心中那份超越个人私利、不可动摇的信念。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志” 与 “仁”“礼” 紧密相连,它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 —— 比如孩童一时兴起想要成为科学家,也不是短暂的目标追求 —— 比如商人想要在年底赚多少钱,而是根植于内心深处,贯穿一生的精神追求,是对 “何为正确”“何为有价值” 的终极回答。它如同黑暗中的灯塔,在人生的海洋中为人们指引方向,无论遇到狂风巨浪、暗礁险滩,都能让人不偏航、不迷失。

“志” 的核心,是对价值的坚守。这种价值,可以是对道德的追求,如孔子 “朝闻道,夕死可矣” 的求道之志;可以是对理想的执着,如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的兴国之志;也可以是对责任的担当,如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济世之志。它无关身份高低、财富多寡,无论是身居高位的王侯将相,还是身处市井的平民百姓,只要心中有 “志”,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不凡的意义,拥有超越常人的坚韧与力量。

(一)古代仁人:以 “志” 为骨,坚守本心

春秋时期的伯夷、叔齐,便是坚守 “志” 的典范。两人是孤竹国国君的儿子,父亲去世前,留下遗愿让叔齐继承王位。可叔齐认为,兄长伯夷比自己年长且贤能,按照礼法应由伯夷继位,于是坚决推辞;伯夷则认为,父亲的遗愿不可违背,若自己即位,便是不孝,也坚决不肯接受。兄弟二人相互推让,谁也不愿登基,最终,伯夷带着叔齐,一同离开了孤竹国,打算前往西岐投奔周文王 —— 当时周文王以仁德治国,诸侯皆服,是天下人心中的贤君。

可当他们历经千辛万苦赶到西岐时,却得知周文王已经去世,他的儿子周武王即位。更让他们震惊的是,周武王正率领大军,车载着周文王的灵位,准备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见状,立刻拦住周武王的马车,拉住缰绳,直言劝谏:“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在他们看来,周武王作为儿子,父亲刚去世就发动战争,是为不孝;作为臣子,讨伐君主商纣王,是为不仁。孝与仁,是他们心中 “志” 的核心,是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

周武王身边的大臣见两人如此无礼,想要动手驱赶,却被姜子牙拦住。姜子牙说:“此义人也,不可杀。” 随后命人将他们扶到一边,大军继续前进。最终,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纣王,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齐得知消息后,心中悲痛不已,他们认为自己坚守的 “礼法之志” 被彻底违背,这天下已不是他们心中的 “有道之天下”。于是,两人隐居到首阳山上,发誓不食用周朝的粮食,每天只靠采摘山上的野菜充饥。

有一天,一位上山砍柴的农夫看到他们,不解地问:“如今已是周朝的天下,这山上的野菜,不也是周朝的吗?你们既然不食周粟,为何还要吃周朝的野菜呢?” 农夫的话如同一记重锤,让伯夷、叔齐陷入沉思。他们觉得农夫说得有道理,既然决心坚守自己的 “志”,就不该有丝毫妥协。于是,从那天起,他们连野菜也不再食用,最终饿死于首阳山上。

如今,我们或许会觉得伯夷、叔齐的做法有些迂腐,甚至不值得 —— 为了所谓的 “礼法”,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可如果回到那个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我们便能理解他们的坚守:在那个周天子权威衰落、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的时代,“礼” 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最后一根纽带,而伯夷、叔齐的 “志”,正是对这根纽带的守护。他们用生命证明,即便身处乱世,也有人愿意为心中的道德信念坚守到底,这份执着,足以让后人敬佩,也让 “匹夫不可夺志也” 有了最悲壮的注脚。

比伯夷、叔齐稍晚一些的屈原,他的 “志” 则更多了一份对国家的忠诚与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自幼饱读诗书,才华横溢,不仅擅长写诗作文,还精通政治、军事,深受楚怀王的信任,被任命为左徒 —— 这是楚国的高级官职,相当于宰相的助手,负责制定政策、接待诸侯。当时的楚国,虽然是大国,却面临着秦国的威胁,屈原主张对内改革政治,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选拔有才能的人治理国家;对外联合齐国、赵国等诸侯国,形成 “合纵” 之势,共同抗击秦国。

他的主张,得到了楚怀王的支持,却遭到了楚国贵族集团的强烈反对。以子兰(楚怀王的弟弟)、靳尚为首的贵族,担心改革会损害自己的利益,便不断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说他 “专断独行”“图谋不轨”。楚怀王耳根子软,又贪图眼前的利益,渐渐疏远了屈原,后来甚至将他流放至汉北。

在流放期间,屈原并没有心灰意冷,他看着楚国的百姓因战乱流离失所,看着贵族们依旧醉生梦死,心中悲痛不已,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 “志”。他沿着江边行走,一边走一边吟诵诗句,将自己对国家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对奸佞小人的痛恨,都融入到《离骚》《九歌》《天问》等诗篇中。在《离骚》里,他写下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明自己即便死九次,也不会放弃心中的善与志;在《天问》里,他一口气提出了 172 个问题,从天地起源问到人间治乱,既是对宇宙万物的思考,也是对楚国命运的担忧。

后来,楚怀王被秦国欺骗,前往秦国议和,结果被秦国扣留,最终客死他乡。楚顷襄王即位后,更加昏庸无能,子兰、靳尚等人掌握了朝政,楚国的国力日益衰弱。公元前 278 年,秦国大将白起率领大军攻破楚国都城郢都,烧毁了楚国的宗庙和宫殿。屈原得知这个消息时,正在汨罗江边垂钓,他手中的鱼竿轰然落地,泪水顺着脸颊流下。他知道,自己的 “兴国之志” 彻底无法实现了,楚国已经没有希望了。

五月初五那天,屈原穿着破旧的衣服,披散着头发,在汨罗江边徘徊。一位渔翁看到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会落到这般田地?” 屈原叹了口气,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翁劝他:“既然举世皆浊,您为何不随波逐流?既然众人皆醉,您为何不也喝一点酒,何必如此清高,让自己受苦呢?” 屈原摇了摇头,说:“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说完,屈原抱起一块石头,纵身跳入汨罗江中。百姓们得知屈原投江的消息后,纷纷划着小船前往救援,却再也找不到他的身影。为了防止江中的鱼虾啃食屈原的尸体,百姓们往江里投放粽子、鸡蛋,还在船上敲锣打鼓,驱赶鱼虾。后来,这便演变成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而屈原的 “志”,也随着这些习俗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历史上爱国精神的象征。

(二)现代行者:以 “志” 为灯,照亮前路

在现代社会,“志” 的内涵更加丰富,它不再局限于古代的 “礼法”“忠君”,而是延伸到科学、教育、医疗、环保等各个领域。它可以是科学家对真理的探索,是教师对教育的热爱,是医生对生命的守护,也可以是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责任的担当。无论 “志” 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质 —— 能在困境中给予人们力量,在诱惑前让人们坚守底线,在迷茫时指引方向。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他的 “志” 是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个志向,源于他年轻时的一段经历。1959 年至 1961 年,中国遭遇了严重的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短缺,许多人因为吃不饱饭而饿死。当时,袁隆平正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他亲眼看到学生们因为饥饿而面黄肌瘦,看到农民们因为粮食不够而发愁。有一次,他在田埂上看到一位老农,坐在地上痛哭,手里拿着一把干瘪的稻穗,嘴里念叨着:“今年又是歉收,这日子可怎么过啊……” 老农的哭声,像针一样扎在袁隆平的心里,他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要研究出高产的水稻,让老百姓都能吃饱饭,再也不用饿肚子。”

从那以后,袁隆平便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杂交水稻研究。他每天都泡在稻田里,观察水稻的生长情况,记录数据,寻找合适的稻种。一开始,研究进展并不顺利,他提出的 “水稻具有杂种优势” 的理论,遭到了许多同行的质疑 —— 当时国际上普遍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袁隆平的理论是 “天方夜谭”。可袁隆平没有放弃,他坚信自己的判断,继续在稻田里寻找天然杂交稻。

1964 年 7 月 5 日,袁隆平在安江农校的试验田里,终于发现了一株 “天然雄性不育株”—— 这株水稻的雄蕊没有花粉,无法自花授粉,正好可以作为杂交水稻的母本。他兴奋地在笔记本上写下:“发现天然不育株,这是突破杂交水稻研究的关键!” 为了繁殖这株水稻,他每天都小心翼翼地给它浇水、施肥,还用毛笔将其他水稻的花粉涂抹在它的雌蕊上。可到了收获季节,这株水稻只结出了少量种子,而且第二年种植后,产量并没有明显提高。

袁隆平没有气馁,他意识到,要想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必须找到更多的 “天然雄性不育株”。于是,他带着学生,沿着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的稻田,开始了 “大海捞针” 式的寻找。夏天的稻田里,温度高达三四十摄氏度,闷热潮湿,蚊子、蚂蟥到处都是,袁隆平的皮肤被晒得黝黑,身上被蚊子咬得满是红包,可他毫不在意,依旧每天在稻田里仔细搜寻。

1970 年 11 月,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在海南南红农场的沼泽地里,发现了一株野生的雄性不育稻,他们将其命名为 “野败”。这株 “野败” 的发现,彻底改变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命运。袁隆平和团队以 “野败” 为母本,与其他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在 1973 年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水稻,使水稻产量大幅提高。1976 年,三系杂交水稻在全国推广种植,当年就增产粮食 200 亿斤,相当于多养活了几千万人。

可袁隆平并没有停下脚步,他的 “志” 是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而三系杂交水稻的产量,还没有达到他的预期。20 世纪 90 年代,他又开始研究两系杂交水稻,经过十年的努力,两系杂交水稻的产量比三系杂交水稻又提高了 10%~20%。21 世纪初,他又提出了 “超级杂交水稻” 的计划,目标是让水稻亩产达到 1000 公斤以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已经八十多岁高龄,依旧每天都要去试验田看看,有时候还会亲自下田插秧、收割。

在研究过程中,袁隆平面临着无数的困难:“文化大革命” 期间,他的试验田被红卫兵毁坏,研究资料被烧毁,他不得不将珍贵的稻种藏在自己的衣服口袋里,甚至带回家中,种在阳台上;晚年时,他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走路都很困难,可他依旧坚持要去试验田,助手们劝他不要去,他却说:“我不去看看,心里不踏实,这些水稻就像我的孩子一样。”

2021 年 5 月 22 日,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 91 岁。在他去世前,超级杂交水稻的亩产已经达到了 1530.76 公斤,远超他最初的目标。他用一生的时间,践行了自己的 “志”,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还帮助世界上许多国家提高了水稻产量,让数亿人远离了饥饿。他的 “志”,如同稻田里的阳光,温暖而坚定,照亮了无数人的生活。

与袁隆平不同,“燃灯校长” 张桂梅的 “志”,是 “让山区的女孩们走出大山,改变命运”。张桂梅出生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年轻时随姐姐来到云南支边,后来成为一名中学教师。1996 年,她被调到华坪县民族中学任教,也是在这一年,她的丈夫因病去世,巨大的悲痛让她一度陷入绝望。可当她看到学校里那些因为贫困而面临辍学的女孩时,她的心被触动了 —— 这些女孩都很聪明,也很努力,可因为家庭贫困、重男轻女的观念,她们中的很多人,初中毕业后就不得不回家务农、嫁人,一辈子都被困在大山里。

有一次,张桂梅遇到一个叫小娟的女孩,小娟的成绩很好,却因为家里没钱,不得不辍学回家。张桂梅找到小娟的家,看到的是一间破旧的土坯房,小娟的母亲卧病在床,父亲一边抽烟一边叹气:“家里实在没钱,女孩子读书也没用,不如早点嫁人,还能给家里减轻点负担。” 张桂梅看着小娟眼中的泪水,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她对小娟的父亲说:“大叔,小娟是个好苗子,让她读书吧,学费我来想办法。” 从那以后,张桂梅开始资助小娟上学,可她渐渐发现,像小娟这样的女孩还有很多,仅凭她一个人的力量,根本帮不过来。

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心中萌生:创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让山区的女孩们都能免费上学,接受教育。可这个想法,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首先是资金问题,创办一所学校需要大量的钱,而张桂梅的工资并不高,她把自己的积蓄都拿了出来,也只是杯水车薪。为了筹集资金,她开始四处奔走,去企业、去政府部门、去慈善机构,一遍遍地讲述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得到帮助。可很多人都不理解她,甚至觉得她是 “疯子”——“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折腾着办什么女高,简直是自找苦吃。”

有一次,她去一家企业募捐,企业的老板不耐烦地说:“你一个老师,不好好教书,跑来要钱,是不是想骗钱啊?” 说完,就让保安把她赶了出去。张桂梅站在企业门口,寒风刮在脸上,像刀子一样疼,可她没有哭,也没有放弃。她在心里对自己说:“为了那些女孩,我不能认输,就算被拒绝一百次、一千次,我也要继续找下去。”

为了省钱,张桂梅每次出门募捐,都自带干粮和水,不舍得买火车卧铺,就买硬座,甚至有时候买站票;不舍得住宾馆,就找最便宜的招待所,甚至在火车站的候车室过夜。有一次,她去北京募捐,为了赶时间,她凌晨三点就起床去火车站,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磕出了血,她简单地用纸巾擦了擦,就一瘸一拐地继续赶路。在北京的那些日子里,她每天要跑好几家单位,鞋子都磨破了,脚也起了水泡,可她依旧坚持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桂梅的坚持和执着,终于打动了一些人。2008 年,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成立。学校成立那天,张桂梅站在学校门口,看着一个个背着书包、眼神里充满期待的女孩,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她对女孩们说:“孩子们,欢迎来到华坪女高,从今天起,这里就是你们的家,我一定会让你们走出大山,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

可办学的困难,远远没有结束。华坪女高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基础薄弱,很多学生连小学的知识都没有掌握好。为了让这些学生能跟上教学进度,张桂梅每天早上五点就起床,陪学生一起晨读;晚上十二点多才睡觉,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生的功课。她还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要求学生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不许迟到、早退,不许玩手机、看电视。

有些学生受不了这样的苦,想要退学。有一个叫小敏的学生,因为受不了高强度的学习和严格的管理,偷偷收拾行李,准备回家。张桂梅发现后,追上小敏,拉着她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孩子,我知道学习很苦,管理很严,可你想想,如果你现在放弃了,回到大山里,一辈子都可能走不出来。只有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你才能有机会选择自己的人生,才能让你的家人过上好日子。再坚持一下,好吗?” 小敏看着张桂梅布满血丝的眼睛和疲惫的脸庞,又想起了自己来学校时的初心,最终决定留下来。

张桂梅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还关心学生的生活。她知道学生们家里贫困,经常给学生们买衣服、鞋子、生活用品;学生们生病了,她亲自带学生去医院看病,垫付医药费;学生们想家了,她就像妈妈一样,安慰学生,陪学生聊天。有一次,一个学生因为家里亲人去世,情绪低落,张桂梅就陪着她,给她讲故事,开导她,直到学生的情绪慢慢好转。

长期的劳累和操心,让张桂梅的身体越来越差。她患上了子宫肌瘤、肺纤维化、小脑萎缩等二十多种疾病,经常疼得直不起腰,走不了路。医生多次劝她住院治疗,可她总是说:“学校里还有那么多学生等着我,我不能住院,等学生们考上大学了,我再去治疗。” 她每天都要吃大量的药物来缓解疼痛,有时候疼得实在受不了,就坐在椅子上休息一会儿,然后继续工作。

在张桂梅的努力和坚持下,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教学成绩越来越好。从 2008 年到 2023 年,华坪女高共培养了 2000 多名毕业生,其中大部分都考上了大学,有的考上了重点大学,有的还考上了研究生、博士生。这些女孩走出大山后,有的成为了医生,有的成为了教师,有的成为了公务员,她们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有一个叫小燕的学生,从华坪女高毕业后,考上了一所医学院,成为了一名医生。她回到云南,在一家医院工作,经常去贫困山区为百姓看病。她说:“张校长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也要像张校长一样,帮助更多的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张桂梅的 “志”,不仅改变了无数女孩的命运,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让 “守志” 的精神在新时代继续传承。

二、“夺志” 之难:为何 “志” 能超越外在力量

孔子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为何手握重兵的 “帅” 能被夺取,而普通 “匹夫” 的 “志” 却难以被撼动?这背后,是 “志” 的特殊性 —— 它源于内心,不受外在物质条件的束缚,也不被权力、财富、武力等外在力量所左右。外在的力量可以剥夺人的生命、财产、地位,却无法剥夺人心中的信念。

纵观历史,有无数人在面对外在压力时,始终坚守自己的 “志”,即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不愿妥协。南宋末年的文天祥,他的 “志” 是 “忠君报国,收复河山”。在元军南下时,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义军,全力抗元,却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

元世祖忽必烈十分欣赏文天祥的才华,多次派人劝降,许以高官厚禄。第一次劝降时,元朝的大臣对文天祥说:“如果你愿意投降,皇上可以封你为宰相,让你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 文天祥坚定地说:“我是宋朝的臣子,岂能背叛宋朝,投降元朝?我宁愿死,也不会投降。”

后来,忽必烈又让已经投降元朝的南宋皇帝赵?亲自出面劝说。赵?见到文天祥后,还没开口,文天祥就跪在地上,朝着宋朝的方向磕了三个头,然后对赵?说:“陛下,臣文天祥无能,不能保卫国家,让陛下受辱,臣罪该万死。可臣宁死也不会投降元朝,还请陛下自重。” 赵?见状,只好无奈地离开。

忽必烈见文天祥如此坚定,十分生气,下令将文天祥关进监狱。监狱里的环境十分恶劣,阴暗潮湿,冬天寒风刺骨,夏天闷热难耐,还经常有老鼠、虫子出没。文天祥在监狱里,每天只能吃一些粗糙的饭菜,可他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 “志”。他在监狱里写下了《正气歌》,其中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诗,成为了千古名句,表达了他宁死不屈、坚守气节的决心。

1283 年 1 月 9 日,文天祥被押赴刑场。在刑场上,文天祥朝着宋朝的方向磕了三个头,然后从容就义,年仅 47 岁。他的 “志” 没有被元朝的权力和财富所 “夺取”,反而成为了千古流传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坚守自己的信念和气节。

而近代的革命先烈李大钊,他的 “志” 是 “传播马克思主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黑暗,民不聊生,李大钊看到了中国的危机,也看到了希望。他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开始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组织工人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927 年 4 月 6 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派兵闯进北京东交民巷的苏联大使馆,逮捕了李大钊等 80 多名革命志士。在狱中,李大钊遭受了严刑拷打,敌人用竹签钉他的手指,用鞭子抽他的身体,用烙铁烫他的皮肤,可他始终坚贞不屈,没有泄露任何党的秘密。

敌人见李大钊不肯屈服,就对他说:“只要你放弃马克思主义,不再从事革命活动,我们就放你出去,还可以给你高官厚禄。” 李大钊笑着说:“马克思主义是拯救中国的真理,我既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革命事业,就不会轻易放弃。我宁愿死,也不会背叛自己的信仰。”

4 月 28 日,李大钊等 20 多名革命志士被押赴刑场。在刑场上,李大钊面对敌人的绞刑架,毫无惧色,他发表了最后的演说:“我们相信,中国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马克思主义一定会在中国取得胜利。我们虽然死了,但我们的精神会永远存在,会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革命事业中来。” 说完,他从容地走上绞刑架,英勇就义,年仅 38 岁。

李大钊的 “志”,没有被敌人的武力所 “夺取”,他用自己的生命,为中国革命事业点燃了希望的火种,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的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外在力量之所以难以 “夺志”,是因为 “志” 与个人的精神信仰紧密相连,它能让人在面对困境时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抵御外在的压力和诱惑。当一个人坚信自己的 “志” 是正确的、有价值的,他就会愿意为了 “志” 付出一切,甚至生命。

在现代社会,“夺志” 的外在力量不再是战争、牢狱和屠刀,更多的是物质诱惑、生活压力和世俗偏见。可即便如此,依然有许多人坚守自己的 “志”,不被外界所动摇。

比如 “大国工匠” 徐立平,他的 “志” 是 “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这项工作被称为 “在炸药堆里绣花”,危险性极高,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爆炸。徐立平从事这项工作已有三十多年,在这期间,他面临着许多诱惑 —— 有的企业开出高薪邀请他,有的朋友劝他换一份更安全、更轻松的工作。

有一次,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板找到徐立平,对他说:“徐师傅,你在工厂里工作,又危险又辛苦,工资还不高。你要是来我这里工作,我给你三倍的工资,还让你当技术总监,工作轻松又安全。” 徐立平笑着说:“谢谢你的好意,可我不能离开这里。这项工作虽然危险,但关系到国家的国防安全,我必须坚持下去。我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会一直做下去,直到我做不动为止。”

为了提高工作精度,徐立平不断练习,他的手上布满了疤痕,有的是被火药烫伤的,有的是被工具划伤的。可他依旧没有放弃,他说:“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整形,精度要求非常高,差一点点就可能影响导弹的性能,甚至引发爆炸。我必须做到精益求精,不能有丝毫马虎。” 在他的努力下,导弹的精度越来越高,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又如乡村教师支月英,她的 “志” 是 “让乡村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1980 年,十九岁的支月英来到江西贫困山区的白洋教学点任教,这里交通不便,条件艰苦,没有教室,她就把自己的家当作教室;没有课本,她就自己编写教材;没有黑板,她就用木板刷上黑漆当黑板。

在这期间,她有多次机会离开山区,回到城市工作。有一次,她的家人在城市里为她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工资高,工作环境好,还能照顾家人。家人劝她说:“月英,你在山区教了这么多年书,也该为自己考虑考虑了。回到城市工作,不仅能让你过上好日子,还能照顾我们,你就回来吧。”

支月英看着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心里十分纠结。她知道,自己如果离开了,这里的孩子们就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上学了。她对家人说:“爸妈,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好,可这里的孩子们需要我。我要是走了,他们怎么办?我不能丢下他们,我要在这里继续教下去,直到有更多的老师来这里任教。”

支月英在乡村任教四十多年,培养了一千多名学生,许多学生都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山区。她的脸上布满了皱纹,头发也白了,可她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她说:“只要孩子们需要我,我就会一直教下去,我要让更多的乡村孩子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志” 之所以难以被 “夺取”,还因为它具有传承性。一个人的 “志”,不仅能支撑自己前行,还能影响他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坚守 “志” 的行列中,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

比如 “雷锋精神”,雷锋的 “志” 是 “为人民服务”。他虽然只活了二十二岁,却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个 “志”—— 他帮助战友洗衣服、补袜子,为灾区捐款,为陌生老人让座,为迷路的孩子寻找家人…… 他做的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事,却体现了 “为人民服务” 的崇高精神。

雷锋去世后,他的 “志” 没有消失,反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1963 年 3 月 5 日,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 “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学雷锋” 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无数人以雷锋为榜样,践行 “为人民服务” 的 “志”—— 有的志愿者走进社区,为老人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有的大学生加入支教队伍,到贫困山区为孩子们上课;有的环卫工人默默奉献,为城市的整洁付出努力……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无数的医护人员、志愿者、社区工作者,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抗疫一线,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 “为人民服务” 的 “志”。他们有的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累得倒在工作岗位上;有的不能回家,只能通过视频和家人见面;有的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行为,正是雷锋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也是 “志” 的力量的体现。

外在的力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却无法改变一个人心中的信念。“志” 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核心,它能让人在面对任何外在压力时,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不被 “夺取”,不被动摇。

三、“守志” 之途:在困境与诱惑中坚守

“守志” 并非易事,它需要人们在困境中保持坚韧,在诱惑前保持清醒,在迷茫时保持坚定。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只有具备强大的意志力和坚定的信念,才能坚守自己的 “志”,不偏离方向。

(一)困境中的坚守:以坚韧对抗磨难

在困境中 “守志”,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困境是 “守志” 的试金石,它能考验一个人 “志” 的坚定程度。许多人在顺境中能够坚守 “志”,可一旦遇到困境,就容易动摇、放弃。而真正能 “守志” 的人,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能保持坚韧,继续前行。

明代着名医学家李时珍,他的 “志” 是 “编写一部准确、完整的医药典籍”。为了实现这个 “志”,他放弃了科举考试,专心研究医药学。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他面临着诸多困境。

首先是资料短缺。当时的医药典籍中存在着许多错误和遗漏,比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等典籍,对一些药物的记载不准确,有的甚至把有毒的药物当成了无毒的药物,给医生的用药和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风险。李时珍意识到,要编写一部准确、完整的医药典籍,必须重新收集、整理资料,纠正以往典籍中的错误。

为了收集资料,李时珍走遍了全国各地。他不仅阅读了大量的医药典籍,还收集了许多民间的药方和偏方。他拜访了无数的民间医生、药农、猎人、渔民,向他们请教药物的特性、用法和功效。有一次,他听说有一种叫 “曼陀罗花” 的药物,具有麻醉作用,可他不知道这种药物的具体特性和用法。于是,他就亲自去寻找这种药物,找到了之后,他还亲自尝试,记录下药物的反应和效果。

其次是资金不足。李时珍的家境并不富裕,他的父亲李言闻也是一名医生,虽然家里有一些积蓄,可远远不够支撑他编写《本草纲目》的费用。为了筹集资金,李时珍不得不一边行医,一边编写书籍。他行医所得的收入,大部分都用来购买书籍、药材和旅途的费用。有时候,为了节省资金,他还会自己上山采药,自己炮制药物。

最后是路途艰险。为了采集药物标本,李时珍需要走遍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包括武当山、庐山、黄山、泰山等。这些地方山高路险,交通不便,还经常有野兽出没。有一次,他在武当山采集药物时,遇到了一只老虎,他吓得赶紧爬上一棵大树,才躲过了一劫。还有一次,他在庐山采药时,不小心掉进了一个山洞里,幸好山洞不深,他才没有受伤。

可即便如此,李时珍也没有放弃自己的 “志”。他历时二十七年,走遍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多个省份,采集了数千种药物标本,拜访了无数的民间医生和药农,记录了大量的医药知识和临床经验。在编写过程中,他多次修改书稿,精益求精,有时候为了一个药物的名称、特性或用法,他会查阅几十种书籍,咨询十几个专家,直到确定准确无误为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