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1章 五十年代吃饱喝足(8二合一)(1/2)
时间长了,大家也就习惯水淼身份的转变,村内外的小道消息比夏天的米汤都难积存,这家老人饿死了,那家收到海外的来信等等新的小道消息盖住了这个,过个几天,也就是要聊天的时候起个话头,再也没有当初说起“水淼”这名字就一呼百应的壮观场景了。
水淼自已倒没太觉得身份有何不同,依旧是天蒙蒙亮就揣着干粮出门,踏着月色归家。只是布包里装的不再是简单的识字课本,多了各种文件和需要拟写的报告,肩上的担子无形中重了许多。
但这只是水淼以为的平静,没想到村里安宁了,她自已娘家这里又兴起波澜了。
这日水淼刚整理完一份烈属档案,到了下班的点,揉了揉发酸的手腕走出公社大院,就被等在墙角的水淼她妈给一把拉住了。小老太脸上喜忧参半,皱纹都仿佛深了几分。
“妈,你怎么在这?有什么事吗?有事儿让我哥给我传个信不就得了,你这蹲这里多久了,不冷吗?!”水淼都能感觉到小老太握着她手的手是冰凉的。
“淼啊,”她压低了声音,像是怕被什么人听去,“你如今……算是立住了,娘这心里,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可……”她话锋一转,愁容爬上眉梢,“你大嫂前几日回娘家,碰上了她一个远房表亲,在县里农机站当个小股长,算是干部了。想介绍你认识认识。”
“你大嫂回来就在我耳边念叨,说这人条件怎么怎么好,家里人口简单,嫁过去就能当家……我知道,她是瞧着你现在有工作了,成了香饽饽,想借这个由头跟那边攀上关系,往后她娘家兄弟也好沾点光……”
“她说的我没底,我都让你爸,你哥去打听过了,年纪是大了点,三十五六,前头那个得痨病没了,留下一儿一女……这条件不算差了,你跟我去见见?”
水淼静静地听着,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了一下,有些发闷,又有些可笑。大嫂那点算计,几乎是明晃晃地写在脸上。她看着母亲为难又期盼的眼神,知道老人家既怕耽误了她,又隐隐盼着她能有个“好归宿”,不必再如此辛苦。
她挽住母亲的胳膊,声音平静却坚定:“妈,您的心意我懂。但我现在真的没心思想这个。家里三个孩子呢,再说我工作也刚上手,千头万绪。这工作还不是看在我是烈士遗孀的份上多考虑了我一分……怎么,工作拿到手了,就嫁人去了,这让别人怎么看我,我这工作还要不要了,再说,孩子怎么办?男方乐意我带着三个孩子过去?妈,我现在挺好的,分不出心思来应付另一个家庭,另一个人。大嫂那边,您帮我婉言回绝了吧,谢谢她的‘好意’,但我暂时不考虑改嫁。”
水淼她妈看着女儿愈发清亮的眼神里没有丝毫动摇,知道她是铁了心,只得叹了口气:“行,妈知道了。你自已拿定主意就好……就是,唉,娘看着你一个人撑着,心里疼得慌……”说着,眼角又沁出泪花来。
水淼掏出洗得发白的手绢给母亲擦了擦眼泪,柔声道:“娘哎,我不觉得苦。自已能够自食其力,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看着工作能帮到人,我心里是满的。”
送走母亲,水淼转身往回走,心里并无多少波澜。改嫁?这不在她的人生规划里。
果然,没过两天,水淼就清晰地感受到来自大嫂的“寒气”。以往最多是背后说几句,现在倒好,当着面也敢把眼皮耷拉下来,嘴角撇到耳根,嘴里不干不净地嘀咕着:“哟,公家人回来了?眼光高了,寻常人哪看得上眼哟!”“啧啧,真当自已是金凤凰了,也不看看自已拖着几个油瓶……”那酸气,几乎能熏倒一院子人。
水淼也不跟她一般见识,她来娘家也不多,再说她在乎的也就二老了,其他的根本不放在心上。她无所谓,小老太提着扫帚小脚也跑得灵活,一扫帚打在大嫂背上:“我叫你再胡咧咧,胡说八道!!”
没影的事被她说的自已女儿好像怎么了!打了一下,人跑了,小老太根本追不上,只能拄着扫帚骂。
“妈,你跟她一般见识干什么,别气坏自已身子了。”水淼接过扫帚放到一边,扶着人进屋。
“我这是被她气的啊!!你都不知道这蠢蛋干了什么事,她私自收了别人五斤米,说这事包成。人家找上门来了,我们才知道这回事,脸都被她丢光了!!”
“这事,我大哥怎么说?”水淼也是生气了。
“你大哥那天就和她干了一仗……”说到这,小老太又是一阵皱眉,“你哥这些年也没干什么体力活,就是读读写写的……都干不过她,还被她捶了好几下,没法子,把她赶回娘家了,她那五斤米都是送到娘家去的,哼,她待几天一粒米都没吃到,昨儿个自已灰溜溜回来了。”
这叫什么事啊?简直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水淼都觉得跟这人别上都是自已无能了。
开春后,县里根据上级精神,要大力兴办育儿班,巩固小学教育,动员适龄儿童入学。
水淼一听到这消息,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下定了决心:要把三个孩子都送去!特别是大的两个,不能再拖了,刚好十几年后就撞上了,这关系到她们以后的命运。
晚上,孩子们睡下后,土炕的另一头,煤油灯的火苗跳跃着。水淼把自已的想法跟婆婆方满福说了。果然,老太太第一个反应就是激烈的反对。
“啥?都送去?!”方满福的声音陡然拔高,又赶紧压下来,怕吵醒孩子,“大花,二花都这个年纪了,还上什么学,在家待几年就可以嫁人了。安国太小,才五岁!送去那育儿班干啥?一群小娃娃混在一起,能有啥好?乌泱泱的,老师看得过来吗?”
她说着,下意识地把身边熟睡的小孙子往怀里搂了搂,仿佛水淼是要把他从自已身边夺走,“安国可是咱家的根苗,年纪又小,身子又弱,在外面磕了碰了,饿了冷了,或者被大孩子欺负了咋办?我不放心!绝对不行!”她的头摇得像风中枯草,脸上每一道皱纹都写满了抗拒。
水淼早就料到婆婆会是这个反应。她没有急着反驳,而是往婆婆身边挪了挪,声音放得轻柔:“娘,您听我说。你就说读书写字有没有用?”
方满福看看现在的水淼,违心的话说不出口,“那也等安国再大一点再送去又不晚!两个大的,没必要了。”方满福态度坚决,尤其涉及到宝贝孙子,更是没有丝毫转圜的余地。
水淼知道硬碰硬不行,她沉默了片刻,再开口时,声音里带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她轻轻握住了婆婆粗糙的手:“娘,您想想……安国他爹……他当年,为什么宁愿撇下我们娘几个,也要跟着队伍走?他牺牲在战场上,是为了什么?”
方满福的身体猛地一颤,嘴唇哆嗦着,没说话。
水淼继续道:“不就是为了让下一代能过上好日子,能安安稳稳地坐在教室里读书识字,不用再吃他没文化、只能去粮行当伙计的苦,不用再经历他经历过的战乱吗?现在,政府给咱们孩子这个机会,咱们要是因为舍不得、不放心,硬把孩子圈在家里,岂不是……岂不是辜负了他爹用命换来的这片心?”
她顿了顿,看着婆婆微微动容的神色,又加了一把火:“再说,等安国学了文化,懂了道理,将来才能更有出息,才能真正光耀陈家的门楣啊。您想想,安国他爹要是知道他的儿子能读书明理,他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再说大花二花他们更应该上学了,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她们两个过好了,以后对安国才会好啊。”攻心为上,水淼不在意怎么说,只要达到目的就行。
提到牺牲的儿子,方满福的防线彻底崩溃了。眼泪无声地从她浑浊的眼睛里滚落,滴在粗糙的手背上。
她低下头,看着小孙子安国睡得红扑扑的、无忧无虑的脸蛋,又想起小儿子陈平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只能趴在私塾窗根下,顶着风雪偷听先生讲课那渴望又倔强的眼神……她的心,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又酸又疼。
良久,她才用袖子狠狠擦了把脸,声音沙哑得厉害,带着浓重的鼻音:“……你说得对。平伢子……他……唉,去吧,去吧,都去吧。就是……就是安国还小,开头几天,我得送他去,看着他进了门,跟老师交代好了,我才能放心……”
水淼知道,这已经是婆婆能做出的最大让步,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连忙点头:“行,都听您的。您送去,我更放心。”
入学的手续办得出乎意料的顺利。第一天去小学给大花报名时,水淼看着登记表上那个潦草的“陈大花”,“陈二花,心里很不是滋味。
她拉着两姐妹的手,对着收费的老师说道:“不是这个名字,是陈盛华,陈颂华。”记名字的老头抬头看了水淼一眼,让女儿来读书的家庭不多,给女儿好好取一个名字的更不多。他毛笔在那两个名字上完完全全涂黑,又重新写下姐妹两个的新名字。
两个小姑娘压根还不知道咋回事呢,毕竟在她们的记忆中,就没有去学校读书的概念,朦朦胧胧跟着自已妈妈走进校园。
水淼在校园里找了一处安静的角落蹲下身,平视着两个女儿有些怯生生又充满好奇的眼睛。
“盛华,颂华,”她叫着她们的新名字,语气郑重而温柔,“你们要去上学了,是真正的大姑娘了,是新中国的小主人。妈妈今天给你们取了个正式的大名,就叫盛华,颂华好不好?就像弟弟叫安国一样,你们也要有一个能伴随一生、有美好意义的名字。”
两个女孩似懂非懂,但看到妈妈如此郑重其事,都用力地点了点头。
水淼沉吟着,目光掠过校园里飘扬的红旗,缓缓说道:“盛华,‘盛’是兴盛、繁荣,‘华’是中华。颂华,‘颂’是歌颂、赞美。合起来就是‘盛世华章,歌颂中华’。妈妈希望你们记住,你们的父亲,和千千万万的英雄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这个崭新的、充满希望的时代。希望你们珍惜机会,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了,能用自已的智慧和双手,去建设她,让她更加繁荣富强,也为自已的人生,谱写精彩的篇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