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0章 芯片难题10(2/2)
光刻机?张汝经立即领会了他的意思。
正是。李焕颔首,设备是产业的根基。没有自主可控的高端光刻设备,我们的芯片设计做得再好,制造工艺再精湛,也如同被人扼住了咽喉。
如果把芯片比作一道大餐,那芯片设计就是菜谱,硅料就是食材,光刻胶、清洗液等就是调味品。
不过光有食材和各类调味品,并不能制作出一道美味的大餐,因为还缺少一样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炒菜的锅。
而光刻机就是这个炒菜的锅。
这个“锅”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能否做出芯片这道大餐。
中芯国际的制程精度之所以迟迟提不上去,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国外的厂商不会把最好的锅卖给国内。
张汝经长叹一声,神色凝重: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多年。光刻机是半导体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涉及精密光学、精密机械、自动化控制等数十个尖端领域,其研发难度之大,投入成本之高,令很多企业望而却步。
李焕闻言点了点头,他当然知道这其中的难度,否则日后asl总裁也不会大言不惭的说,即便是把光刻机的全套图纸给华国,华国人也造不出光刻机来。
“这个坎总归是要迈过去的,现在不抓紧时间,日后等对手封锁,我们想迈过去就难了,那付出的代价只会更大。”李焕语重心长的感慨道。
道理人人都懂,可现实是横在面前的一座大山。张汝经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无奈的疲惫。
光刻机的研发,不仅是技术无底洞,更是资金无底洞。我早年也曾动过念头,但接触过的各方,无论是政府基金还是市场资本,一听是光刻机项目,无不面露难色,最终都打了退堂鼓。”
“正因为如此,我才转而选择从材料、设计等基础相对更好的环节入手,希望能先站稳脚跟。
李焕完全理解张汝经的困境与考量,他沉吟片刻后说道:对于这个死结,我倒是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
请讲。张汝经深知李焕从不空谈,身体不自觉地微微前倾。
我们可以尝试构建一种全新的模式——不再依赖单一‘救世主’,而是组建一个‘光刻机产业创新联合体’。 李焕清晰地说道,这个联合体需要双轮驱动:其一,由政府牵头,提供最顶层的政策背书与部分启动资金;其二,主动游说并吸纳国内有志于此的高科技企业共同参与。
联合体?张汝经脸上掠过一丝思索,这个模式似乎与新昇半导体落户江州的路径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格局显然更为宏大。
没错。李焕顺势阐明各自的分工,张博士,你在产业内德高望重,深谙技术路径与国家战略。由你出面,最能说服高层理解其紧迫性,争取到关键的‘尚方宝剑’与国家级资源。”
“至于联合国内企业的工作,他顿了顿,目光坚定,我可以来当这个说客,负责串联起产业链上的关键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