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番外:朱元璋后记(中)(2/2)
朱棣惶然的爬了起来,跌跌撞撞追了两步,“父皇……”
朱元璋看也不看他,只淡淡说。
“你若是不肯去,咱就自已去了,爱跪着,就回去跪吧。”
朱棣虎目含泪,咬着牙追上了他,嗓音嘶哑的屈从了。
“父皇……您若一定要去,还请务必允许儿臣随侍。”
朱元璋似乎总算舒展了一些,颇满意的驻足拍了拍他的肩膀。
“好孩子。”
朱棣咬着牙垂头落泪,闷闷的应了一声。
此行终点,虽似乎不如他所料,可当这句称赞落下,他仍然不可抑制的升起了些许欣喜和满足。
……
在这场远征中,事实上,这对儿父子都对对方颇出所料。
对朱棣而言,自从被册封到北平做了北元余党的邻居,常年和蒙古骑兵打交道的他已经非常谙熟蒙古骑兵的作战方式,甚至对战场有了自已的理解和掌控。
今年三十多岁的朱棣已经是个合格的战争支配者,拥有着极强的战场敏锐度和综合素质。
他路上一度试图格外照顾朱元璋,可却渐渐发现朱元璋对战场的谙熟程度完全超出他一个不止一个档次,并且对蒙元骑兵的了解也完全碾压了他那点微不足道的经验。
这着实叫朱棣震撼。
毕竟,一个优秀的皇帝未必是一个优秀的大将,而以往的战场上,朱棣只听说父皇用兵如神,却并未听说过那些只有将军才能理解其中恐怖的细节。
于是,本就极其佩服朱元璋的朱棣不出所料的对朱元璋更加钦佩。
他向来谦逊,在蓝玉冯胜这等名将们面前也从来不摆皇室架子,虚心求学,更不必说他佩服的五体投地的父皇了。
一路上,早就忘记了自已是来做保镖的朱棣每天一睁眼就是去缠着父皇求学,不拘什么,能得一两指点就能高兴的欣喜若狂,然后反复回味练习。
而对朱元璋而言,朱棣这个孩子的优秀也时常叫他颇觉诧异。
尽管朱棣今年已经三十多岁了,但这三十多年来,父子二人的相处时间屈指可数,更不必说朱元璋实在很少将目光落到除了朱标之外的孩子身上。
朱棣是个尚武的优秀将领,这是朱元璋早知道的。
否则他也不会夺了蓝玉的兵权交给他去管理。
尽管如此,朱棣仍然优秀的有些出乎朱元璋的预料。
他谦虚好学,而且非常有天赋,往往一点就透,无论是军事上的,还是朱元璋似乎无意间夹杂进去的政事上的。
太子朱标是他花了最多心血的孩子,他也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他从小学习孔孟,通达圣人之言,一步步成长的仁义宽和,品德兼优。
他一直是朱元璋非常满意的继承人,也是他想象中最好的继承人。
朱元璋一度以为,大明会这样平稳不起一丝波澜的交到朱标的手里,然后按着他几乎规划好的路线一步步走下去。
朱标一定会是个优秀的明君,他毫不怀疑。
他的突然辞世,几乎打乱了朱元璋的一切设想,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中,他并非没有惶惑过大明的未来。
皇孙朱允炆是他的此选项,他尽管年幼,幼到朱元璋甚至还来不及看清楚他的资质,但至少是足够稳定的。
无妨,他再加把劲,尽可能的在临死前把朝中能清算的隐患全部都清算了——朱元璋这样想着。
可朱棣。
这样一个他本只单纯的用作此行的保障的儿子进入了他的视线。
朱元璋有时沉默的坐在一旁,冷眼看着他不知疲倦的舞刀弄枪,不拘小节的和身份低下的将士们勾肩搭背打成一片。
极偶尔的,他承认自已会有些晃神。
朱棣有些像李世民。
朱元璋想,不知不觉间,他的孩子竟然也可以用‘天潢贵胄’这个词来形容了。
他想起自已和李世民初遇之时,那个一看就天潢贵胄的少年朝他没有分毫偏见的露出笑容。
朱棣真的非常像他,像到有时候朱元璋都有些分辨不清楚——至少在远远看着他的时候。
毕竟,每每当朱棣凑到他跟前,露出羞怯紧张的笑容时,就一点也不像了。
朱元璋在心中忖度着朱棣甚至和李世民有些像的命运,颇有些啼笑皆非的想,李世民大抵是不会对他父皇如此敬畏尊崇的吧?
他在心中嗤哼了一声,心道那李渊拿什么跟他比?若他是李世民的父皇,定然……
定然如何呢?
朱元璋又望着朱棣,半沉默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