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外科教父 > 第1238章 互换

第1238章 互换(1/2)

目录

“没错,一共有六个人,所以大家不用担心,这个课题是杨教授重点关注的。”

唐顺也看出新人脸上的惊讶,知道他们在担心什么。

“这个课题组的资源是非常丰富,因为杨教授亲自抓,所以大家完全不用担心。”唐顺重复这句话,安慰这几个人。

要不是其它博士各自都有课题在忙,哪里轮得到这几个新人,新人还没有经过这边的课题的历练,肯定在各方面不如有经验的博士。

但是唐顺也是没办法,杨教授明确说过,不能影响其它课题,所以只能调拨几个新人给杨教授来研究疫苗佐剂的课题。

这些博士心里琢磨着,是不是这个课题只是一个装饰,应付上面的任务安排,所以就这么几个人,不然怎么可能就几个人呢。

“六个人能行吗?我以前读博士的时候参与过这种课题,当时我导师挂帅,几家药企联合投资几千万,我加入的时候他们已经研发了三年,我整个博士都在参与这个课题,后来证明他们太天真了,疫苗佐剂的研究比他们想象的困难,最后也是不了了之,我记得那个项目一直维持一百多人的研究人员,我们现在六个人想研究疫苗佐剂,是不是有什么误会?”这个博士叫做计宁,帝都大学毕业后留美做博士后,现在回来三博实验室做研究员。

另一个博士说:“我想杨教授这么安排一定有他的道理,虽然我暂时想不到是什么原因。”

这个博士叫何子健,是杨平的老同学,现在已经通过面试,来到三博实验室上班,他看到有人质疑这个课题的可行性,为了稳定军心,他出面说几句话。

何子健心里非常清楚,他能够来三博医院,除了自己的能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是杨平的老同学,这份人情在里面所占的比例还挺大,当时面试的博士那么多,很多有海外顶尖名校留学的经历,而他完全没有任何留学的经历,能够选中他,里面肯定有杨平的原因。

现在他必须积极支持老同学的工作,老同学好,他也好,这个道理他明白。

如果人心浮动,队伍就会不好带,所以这个时候何子健必须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绝对不能煽风点火。

“大家不用过于担心,杨教授年纪轻轻就能够获得诺奖,他的科研能力不是一般人可以比的,所以他的一些部署肯定不用常理来推测,很多时候搞科研不是拼人数,拼的是创新能力,没有找到正确的路线人数再多也没用,如果找到正确的路线,可能几个人就能撬动整个课题。什么课题人数要多,一般是涉及到将理论转化为产品,这时候涉及到工程实现,所以必须需要大团队来承担研究任务。”何子健分析给大家听,另外四个人听后觉得有道理。

唐顺这个时候立即补上一句:“以前我刚来的时候,三博实验室也就几十个人,我们不照样做出了诺奖级的成绩,就这几十个人,我们还同时进行几个课题呢?空间导向基因、K疗法、皮肤克隆,你看看哪个不是世界顶级课题,现在全部都进展顺利,空间导向基因理论不用我介绍,已经获得诺奖,K疗法已经进入第二阶段的研究,皮肤克隆大家可能不熟悉,它已经在临床开始应用,效果非常好。所以大家不用担心人数,很多富有想象力的创新都是小团队做出来的。”

另外五个人听唐顺和何子健这么说,心里也踏实了很多。

这些人都是博士,都有自己的想法,不管想法对错,这是好事,所以有时候疏通他们的思想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这边唐顺还在给课题组的成员做思想疏通,那边杨平已经开始对这个课题的研究。

疫苗佐剂的研究带有典型的药品研究的特色,选定对象之后,需要大量的试错来获取信息,然后依据试错再更换对象,以此类推,在大量的研究中,目标对象慢慢浮出水面。

而且这种试错经验的叠加效果非常明显,先行者积累大量的数据,后面的研究可以站在前面研究的肩膀上,越到后面,叠加效果越明显,所以慢慢形成极高的技术门槛。

基础研究就是这样,没有什么弯道超车,除非你更换一个赛道,可是更换赛道谈何容易。

比如我们的汽车工业,如果走燃油车的路子,无论怎么投入都不可能超过欧美日那些老牌汽车巨头,别人积累上百年的经验,你要将他走过的路重新走一遍,怎么可能追上它,追上它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聪明的中国人看破了这一点,在努力追赶的同时,找到了一条新的赛道---新能源的电动汽车,只有更换赛道,汽车工业才可能实现赶超。这不叫弯道超车,而是换赛道。

只要在同一个赛道,你无论如何做不到弯道超车,弯道超车只是自欺欺人。

杨平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如果他还是研究佐剂,即使有系统空间做支撑,可以提供大量的试错经验,也只是一个追随者,他现在琢磨着能不能换个赛道,彻底掀翻这张桌子。

疫苗佐剂的作用是增强抗原性,如果能够开发一种新技术也可以增强免疫抗原,比如使用K疗法的挂载技术,在疫苗上挂载一个功能蛋白质,那么他将实现比佐剂更好的增强作用,那佐剂也就失去意义。

佐剂就是“免疫助推器”,蛋白抗原自己激发免疫的能力很弱,需要靠佐剂帮忙“喊醒”免疫系统,不仅能让免疫反应更持久,还能减少抗原用量。

但是佐剂也不是完美无缺,这个东西其实有很多缺点,比如毒性作用,会引起一些副反应。

脱离佐剂去开发疫苗也不是新鲜事,比如现在出现的重组免疫复合物疫苗,它就脱离了佐剂的体系,另辟一条赛道,它靠抗原和抗体形成的复合物,让抗原呈递细胞更易“抓住”抗原,不用外源佐剂也能激发强免疫反应。

重组免疫复合物是给天然免疫复合物升级改造,使用分子工程给它整容,通过基因改造,让抗原和抗体,或抗体的 Fc片段,在细胞里直接形成复合物,这就是重组免疫复合物。

在进行基因重组方面,杨平是高手,K病毒的修改就是使用基因重组技术,用腺病毒为模版,将K因子和各种其它功能因子挂载或嵌入腺病毒的结构中,形成了现在的K病毒,当然,现在不能叫它病毒,无论是结构还是功能,它已经完全不能归为病毒这一类。

如果用这条思路,杨平发现,那样的话是研究疫苗去了,这不是杨平的目的,杨平想研究一种通用的模块化的能够替代佐剂的物质,这个模块相当于K因子,可以挂载或嵌入在任何疫苗的结构上,这样任何疫苗使用它就能增强抗原性,降低副作用。

经过思考之后,杨平决定用K疗法的思路来研究这个课题,他将设计出一个蛋白质,这将是一个全新的疫苗设计思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