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2章 南阳攻略(1/2)
“黄河决口?”
刘承宗收到这一消息,难以置信,本能地问道:“情报准确吗?”
他很少这样,把内心怀疑不经推敲就张嘴问出来。
这消息在他看来确实离谱。
陕西大旱快十年,河南也旱了几年,尤其是今年,黄河在陕山交界断流半个多月,水在上游都下不去壶口。
后来延安府虽然下了雨,有水了,但那点流量也不比往年。
以前都没有决口,怎么今年就决口了呢?
但张天琳对情报来源非常确信。
因为这消息不是一个人告诉他的,而是逃亡潼关塬的难民、河南起事的民军、归附元帅府的堡寨、民间的会道门……多种渠道,在短时间内同时报告一样的灾情。
再没有什么比这更加可信的消息来源了。
即便如此,刘狮子还是百思不得其解——哪儿来的水啊?
黄河上游的水不多,渭河泾河被他们关中平原用于灌溉,一到农时就断流。
陕西今年各各支流汇入黄河的水流量,都不如往年。
他甚至一度怀疑,是不是汉江跟黄河通着呢?那边的大涝导致黄河涨水。
这个疑问,直到元帅府的河道总督陈奇瑜被召见到秦王宫,才得到解答。
陈奇瑜听说黄河在河南决口的消息,神色中没有丝毫意外,这事完全在他意料之中。
刘狮子甚至在陈奇瑜脸上,看到了点‘早晚的事’的感觉。
“玉弦兄知道,此次决口,是何原因?”
直到现在,陈奇瑜都不太习惯离刘承宗这头笑面虎太近。
别人听见刘承宗称兄长,都是低头或躬身行礼,陈奇瑜则会本能地后退半步,反应过来再低头抱拳行礼。
“回大元帅,卑职曾任洛阳知县,任河南参政时兼兵备分守南阳,对河南情况,较诸位秦地将军更为熟悉。”
陈奇瑜点头道:“黄河,在河南是悬河,因此……”
“悬河是撒意思嘛?”
陈奇瑜还没说完,就被张献忠打断,换来刘狮子瞥了一眼:“你让玉弦兄先说嘛。”
倒是曹耀在一旁抬手越过头顶道:“这礼衙尚书,悬都不懂?就是高啊,堤比河高,河比地高!”
曹耀是正经的河南人,北方没有他没去过的地方,什么都见过,倒是对张献忠的无知感到惊奇:“张部堂没去过河南?”
这下子轮到张献忠委屈了:“去倒是去过,可那是冬天,河冻住了,就是冰嘛。”
曹耀咧着嘴笑道:“没事,这回俺河南是遭灾了,打进去回头叫你见见。”
俩混世魔头就不能聊,越聊越离谱,为看看地上悬河打进河南……刘承宗给陈奇瑜一个眼神,打断了二人的对话:“玉弦兄接着说。”
陈奇瑜先对曹耀拱拱手道:“确如大都督所言,秦地势高,黄河亦气势磅礴,直到潼关,受秦岭所阻,向东流去河南低地。”
“地低则水缓,水缓则沙淤,故黄河于河南,河床不断被泥沙抬高,至开封河段,河床高于开封三丈五尺。”
这些比常识更加准确的知识,是曹耀都不知道的事。
张献忠也不插嘴了,只是向后靠在椅背上,两眼无神地顶着宫殿的天花梁,在脑海中遐想着景象,口中喃喃自语:“奶奶的,河面快赶上西安城墙了。”
西安的城墙是四丈高。
口若悬河这个成语,在张献忠脑海中第一次被具象化了。
而陈奇瑜说完这些,心里才算暗自舒了口气。
其实他一开始那个‘果然如此’的表情,跟预料到黄河决口没半点关系。
而是他被任命为河道总督那天,就知道刘狮子早晚会问他黄河的事。
黄河之于河道总督,答不上来就是道脑袋搬家的送命题。
所以陈奇瑜提前做了很多关于黄河的工作,这不……刘狮子就问上了。
“因此,大帅,黄河决口,决的是堤,水多,未必能将堤岸冲垮;水少,堤岸也未必拦得住。”
他所说的,刘狮子听明白了。
黄河容易在河南决口,不是水流量决定的,而由地势决定。
从黄土高原到中原沃野,高低落差一千米,黄河到潼关撞上秦岭,转弯向东……随机找条路往海上逛。
河南这几年也不太平,沿岸堤坝年久失修有了破绽,黄河就能夺出一条路来。
随后的秦王宫陷入沉寂。
刘承宗斜靠着虚坐在桌案上,马鞭在手上有节奏地轻轻敲击,沉默地盯着墙上悬挂的天下舆图。
一干将领各怀心思,不时面面相觑,但谁都没有出声打扰刘承宗的思绪。
他们都知道,每当刘承宗旁若无人地盯着舆图不说话——战争就要来了。
曹耀甚至还抬起手来指着舆图,远远地朝潼关向河南的方向比划,拍拍张天琳的肩膀,意思他立功的时候到了。
他俩太熟了,认识能追溯到天启年间,承祖承宗两兄弟还没去当兵,他俩就已经都是鱼河堡肩并肩的管队了。
如今又是元帅府一个东南一个西北,两个防御方向的镇守大将,张献忠都插不上话。
就在这时,盯着舆图沉思的刘承宗拍打马鞭的动作突然停住,抬手道:“把山西、河南、湖广明军部署及情报呈上,传!”
侍立一旁扈从的羽林骑岳文魁与李栖凤、张勇等人立即上前领命。
“傍晚之前,羽林、虎贲、北元、宗人、黑旗、辽阳、塘骑、拔突、横山、援剿十参将,第一二旅帅奇援游八将,户兵工三衙堂官进宫议事,各命本部补充军马清点军械,做出征准备。”
说着,刘承宗转过身来,挥手让羽林骑去做事传令,看向张天琳道:“关中旅集结潼关,需要几日?”
“回大帅,全旅集结需五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