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94(2/2)
如果不出意外,明年福布斯富豪榜上都会出现他的名字,所以没必要遮掩什么,开学当天他就开着恩佐进了校园,到处都是绿草地和树木,一栋栋古老而又精美的建筑分散在各处,新生入学季,过来送孩子读书的家长很多,脸上无不是带着欣喜神色。
这所大学的历史比美国还久远,在人们心目中有着非同一般的崇高地位,有学生羡慕于叶冬青的法拉利,而他则在唉声叹气,偷偷羡慕别人有父母,和他最缺少的亲情相比,豪车算什么。
随便找了个地方停车,一辆劳斯莱斯跟在后面停下,叶冬青给了几百美元,让保镖们自己找个地方休息,随即打电话给小爱德华约翰逊,让他帮忙带自己去办理入学手续,连商学院在哪都不清楚,有个人带着肯定好些。
小爱德华还在哈佛念书,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没想到对方真答应了下来。
哈佛大学里有两种学生,一种是真正聪明,另一种则是跟小爱德华、叶冬青一样,通过特殊渠道才被录取,已经有钱到让哈佛方面不得不重视起来,这些大学非常富裕,原因就在于几乎每年都能得到大笔捐赠,几乎是被一点点捐出来的学校,建筑上大多写有捐赠者的名字。
比如“哈佛”名称的由来,最初就是第一位捐赠者的名字,斯坦福也是、布朗也是,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
很难看不见小爱德华,体积足有旁人两个大,已经到了走路会很艰难的地步,因此能不走动就不走,坐着辆高尔夫球场上的那种代步车赶过来,一见到叶冬青就抱怨道:“你绝不知道为了迎接你,我惨痛地放弃了什么,一对喜欢冲浪的夏威夷双胞胎幸好我已经留下电话号码,总能再见到她们,快点上车吧,带你去报道完我就走”
双胞胎,对男性而言属于终极诱惑之一,叶冬青白了他一眼,坐上车后问他说:“如果你生意上有事,不得不离开学校怎么办,我是指一走就几天的那种,该找谁请假”
“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母亲的公司每年招收一百多位哈佛毕业生,已经捐赠四千多万美元,谁敢说要开除我呢上课还是不上课,按照心情来安排就好啦,一张学位证书并不能给我带来什么荣耀,如果有可能,我倒希望让我母亲把捐赠出去的钱直接给我,而不是被老师用来到处借着交流的名义出去旅游。”
小爱德华往淡水基金存入整整一个亿,每个月光是利息就能拿到好几十万美金,说出这种话时候轻描淡写。
看样子司机认识路,直接带着他们往某栋楼驶去,他的这番话对叶冬青没有任何帮助,正想着等到时候和老师们聊聊,顺便也跟院长打个招呼,实在不行就捐赠点钱,或者直接旷课也行。
哈佛商学院每年要招收七百五十名两年制的硕士研究生、三十名四年制的博士研究生和两千名各类在职的经理进行学习培训,全年可以开设政策、决策、计划、控制、财务、市场、生产运行、科技开发、组织结构、行为科学、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等一百多门课程。
今年暑假时候不少刚毕业的学长,被叶冬青挖到了自己手底下打工,先当实习生,要不要另外再说,到了他这种地位,想法跟普通人不同,学历已经没多么重要,乔布斯、盖茨他们不也是直接退学了,还被当成是种美谈,这并不会影响到某个人的成就。
登记报道完,有老师问叶冬青要不要住在学校,他的回答是不住,很难接受跟某位不认识的家伙合住,丝毫没有隐私可言,到时候随便在附近租套房子就可以。
小爱德华把叶冬青送到后,果真第一时间就跑掉了,这么个大男人和粉嫩新生相比,谁更重要一目了然
第193章 入学二
登记完入学,拿到了学生证,又去挤满新入学学生的临时办公点拿东西,信封上写着叶冬青的姓名,女学长笑着对他说:“祝你有个美好的一天,现在可以去宿舍里拿东西了,后天校长会在礼堂做演讲,地图和具体时间信封里都有。”
“谢谢,我会及时赶过去。”叶冬青晃了晃手里的白色信封,想到说宿舍里有东西,下意识以为是书本什么的,刚才说不想住宿舍,但房间已经安排好了。
有位华裔此刻走到他旁边,自来熟打招呼说:“嗨,小天才,你也是华裔对吧我来自马来西亚,你可以叫我宋礼。”
“送礼”
叶冬青觉得这名字有趣,哈佛商学院和法学院一样,只接受研究生入学,过来读书的人年纪一般都在二十三岁以上,他的样貌看起来更小些,因此宋礼才称呼他为“小天才”。
没听出意思,宋礼点头说:“没错,这届华裔学生好像不太多啊,你在哪个寝室”
“我还没拆,可能不会住在宿舍吧,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哈佛入学仪式好像太简陋了些。”
“来之前我在网上查过,仪式确实很一般,不过听说寝室还不错,夏天刚刚重新装修完,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房间,空调送了点电费。”
“是么,没做过攻略,我现在去看看”
宋礼有朋友在,没跟叶冬青一起去,找了块草地,和其他哈佛学生一样坐在草地上,他拆开信封后查看里面的东西,主要是些入学介绍,房间号、学校地图、老师电话、选课网址什么的,另外还有枚哈佛校徽。
方向感还不错,开着车找到宿舍楼,把车停在楼下,空着手往里面走去。
和普通公寓差不多,一层层的折叠楼梯,从上面能往下看的那种,宿舍在三楼,找到时候发现门口贴着四张纸,分别标注了新西兰惠林顿、印度新德里、曰本札幌、以及美国纽约。
叶冬青就来自于纽约,略微一猜就想到,那三个国家可能就是自己舍友的家乡了,不得不说确实挺贴心。
推开门走进去,感觉像是在看印度电影,一对夫妻俩穿着印度传统服装,女性头上还带着饰品,脸上妆很浓,他们孩子的穿着倒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