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我的妹妹叫女娲 > 分节阅读 79

分节阅读 79(2/2)

目录

只是,华胥氏可能不是到山西去探亲访友,不是去游玩,而是因为季节更替的原因,是为了自己的生活需要,才根据经验,按部就班地从四川迁徙至山西的。可能在那里,他们还有一些兄弟姐妹的部落,也一起遭遇了洪水。

而四川与山西这两个地域的南北差异,也告诉我们,华胥氏所遭遇的洪水,可能是发生在夏天。

因为,季节与地域的关系,决定了游徙部落的迁徙规律,就是春天从南往北走,冬天从北往南走。所以,华胥氏的迁徙生活,应该是冬天在四川,夏天在山西。

在四川与山西之间的陕西,有一个华山。华胥之名,与华山之名有没有联系呢华胥氏是否是以华山为中心而随季节迁徙的一个部落呢

华胥在山西遭遇洪水,他们为什么不向其它的方向逃避洪水,而是逃避到甘肃的陇南与天水地区呢这是否表明华胥氏的生活区域原本就在这一带,他们原本就对这一带的地理状况非常熟悉呢

天水这个地方为什么名为天水

事实上,天水相对华胥氏所涉及的秦岭周边区域,确实是一个最高的区域;天水这里的水,相对于华胥氏所涉及的渭水、汉水、以及嘉陵江水,也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天上之水。

有许多学者表示,华山及其周边地区,确实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发源地,那里有很多反映我们华夏民族远古历史的痕迹。

我们再来看看“成纪”。

除了司马贞的三皇本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也记载:“故渎东经成纪县,故帝太皞庖犧所生之处也。”

那么,这个“成纪”之地名是怎么来的呢

“成纪”二字的字面意思,就是成了一纪。一纪是十二年。更本义地说,一纪应该是对一个时代结束的总结,它不一定就是一个准确的年数。这就是说,成纪的本义就是经历一个时代的转换。而作为一个地名,她的真实意思,就是表示华胥氏在这个地方经历了一个时代的磨练,从而完成了一个华丽的转身,变成了庖犧氏。

所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犧于成纪”的意思,原意是说,在某一个宏观性的气候变化时期,由于地表气温的上升,导致空中水汽循环活跃,引发洪水泛滥,从而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困苦和磨难,华胥氏就是在这个长期的困苦和磨难中,从洪水淹没之地,转移到成纪地区,慢慢地积累了一些战天斗地的经验,增长了一些生产与生活的技能,从而完成一个华丽的转身,由华胥氏部落变成了庖犧氏部落。

其实,这种宏观性的气候变化,在地球气候变化的漫长历史中,是反复存在的。而人类正是在对这种宏观性气候变化的适应过程中,一步步地成长起来,最后从动物界脱颖而出,成为地球世界的主宰的。

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在40多亿年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多次显著地降温变冷,形成冰期。公认的,有前寒武纪晚期大冰期、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在第四纪更新世内发生的离当今最近的一次冰期,人们就称之为末次冰期。

末次冰期约于11万年前开始,于前96009700年完结。

这段期间,曾经出现几次冰川的前进及消退。而这些冰川的前进或消退,当然是因为,与之对应的气温下降或者回升了很多。

气温的回升,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水汽循环活跃,从而引发洪水泛滥。

而人类文化的发展,也正好与这些气温回升的过程相对应。在最后的两个气温回升过程中,就分别出现了北京山顶洞人距今3万年左右和江西仙人洞人距今14万年左右,还有湖南道县玉蟾岩人距今16万年左右。北京山顶洞人发展出了渔猎生产和宗教艺术。江西仙人洞和湖南玉蟾岩人则发展出了农业文明。

当然,北京山顶洞人和江西仙人洞人、湖南玉蟾岩人可能都与我们的华夏祖先无关。

我们的文字记录表明,我们的华夏祖先是生活在甘肃天水地区的华胥氏和庖犧氏。而在天水秦安的大地湾遗址中,我们也确实是发现了距今3万年前后和距今14万年前后的人类文化遗存,证明我们华夏民族的历史传说,有其考古学上的证据,所言非虚。

那么,华胥氏所经历的洪水之困,是处在地球宏观性气候变化历程中的哪一次气温回升过程中呢

从他们“生庖犧”而不是生伏羲这一点来看,他们应该经历的是三万年前的洪水之困。

因为,庖犧和伏羲虽然同为一个氏族血脉,在宏观上是可以混同的,但是,名字的不同,还是显示出他们必定有所区别。庖犧之名,主要体现在“养犧牲以庖厨”,说明他们过的是畜牧生活,并不涉及农业生产;而伏羲之名,其中既包含了农、牧业生产,更展现出了一种为争夺土地而产生的战争状态。所以,伏羲时代比庖犧时代要晚了很多。也就是说,以14万年前的农业生产发生为分水岭,庖犧时代是在这之前,伏羲时代是在这之后。

而华胥氏“生庖犧于成纪”,他们就不可能经历发生在庖犧氏之后的农业生产时代,不可能遇到孕育出农业文明的、发生在14万年前的洪水,而必定是经历了发生在三万年之前的洪水,说明他们是在三万年前的洪水中“生庖犧于成纪”的。

第三节山顶洞人

从“元谋人”到“蓝田人”,从“北京人”到“丁村人”,他们的遗传学特征,组成了一个亚洲地区蒙古人种的发展链条,证明我们的华夏先祖是一脉相承,代代相传,自古就生活在这片太平洋西岸的大地之上。

但是,上面提到的那些先祖,只是我们血缘上的先祖,并不是我们文化上的祖先。换句话说,他们还没有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文化意义上的华夏民族,没有从文化上把我们的这个华夏民族同世界其他民族区分开来。

1930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里,人们又有了新的发现。经过测定,这次的出土物品,是介于距今27万年至34万年之间的文化遗存。当然,这次发掘的遗址,被命名为“山顶洞”遗址,而实际上,相同的文化遗存并非只有“山顶洞”一个地方,而是散布于附近十几个地方。

在这些发掘中,除了发现与现代人类骨骼没有区别的当时人类骨骼的化石之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当时许多陆生动物骨骼的化石,以及海蚶、鲩鱼等等一些古代鱼类骨骼的化石。另外,还发现了有砸痕的砾石和石片、燧石做的梯形石片和缝纫用的骨针等等。

最引人注目的,当然还是“山顶洞人”的葬俗和装饰品,证明他们已经拥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和审美意识。他们将死者埋葬在地下室﹐周身洒上红色的赤铁矿粉,以红色代表血液,希望通过血液的永不退色,来让死者在另外的一个世界中永远地活着。他们的装饰品有穿孔的兽牙﹑海蚶壳﹑小石珠和刻沟的骨管等等。

根据这些发现,研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