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55(2/2)
这道电文来自徐州,上面只有五个字,东捻军大败。韦泽原本以为捻军面对疲弱的清军即便无法取胜至少也不会失败,却没想到捻军竟然大败。满清在此时还能击败捻军,这没道理啊。
令韦泽感到意外的情况在满清那边就是天大的喜讯,但是此次喜讯中有着令满清一方极为不爽的杂音。帮助清军获胜的重要助力就是以济宁为中心自称齐王的苗沛霖。
“启禀太后,这苗沛霖居心叵测,现在虽然奴颜婢膝的求朝廷接纳,可此人绝不可信。”恭亲王奕訢一点都没有要为苗沛霖请功的意思。
东宫太后慈安没有立刻回答,她想了片刻之后说道:“把此战的局面再说一次。”
恭亲王奕訢对整体情况也不是特别清楚,方才说的也多有不清晰的地方。东宫太后慈安要求他继续说一遍,恭亲王奕訢经过方才的叙述,对整体情况有了些把握,他再次陈述起来。
满清现在有三大敌人,光复军、太平军、捻军。满清手里四大军力,湘军、淮军、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八旗与绿营。不管是满清的哪一支军事力量,都没有胆量去挑战光复军。光复军此时也没兴趣北上。双方反倒是相安无事。太平军在西北与千万级别的敌人苦战,也无力东顾。满清的四支主力除了八旗与绿营毫不动弹之外,其他三支都在与东西两支捻军苦战。
得知湘军淮军屠了涡阳,两支捻军先后南下,逐渐脱离在直隶的战斗。这固然让湘军与淮军陷入了苦战,但是满清也得以比较从容的把三支主力都放到河南与山东。在山东南部割据的苗沛霖就显出其重要性。
满清一直没有进攻苗沛霖,理由非常消极。有苗沛霖挡住南边的光复军,满清至少还能轻松点。苗沛霖也向满清求封王,双方虚与委蛇,整体上相安无事。让满清意外的是,苗沛霖对东捻军相当敌视。他先提出来与满清私下合作,满清也死马当作活马医,也就暂时答应了。
捻军的优势在于他们中间有大量的人靠贩卖私盐过活,对于河南与山东的道路非常精熟。苗沛霖出手打击这帮私盐贩子,掐断了捻军的情报线。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对东捻军主力狂追不舍,从河南追到山东,经过三十几天的追击战,加上苗沛霖通风报信,也对捻军实施了一些拦截。双方最后在菏泽附近进行了决战,一万两千蒙古八旗对六千捻军主力,最后蒙古骑兵惨胜,歼灭了东捻军主力。
苗沛霖自以为得计,就向满清再次提出“求封王”的请求。
恭亲王奕訢讲完之后,再次对东宫太后慈安说道:“太后,苗沛霖绝不可信”
第154章 基本原则九
“姐姐,就算是给苗沛霖封个官也不算什么。他若是能继续如此下去,定然会与粤匪打起来,等他们两败俱伤也是好事。”慈禧低眉顺眼的对慈安说道。
满清朝廷里面现在有两派人,一派至少嘴上相信“满人不过万,过万不可敌”的传说必定会在当下重现,满人汉子们能够向入关那时候一样横扫天下。另外一派并不相信这种傻话,他们希望能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鼓动一切会和光复军以及太平天国战斗到底的力量去送死。后者的比例越来越大,在他们眼中,不仅苗沛霖属于利用对象,包括湘军与淮军也是同样的炮灰。
慈安神色凝重,她思忖了好一阵之后开口说道:“赐曾国藩与江忠源公爵。”
“呃”恭亲王奕訢忍不住瞪圆的眼睛。防备汉人是满清的基本国策,因为汉人数量比满人多出去百倍,让满人官员占据绝对优势一直是满清处心积虑做的事情。当下的大清朝廷终于解决了这个困扰满清上百年的难题,他们不仅解决了这个大难题,连候补官员过多的难题此事也一并解决了。
京官在逃散,地方官员在逃散,满清朝廷第一次发现正式的空缺职位比候补官员多,满清朝廷第一次发现手头能够调用的汉人官员数量比满人官员少。光复军夺取了淮河以南之后,全国范围内的科举就已经名存实亡。满清最近几年每年都开恩科,尚且在满清手中的地盘上前来参加恩科的汉人越来越少。特别是1866年的恩科,总共录用300人,只有624名汉人参与考试。其中还有不少是常年留在北京参加科举,始终不中的那帮人。
这帮人是靠不住的,他们参加恩科的目的只是完一个心愿,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得到名头罢了。1865年两次恩科,共招收了六百名进士。满人官员暂时没有逃窜的,所以不需要补齐满官。这六百恩科名额中五百名是汉人。他们上任之后就面对毫无油水甚至是拖欠薪水的问题,不到半年就跑了三百余人。一甲三人,状元、榜眼、探花。两次恩科一甲共六名,全部跑得无影无踪。
面对各级官员匮乏的局面,满清不得不征召举人充数。距离比较远的地方,举人对朝廷的征召根本没有回应。直隶地方上的举人则以自己德薄才浅为理由拒绝出来为朝廷服务。朝廷得不到汉人地方势力的支持,就只能继续开恩科,开恩科选上的人越来越渣。
满人集团中已经提出干脆罢免所有的汉人官员,建立一个完全由满人组成的朝廷。慈安太后坚决不同意,而且还努力维持科举的存在。现在她竟然要给曾国藩与江忠源封公爵,这距离封王只有一步之遥。恭亲王奕訢用狐疑的目光看着自己这位嫂子,他很怀疑慈安其实真心想的是给曾国藩与江忠源封王吧。
“姐姐,祖宗有祖制啊”慈禧忍不住劝道。
听了慈禧的建议,慈安突然凤目圆整,她怒道:“当下是要先保住祖宗的江山若是江山都没了,还有什么祖制可讲”
恭亲王奕訢打了个寒颤,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慈安真正发怒。而且慈安说出的是朝廷里面所剩无几的有识之士们真正担心的未来。
慈安并没有做自己情绪的发泄,她寒声说道:“八旗必须出战既然捻匪遭到重创,山东的局面就好了很多。八旗现在就出兵肃清山东的捻匪。”
没等恭亲王奕訢提出意见,慈安继续说道:“若是能肃清山东的捻匪,就让八旗逼住苗沛霖。就他那首鼠两端的性子,没有八旗逼住他,他转眼就会投奔到韦逆那边。”
恭亲王奕訢原本就想问怎么处置苗沛霖,听了慈安的建议,恭亲王奕訢觉得眼前一亮。
慈安接着说道:“派人去盛京打理,祖宗的龙兴之地总不能荒废了。”
恭亲王奕訢愣住了,以他鬼子六的绰号怎么可能想不明白这根本不是打理,而是先准备退路的打算。恭亲王奕訢鼓起勇气问道:“派谁去”
“八旗军都要出城打仗,谁的仗打得好,就派谁去。”慈安答道。
恭亲王奕訢看着慈安坚定的表情,以及她毫不迟疑的语气,心中大为佩服。退出关外的话关外就只剩了旗人,若是旗人还是现在的怂样,关外也迟早守不住。慈安的意思就是要尽快发掘出尚且能战的八旗军,即便是被迫逃到关外的时候也知道该重用谁。
“那封曾国藩与江忠源为公爵”恭亲王奕訢试探着慈安太后的意思。
慈安瞪着恭亲王奕訢大声问道:“此时若是不能鼓舞士气,凝聚忠臣的人心,朝廷能与逆贼们死战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