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76(2/2)
江忠源带兵打仗这么多年,从来没想过还有如此攻城之法,更没想到湘军能够把这种利用别人亲属“打头阵”的办法使用的如此纯熟。
湘军对面的太平军明显对此也是第一次见到,人潮逼近城外阵地不足20步的时候,太平军依旧没有开枪。湘军看到前列目的已经达成,指挥的旗幡挥动,完全由湘军组成的队列快步跟上。
太平军眼睁睁的看着湘军混在百姓当中冲进了自己的阵列,百姓们把太平军的队列冲的七零八落,太平军也无法辨清敌我。湘军就简单的多,只要不是湘军的人,就统统是敌人。也不管对面的敌人手中有没有武器,湘军部队立刻大杀起来。
先是刀枪,接着就是排枪。城外的太平军得有四五千人规模,若是淮军与之正面接战,怎么也得一天才能击溃这支军队。湘军就这么一举杀到了太平军阵中,太平军虽然没有遭到太大的伤亡,却也守不住壕沟,不得不仓皇撤退。
战斗结束的时候还不到傍晚,地面上到处都是百姓的尸体。湘军已经把战线推到了庐州城下。而在湘军背后,还有两三千庐州周围的百姓,湘军明显没有把他们放了的打算。江忠源完全想不出,湘军下一步准备怎么“使用”这几千百姓。
那两三千百姓被湘军严密看守起来,听着百姓们震天的哭声,江忠源只觉得心烦意乱。
“涤生兄,我就回营了”江忠源对身边的曾国藩说道。
曾国藩点点头,他对江忠源语重心长地说道:“只有先剿清造反的乱民,方能从容整治各种乱象。霹雳手段方显菩萨心肠。”
看了看已经尸横遍地的近千百姓,又看了看两三千尚且没有被驱赶上战场的百姓,听着他们的尖叫声,嚎哭声。江忠源完全理解了曾国藩所说的话。
曾国藩的手段的确残暴,但是至少非常有效。淮军想达成湘军这般战果,必然得一番苦战才行。看着曾国藩的成功,江忠源不得不承认自己以前的确有些过于仁慈。与曾国藩相比,江忠源对起来造反的乱民同样毫不留情,可他对于没有参与造反的百姓则比较宽容。所以江忠源总是打不开局面。
现在看,曾国藩能够几年内扳回了战略优势,恰恰在于曾国藩敢于把打击面扩大,这样利用百姓攻城的熟练手段,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江忠源不想称赞湘军,他向曾国藩拱拱手,带着自己的部下离开了庐州城。
第31章 杀戮的理由十
庐州后世叫合肥,位于安徽省正中央,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襟江拥湖。湘军就利用了这样发达的水网,派遣一支内河船队也抵达了水门外,封锁了庐州的水路。
太平军的天义侯吴少康在城头仔细的看着城外的水陆构架而成的清军包围网,夕阳下,水上所有船上都打着湘军旗号,小船往来巡逻,大船上架设火炮,可以随时攻击水上与陆上的目标。庐州这么快就陷入重围,湘军的水军功劳很大。李开芳带兵从北边退到庐州,庐州旁的淝水原本能够当作抵挡淮军的天然屏障。从南边而来的湘军水师控制了淝水之后,淝水就变成了捆在太平军脖子上的一根绞索。
在陆地上,湘军已经逼近了城墙,在太平军火炮射程之外拼命的构筑工事。面对如此局面,吴少康心里面如坠冰窟。八年前,吴少康就跟随李开芳北伐,在天津附近遭到了清军的包围。那时候远离天京城,在陌生的河北大地上。周围是层层包围的清军,以及不知道何时会杀出来的清军骑兵。吴少康心中就有过这样绝望的感觉。
绕过管城头上那些垂头丧气乃至低低哭泣的安徽本地官兵,吴少康直奔王府。进了王府,刚到大厅门口,就听到钟大洪正在高声说道:“请王,我等今晚就去劫营吧。若是让湘军扎好营寨,我们可就糟了。”
快步走进大厅,就见到请王李开芳麾下主要将领们基本都在。大伙一个个神色激动,钟大洪正在高声说着自己对战局的看法,“今天清妖逼着城外百姓打头阵,不少根本不敢对百姓动手。彰王来信中说过,清妖在江西就经常用百姓打头阵,江西本地的官兵怕伤了百姓,所以原本能赢的仗,也输了不少。咱们不能让湘军再这么打下去了。”
李开芳的主要将领还是广西兄弟,安徽本地的兄弟主要是中低级军官,所以大厅里头暂时还没有放声大哭的人。
“这么做不妥。”胡少康立刻说道。
听到胡少康公开的反对,钟大洪瞪着胡少康。彰王林凤祥一度想完全整顿太平军军制,模仿光复军那种没有爵位,单纯以整编之后的部队为基准的军官制度,但是最后还是失败了。李开芳的部队甚至还算是好的,至少能保证延续了一个军十个旅,约五千人的编制。可乱封爵位的事情却是避免不了。胡少康与钟大洪都是指挥一个军的指挥官,爵爷也都是天义侯。这是仅次于王爵的爵位。正因为爵位与职务相同,钟大洪不高兴,也没办法把胡少康如何。
向请王李开芳行礼之后,胡少康立刻说道:“请王,咱们赶紧突围吧。”
李开芳今年已经50岁了,身体还很健康,头发却已经花白。听了自己部下的建议,李开芳怒道:“现在庐州粮草甚多,咱们还有七个军快三万人。在这里守上个一年半载毫无问题。”
怒斥完了吴少康的失败主义言论,李开芳听了片刻,才问道:“突围了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