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1852铁血中华 > 分节阅读 138

分节阅读 138(2/2)

目录

陈承镕也叹道:“天王不管朝政这么久,我也不能确保天王一定会出面。现在我也只能尽力而为,西王天王能够出面才好”

“那就有劳佐天候了”黄维江连忙说道。

身负使命的陈承镕立刻前往城南的天王府,此时北王韦昌辉已经撤出东王府,回到了北王府。东王部下已经将北王府包围起来。北王府距离天王府很近,韦昌辉并没有傻乎乎的把部队都摆在北王府里头。他在外面也设下了防御阵地。这防御阵地直接接到了天王府旁边。

东王府的部下们得知东王杨秀清已经被杀,此时心早就乱了,根本没有进攻。大家也不敢去攻打天王府附近的北王部队,所以整个局面就这么僵持在那里。

见到陈承镕前来,部队将领们立刻就询问,到底下一步该怎么办。面对失魂落魄的这帮人,陈承镕大声说道:“我现在就要去求见天王,让天王出面惩处北王。只要天王肯下圣旨,我等只怕不用打仗就能为东王报仇”

听到这消息,众将们都是一片欢喜。虽然北王杀了东王,不过大家谁不知道平日里东王把北王欺负成什么模样。虽然不至于倒向韦昌辉,但是大家也没有那么强烈的打仗的冲动。听说还有天王这条解决问题的途径,众将心中都是欢喜。

见了众将的神色,陈承镕板起脸说道:“不过你等可不能有丝毫放松,万一让北王逃出了天京城,我等可就没办法为东王报仇了”

“这是自然”众将们连忙答应。

交代完这些之后,陈承镕也不带什么兵马,在众人的视线中孤身一人走近了警备森严的天王府。陈承镕高声喊道:“陈承镕求见天王”

过了好一阵,天王府的侍卫们让开了一条道路,天王府的大门也打开了一条缝,在女官的带领下,陈承镕大踏步走进了天王府。一等陈承镕进了大门,天王府的们立刻又关上了。

在女官的带领下,陈承镕并没有去寝宫见洪秀全,而是直奔偏殿。进了偏殿,就见两人已经等在里面。一个是北王韦昌辉,另一个则是燕王秦日纲。

秦日纲与陈承镕乃是过命的交情,他立刻迎上来问道:“佐天候,外面如何了”

陈承镕再也没有方才的那种从容模样,他满脸恨意地答道:“韦泽那狗贼没死不仅没死,他还夺了原先张应宸的兵马,此时他守住了北门。”

“什么你没弄错吧”秦日纲完全没想到局面居然发展到了这样的地步,张应宸的兵马以前就是韦泽的部下,不过被东王杨秀清控制几个月,秦日纲万万没想到杨秀清刚死,韦泽就重新夺回了这支部队的指挥权。

此时不用再装,陈承镕恨得咬牙切齿的,他恶狠狠地说道:“韦泽夺回兵权的时候,我就在张应宸那支部队的军中。绝不会有错”

发泄了一番之后,陈承镕继续说道:“而且韦泽那厮只怕是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我看他不急不躁,应该是已经有了什么打算”

第117章 金陵图穷九

“妾身恭贺齐王稳住了局面”在新指挥部的后帐,祁红意笑盈盈的向韦泽施礼祝贺。

此时韦泽的部队夺取了天京城北门,张应宸部队的军营本就距离北门很近。参谋部立刻对这片新的地区进行了规划,不仅设立了一条防线,还在安全的位置上设立了新的指挥部与参谋部。

韦泽是真的很担心自己的妻子与老丈人。万一东王或者北王抓住他们,用以威胁韦泽,韦泽还真的拿不出刘邦那股子流氓气。项羽抓了刘邦的老爹,人家刘邦就敢喊:咱们是结义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把你爹煮了,记得给我分碗汤喝。

自己的妻子安然无恙的进入军营时,韦泽本想上去来个拥抱,只是周围人太多,所以才作罢。见祁红意也没有弄出什么哭哭啼啼的事情,而是大大方方施礼。韦泽只能说道:“让夫人担心了”

此时旁边也没有什么别人,祁红意忍不住问道:“不知齐王怎么看东王和天王等人”

“怎么看”韦泽忍不住挠了挠头,心情一轻松,这脑洞也随之大开,韦泽最后想出了句评语,“一群脑袋上高粱花子都没弄干净的农民,你说我能怎么看他们”

此时城东的东王营地,被韦泽称为“脑袋上高粱花子都没弄干净的农民”们正在开会。发言的乃是总理东王府事的佐天候陈承瑢,不久之前,天王府里被韦泽称为那群“脑袋上高粱花子都没弄干净的农民”们结束了会议,陈承瑢立刻就离开天王府,到东王营地来赶场。

陈承瑢并不知道韦泽那恶毒的评价,假如他知道的话,至少会反驳说,天王府会议的参加者,大部分都不是农民。洪秀全秀才出身,北王韦昌辉家在当地是大财主,秦日纲虽然穷,却也不是农民,而是出身工人出身。

即便是东王这边,六部尚书里头农民也不多,反倒是东王现存的亲戚中多是农民出身。

不过如果不是咬文嚼字的解释,而是从韦泽真正所指的要点,也就是说这些人都不是什么当权派出身来看的话,东王府这边的人明显都是没什么经验之人。陈承瑢算是资格相当老的一个,到了1855年,他走上“从政”之路也没有五年。东王的亲戚也好,六部尚书也罢,所有这帮人获得现在的地位,也不过两三年而已。

在此时,这些缺乏政治经验之辈的弱点完全暴露出来了。没了杨秀清这个主心骨,这帮上层首先做的就是内部的分裂。内部分裂的矛盾当然是在杨秀清时代就埋下了。杨秀清没死之前,杨家人在制度上应该是听从东王府诸尚书的指挥。在实际执行中,这帮人依靠了杨秀清的权威,完全不把东王府诸尚书放在眼中。即便杨秀清已死,杨家人仍然坚持着自己要凌驾六部尚书之上的意思。

但是六部尚书现在人多较多。封万岁的大典不仅对于杨秀清非常重要,对于杨氏家族同样是极为重要的事情。杨家终于要出一个万岁,要出一个皇帝了。作为杨家人,自然有义务在大典中充当重要角色,更有义务去守卫杨家的皇帝。这段时间里面,杨秀清的亲戚都大多搬进了杨秀清的东王府居住,在韦昌辉的突袭中被一锅端掉。

不过仅剩的那几个杨家亲戚却是各个手握重兵。即便是六部尚书人数多,两派的力量对比又让人数的差距造成的不均势重新摆向了平衡。

在这个时候,双方都能接受的暂时出来说话的人选就是总理东王府事的佐天候陈承瑢了。陈承瑢说的慷慨激昂,“我等当下局面其实甚好”

这话说完,下面的人都用异样的目光看着陈承瑢。东王被杀之后,局面哪里有什么好可言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