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大矿主 > 分节阅读 521

分节阅读 521(2/2)

目录

唐风很清楚,这些看起来个头很大但却没有什么规则星体的天体,就是发源自天狼星奥尔特云的彗星,现在这些彗星还处在极寒的区域,这里的温度还无法让彗星上的冰融化产生水蒸气,因此这些彗星现在是没有尾巴的。

但一旦这些彗星进入到距离天狼星a大约5到6亿公里太阳系的彗星出现彗尾大约是在距离太阳3亿公里,天狼星a的辐射要比太阳强烈的多,因此这里的彗星出现彗尾的时间要更早的距离时,这些看起来黑乎乎的彗星就会出现小尾巴,然后随着距离天狼星a越来越近,它们的尾巴就会变得越来越壮观。

只不过,这些看起来极为壮观的彗星,一生之中也就会辉煌这么一次,因为在这种双星系统中,彗星是很难逃离两颗主星引力的撕扯的,最终,这些拉着长达几千万公里甚至是几亿公里彗尾的彗星,最终会在其最美丽的那一刻,被两颗主星的引力毫不怜悯的撕扯成碎片。

很显然,这片距离双星系统质心大约16光年的区域,才是天狼星真正的奥尔特云。而唐风之前看到的那片密布着超过四十颗行星的区域,实际上才是天狼星这个双星系统真正的行星所在区域。

因为这里距离那两颗主星足够远,所以,这些行星并不是围绕着其中任何一颗主星在做公转的,这些行星是在安静的绕着双星系统的质心在公转的。它们的轨道半径足够大,足以保证它们不会被双星中的任何一颗拉扯过去,也不会被双星共同的引力撕扯成碎片。

这些行星,其实才是天狼双星系统中真正的行星。

第一一二二章比钻石还要硬的星球

整个天狼星双星系统的笼罩范围要远远超过了太阳系。太阳系的奥尔特云距离太阳只有08光年左右,而天狼星的奥尔特云距离这个双星系统共同的质心的距离则高达16光年。

即便是天狼双星系统的行星所在的位置,都比太阳系的奥尔特云更远。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行星距离天狼星的双星太过遥远的缘故,这才导致地球上的那些科学家根本就无法发现这些行星的存在。

或许,人类天文学家之所以认为双星系统很少存在行星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吧。

可事实上,不管是单个主星的恒星系,还是双星或者多星系统,都是有行星存在的。只不过在双星或者多星系统中,那些距离主星太近的行星,早就被主星给瓜分了,留下的那些距离过远的行星,以地球人目前的观测科技而言,根本就无法观测的到,这才导致了那个错误的说法的出现。

不过唐风却是没有更改这个错误说法的觉悟。人类要想发展,必然要经历一系列的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过程。就像在哥白尼出现之前,地球人都认为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而这个错误的认识,一直伴随了地球人几千年的时间。

现在这种情况虽然也是一个错误,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当人类具备了发现并改正这种错误的技术同时,何尝又不是人类发展的一个最佳体现呢

这么大个的双星系统,一旦彻底掌控了,那会让星核可以控制的暗能量又会多很多。因此,唐风毫不犹豫的就对天狼星a展开了掌控。

天狼星a尽管体积和质量以及温度都要比太阳强大很多,可在星核面前,这颗全天最亮的恒星依然温顺的如同一只小绵羊,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抗。

但天狼星a毕竟是一颗巨星,因此唐风掌控起来还是比较费劲的。

掌控这个大家伙,让唐风足足耗费了58天的时间,至于星核分体,更是直接用出去了整整700枚

可以说,天狼星a是截止到目前为止,除地球以外,星核掌控耗费所消耗的时间最长的一个天体。

不过,当唐风彻底掌控了这颗巨大的恒星之后,星核所能控制的暗能量直接翻了好几倍。仅仅是这一颗恒星的暗能量,就几乎相当于之前唐风所掌控的所有恒星系加起来的暗能量。

成功的掌控了天狼星a之后,唐风再次将目光转向了距离天狼星a大约016光年之外的天狼星b,也就是那颗目前为止人类发现的体积最大的白矮星。

星核之所以神奇,就神奇在这个地方了。只要是星核能够掌控暗能量,那么宇宙中的任何天体都逃不过被星核掌控的命运。当然,这也要看星核掌控暗能量的多少了。就好像现在唐风的这枚星核,掌控太阳这样的恒星或许还能很轻松,但要是让它去掌控一颗中子星甚至是黑洞,唐风二话不说回头就走。

你玛,那不是掌控,那是找死。

别说是中子星、黑洞这样的极端天体了,就算是白矮星,说实在的,唐风都有点打怵。

白矮星也是极端天体的一种。之所以叫极端天体,指的是这一类型的天体有一种或者多种的极端特点。像中子星咱就不说了,一根头发丝大小的中子星物质,其质量比珠穆朗玛峰还要大

白矮星虽然没有中子星那么变态,但也不是闹着玩的。要不然当初安德罗老爷子也不会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去采集一颗白矮星的核心物质来打造鹦鹉螺号。

白矮星是一种低亮度、高密度、高质量、高温度的恒星,通常是由中低质量的恒星演化到晚年期的恒星。

一颗恒星在渡过主序阶段之后,会结束以氢聚变为主的核反应,然后开始以氦聚变为主的核反应,也就是将氦燃烧成碳和氧的三氦聚变过程,并膨胀成为一颗红巨星。

在红巨星阶段,红巨星的外围会剧烈的向外扩张,但其内核,却会在反作用力下剧烈的向内收缩,内核中被压缩的物质不断变热,最终内核温度将超过一亿度,于是氦开始聚变成碳。经过几百万年不等的时间,红巨星的氦核燃烧殆尽,最终会形成一个以碳为核心、以氢为外壳,中间夹杂着一层氦层的球状内核。

这个时候,红巨星的外部会变得极为不稳定,当这种剧烈的脉动振荡达到极限时,红巨星会进行爆发,把核心以外的物质都抛离恒星本体,物质向外扩散成为星云,经过大量的质量损失后,如果剩下的核的质量小于钱德拉塞卡极限144倍太阳质量,这颗恒星便可能演化成为白矮星;如果残留的物质大于144倍太阳而小于奥本海默沃尔可夫极限32倍太阳质量,那么这个内核就会演化成为一颗中子星;可如果大于32倍太阳质量的话,那么这个内核就会继续引力塌缩,最终会形成一个黑洞。

通过白矮星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白矮星通常都由碳和氧组成。但也有可能核心的温度可以达到燃烧碳却仍不足以燃烧氖的温度,这时就能形成核心由氧、氖和镁组成的白矮星。偶尔有些由氦组成的白矮星,不过这是由联星的质量损失造成的。

眼前这颗白矮星并不明亮,事实上,白矮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