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百万仙宗 > 分节阅读 112

分节阅读 112(2/2)

目录

他这话音一落,双手合十,开始了传承。

“阎罗帝君,如今你乃三花中品修为,我佛门之中,最完满的便是三花经。今日,你破了大阵,可得佛门上古三花传承”开口间,空尘背后出现了一尊金佛法相。

“佛门三花经,难不成是”听了空尘的话,江阎惊叹道。

“千丈功德塑人身,千丈气运引人魂。三花经上唤仙名,大道彼岸定三神。七魄七脉向日月,人道之上汝为尊”金佛先前,空尘念了法诀。

要晋升三花三品,需要将身躯凝练如一,度过天劫,九州万域,佛门金身便是凝练身躯的最强秘术了,那三花经正是百万年前,佛门至上经典。

诵罢了法诀,空尘的身躯逐渐化作了一团白光,他竟是气运、功德所化。

“愿助帝君凝练金身”

白光之中传来此音,这团白光流向了江阎的身躯,不多时,江阎的身躯上泛出了淡淡红光,功德、气运入体,他已是开始突破三花上品境了。

“佛门三花经,火锻金莲,也不知能凝练出何等法身”

红光似火,烧灼着江阎的身躯,这滚滚热浪能为他“易筋伐髓”,助他成就金身。未完待续。

第二百零三章突破境界三花上品

第二百零四章儒家经典江阎破阵

破开了佛之阵眼,江阎趋步走向了儒家阵眼

此刻,儒家阵眼前,梦衍王听到身后的脚步声,微微偏过了头,他不用看,也知道来人是谁。

“不愧是梦衍,未曾想,你仅是用了片刻时间便破开了道之阵眼,竟然比我破阵还要快”缓缓走到梦衍王身旁,江阎笑道。

“夜天子、大帝君,这三处阵眼可不一般,若我猜得不错,怕是道家阵眼最弱,儒家阵眼虽强,大帝君,你且看看这儒家阵眼”望了江阎一眼,梦衍王指向了儒之阵眼。

见梦衍这般郑重,江阎也是不再开玩笑了,他深吸一口气,缓缓望了过去。

“这是”

“书道论法,这是书道论法,悬瑶已是写出了书篇,可是她写出的书篇如今还斗不过这大儒”

江阎惊叹之间,梦衍王为其解释了一番,但见在二人前方,悬瑶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端坐在地上,二人面前皆有一卷书册,这便是二人比斗的内容,著书写经。

“这大儒以仁为题,写了一本仁经,这仁经正气冲天,端是厉害绝伦,而悬瑶以义著书,写了一本义经。

尽管她那义经在内容上不弱仁经,但儒家以仁为尊、义为次,如今,她却是无法取胜”梦衍王又是解释道。

双眼微眯,江阎暗暗思虑了一番,上前道:“仁、义,我明白了,若是她这经书写完还不能破阵,那我便上前助她一臂之力”

此刻,悬瑶还在改经,但见她落笔下,风鸟齐鸣、妙笔生花,她对儒道的感悟,却是极为高深

“笔落惊风云,书成泣鬼神,吾之仁经,镇压天地。”而此刻,悬瑶正对面,儒道阵眼的化身正在书写着儒经纲要,但见他笔下有冲天浩然正气,这浩然正气犹如浪涛一般翻滚不起,这儒之化身亦是绝伦儒士。

随着二人落笔,渐渐,书经纲要也是被二人书写完成了。

“不好,悬瑶要败了,未曾想,这儒道化身竟然有如此本事,浩然气海”二人落笔的瞬间,梦衍王眉头紧皱,不由叹道。

但见悬瑶和儒道化身中间,出现了无比幻境,仁经化作了一片浩然正气海,而悬瑶的书经却是如同一条小河,此刻,悬瑶已现败绩。

“帝君,你可有办法”梦衍问道。

“交给我吧放心”江阎点了点头,上前道。

此刻,悬瑶与儒之化身亦是注意到了来人。

“小友来此,不知有何见教”从地上起身,儒之化身笑道。

“但求破阵”放肆一笑,江阎趋步上前。

“江阎,你还是儒道修士”听了江阎的话,悬瑶惊叹道。

“儒道修士不敢当,但若是谈论义之经典,我可助你一臂之力,这义字,可不仅仅是义”江阎应声道。

“义非义,这是合意”儒之化身双眼微眯,若有所思道。

此刻,他却是不知江阎葫芦里买的什么药,不仅使他,悬瑶亦是好奇的看向了江阎。

“悬瑶祭司,我来念,你来为我执笔,可乎”

江阎的字和悬瑶的字完全不同,他若提笔为义经提写纲要,反而会破坏了儒经,他要悬瑶为他执笔并不过分。

“好”悬瑶应道。

“敢问夫子恶乎长”江阎念道。

悬瑶落笔,也瞬间写了下来,她落笔间,虚空中,一股白色的浩然正气冲天,这股浩然正气竟是凝成了实质。

“咦这是,义字,顶天立地”儒之化身不由惊叹道。

若是仁字为海,那么义字就是天柱,仁、义非一。

敢问先生恶乎长。这话的意思是,请问先生擅长什么这话可不简单,乃是孟子之语,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说起义字,儒家怕是无人能和孟子相提并论。

就在儒阵化身疑惑之际,江阎念出了第二句。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大义之气。”江阎念道。

悬瑶再次落笔。

“敢问何谓大义之气”江阎再度念道。

此刻,儒阵化身眉头紧锁,已是察觉到了这篇纲要的不凡

“这纲要竟然是一篇问答而不是记叙,当真罕见”此刻,梦衍王眉头微皱,亦是惊叹。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这话是说,正气由心而生,大义由心而生。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这话是说大义之心当顺其自然,不可刻意追求。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