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6(2/2)
有人会说,当时美国应是苏联最大的敌人,但说实在的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之后,使苏联领导人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产生了敬畏。再说人家美国可隔个大洋,要打也不是一时半会的事,中苏两国则紧紧相连,两国军队说打就能立即攻入对方的国土。
中苏边境冲突虽然是零星的,局部的,也没有一次遭遇战持续时间超过几小时,但是中苏冲突却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因为这是两个拥有大量核武器的国家进行地面作战的唯一事例。
这是最让我担忧的事了,谁能保证不出现意外呢,为此我修建了大量的秘密地下防核工事,按设计它可独立的在地下生存60年,把大量的科学家,极众多的经过挑选的孤儿和各种动植物基因储存安置在这些设施里,这样就算爆发核战争,中国的技术和种子也能保存,中国有他们永远都不会灭亡。别外我也不断加大神圣宗教联合的核打击能力,让它成为第三次核反击力量,为了保证歼灭性的打击,我要求神圣宗教联合的核至少要在500枚以上,就算中国完了也不会让别的国家得到任何好处要一同灭亡,把新的世界留给中国的种子们,他们有能力创造一个新的地球。
面对核战争中国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反侵略的精神和战争准备。中国部署多种轰炸机。部署在东北、西北的中远程导弹已达数百枚。由于这种导弹的射程可以覆盖苏联全境,当苏联开始在中国部署重兵时,中国增加了部署的数量。如果苏联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其决策者就不能不考虑到,中国有能力进行核报复,中国可以从中苏边境的任何一个地方向苏联领土纵深发动进攻。
不仅如此,中国陆基导弹的分散、隐蔽和机动性,也使得中国在受到先发制人的攻击后,仍然能够保持对对手的第二次打击能力,以及极秘密的第三次打击能力。
中国有备无患的一个更引人注目的方面,是建立起了以防御为主的核战略体系。不仅全国大中小城市都有民用的防空地道设施,而且对部分城市人口和工厂进行了疏散,并装备了大量和装有核弹头的防空导弹。因此有效地限制了侵略者使用核武器的效果。
中国也制定了一个核突击计划,但说实在的对面对怎么样的反击一点把握都没。
另外苏联在把袭击中国的计划付诸行动之前,还必须了解美国人的态度。美国不仅明确回绝了苏联关于苏美共同对中国进行核攻击的主张,还通过美国驻波兰大使,把苏联的企图通报给中国驻波兰大使。
苏联在动用核武平方面增加了顾虑。使苏联更加不安的是:如果把相当数量的核武器消耗在对中国的作战中,那么苏联在美苏核力量对比中就会处于相对的劣势,从而显著降低苏联对美国的核遏制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假如美国从背后对苏联发动核进攻,就可以在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的形势下,给苏联以歼灭性打击。这种战略设想,使得莫斯科的决策者坐立不安,在考虑同中国进行全面核战争时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最终双方保持克制,核战争才没能爆发。
进入80年代以后,苏联乘着美国在越南战争之后从亚大地区收缩力量之机,执行它的“南下战略”,出兵阿富汗,并支持越南发动侵柬战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方又大量集结陆、海,空三军团于中蒙边境,严重威胁了亚太地区许多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安全
在越南对柬埔寨的入侵时,虽然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同时,柬埔寨人民的抗越斗争,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柬埔寨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心的重大问题。联合国安理会曾多次通过决议,要求越南无条件地撤出柬埔寨。这时中国并没有什么大动作,只是暗中援助东南亚各国反越。
1982年3月25日,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了讲话。在讲话中,勃列日涅夫反复强调,苏联已主动提出再次举行中苏边界谈判。
1982年3月14日至22日,苏联外交部远东司司长米哈伊尔。贾丕才访问北京。这是继勃列日涅夫逝世以后,中苏两国外交部的第一次接触。然而,双方都未能采用更为灵活多变的立场,中苏重新举行双边谈判的步骤未能实现,谈判一开始就陷入了僵局。
1984年2月9日安德罗波夫逝世之后,中国采取了主动接触。
1984年4月26日至5月1日,里根总统访问了中国,里根的中国之行表明,在保证继续进行各个领域合作的基础上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中美签订了四项协议书,其中包括文化交流的协议和防止中美公司在对方国家经营交纳双重税的税率协定。中美还草签了一项核合作协定。然而,里根总统和中国总统郑家清之间的会谈强调了中国独立外交政策的方向。里根总统发表的讲话中暗指苏联对中国边境的威胁、占领阿富汗、“镇压”柬埔寨以及1983年苏联战斗机击落南朝鲜班机的评论。并就中国未来对待越南的问题上有了一定的共识。为了在大批先进战机装备前再次加强中国的空军力量,中国就向美国订购100架f16达成了协议。
与此同时中国驻日军队又和日本自卫队进行了联合军事演习。进一步向苏联表态。同时拖住日本。
1984年12月21日,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伊万。阿尔希波夫抵达北京进行访问。并签订了三项协定:1、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2、科学技术合作协定;3、建立中苏促进贸易、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的协定。
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上台,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时,苏联国内已是危机四伏,最主要的是经济困难。至1985年苏联经济已持续20年不断下降,大大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造成一系列的社会危机。经济的困难对外交政策形成了很大的压力,严重威胁苏联的国际地位。戈尔巴乔夫认为,加强苏联在自己疆界以外的地位的方法就是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