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我有个末世世界 > 分节阅读 274

分节阅读 274(2/2)

目录

在那个国家甩包袱的年代。他们都是失败者,下岗让他们失去了工作,工厂承包可不是他们能做到的,最后他们成了包袱。给了两个钱就将他们全部打发回家了。

他们辗转许多地方,也曾经想要创业,甚至几乎倾家荡产的把所有资产拿出来。可是那个年代,真的太难了。他们遇到最大的难题就是上面那么多有权有势的人不断的压榨他们的生存价值。

只是几年的时间全都成为了难兄难弟,最后大家伙拼了命。用最后的钱跑到港口去倒腾海鲜,赚点钱养家糊口。

这年头,卖海鲜其实蛮赚钱的,十几年的时间几个人都算的上有了接近百万的身家。

别看他们在郑一凡面前这么可怜,那是因为两方不是在一个级别上,可是这些人已经算的上是社会的中层了,他们的收入也不低,并且拥有稳定的进货售货渠道。

可是想要再往上迈一步。那就痴人说梦了,海货从海船上下来,他们是靠前不了的,第一波是要让那些关系坚挺的大商贩们把最好最新鲜的买走,然后第二波是和港口的那些管理人员沾亲带故的人再拿走一批,接着地痞混混之类的人还要扣下一批好货,直到最后这些才能到这些小商贩手里。

这时候的货利润已经不大了,他们也就只能赚点小钱,靠辛苦过日子。

每个人都有苦处,别看他们有了不少身价,可是每天大半夜12点出门,一直到早上七八点钟才能真正的拿回来货,而接下里还要给各个摊位送货,等到一趟完事儿了。还要送那些酒店还有饭店,直到下午三四点钟才真正的休息,睡上一觉就又要去拿货了。

十几年下来,折寿那都是轻的,谁没有一身的伤痛。

现在他们看着郑一凡,就是希望在这个时候,这个特殊的时期可以得到一丝公平,一点点未来可以公平经营,公平竞争的机会。

他们觉得这是个转折点,不管怎么样。只要抓住这个机会,未来做个富家翁还是有可能的,要知道这个市场要是在末世前他们是根本想都不敢想的,整个市场一年的管理费都要收上来接近亿元。

现在,他们想要拿下来,已经算的上人生中最后拼一次了,也是他们依旧还藏着的最后一点火苗了。

“你们的事情还需要后勤部的安排。不过在这里我可以给你们一个答复,未来的商业绝对是公平的,整个世界都会进入到一盘棋的战略之下,眼光看远一点,事情做好一点,有耐心,每个人都是未来的赢家。至于那些以前的陈规陋习,是绝对不会发生的。”郑一凡做着答复,可是眼睛却带着杀戮的狠辣。那一股股杀气让几个人心惊胆颤。未完待续。。

第二百一十三章 安置

农贸市场的地方被世界水产贩子承包下来了,他们每个月都需要上缴不菲的一笔利息,整个农贸市场作价15个亿新希望币。

这是希望集团未来将会发行的货币。

并且这个市场将会成为试点,真正的开始运营。希望集团现在开始重新刊印货币了。和以前预设的还不一样,郑一凡最后希望用华夏国的货币价值来作为基准,也就是说以后的货币价值和华夏国以前等同。

这套货币还没有流通,也没有真正的刊印出来,因为这需要最少一个多月的时间定版,甚至末世世界的货币最后也要更换,因为以前的货币是时候更换了,不过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兑换比例,保证以前的货币将会等价交换过来。

因为末世世界里的刊印力度实在太慢了,希望聚集地中的货币流通出去形成了很大的商业圈,可是局限性也很大,主要原因就是当时刊印的时候技术力量薄弱,很大的限制了货币的发型,使用的还是末世前的技术,那时候大家能用现成的当然好了。

可是最大的问题在于,以前的技术泄密的可能性太高了,他们只是用国内的技术,可是末世世界的国内有很多造币厂的,那些工厂完全可以刊印出来和末世世界的货币一样的货币。

结果就是自己的所有货币系统瞬间崩溃。

郑一凡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他只能重新想办法。

幸运的是几周前,末世世界的实验室已经推出了新的一套货币刊印方案。并且使用的材料是他以前未曾想过的。

所有的材料将会用一种特制的塑料制造,这种塑料可以冲洗。内部富含多重防伪措施,可以说是用尽了所有人的大脑。

最后的刊印将在现实世界施行。因为这里有着末世世界没有的方便环境,在这里将会有足够的电力实施一切的方案。

末世世界的结界内可是希望聚集地未来的老巢,所有在结界内的范围都将是生活区,人口也会迅速突破几千万,所以那里不太可能建造太多的工厂。

现实世界不同,这里未来就是被郑一凡定义为工厂的,并且这种塑料制造在末世世界有着明确的指标,污染度甚至不如一台尾气排放超标的拖拉机。

随着郑一凡的第一套试行政令以及试点招标开始,大量的有商业头脑的人都开始动起了小心思。

这是整个安东地区的试行。也是未来会推及到全国的。

最重要的是。希望集团需要这个目标来引动更多的幸存者认同希望集团。

他们只是集团式运营没有半点的吸引力,他们需要让所有的幸存者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让所有人都从总收益,并且获得一部分利润,这样他们就会誓死捍卫自己的财产。

这样的百姓才是最安全的,因为他们已经从无产阶级成为了有产阶级,也就被自己的资产牵绊住。

有句老话说的好啊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郑一凡他们现在就是要让那些人从光脚的,变成穿鞋的。

也就没有人太过于冒险了。因为那样不值得。获得的利润太低。还不如在郑一凡的希望集团框架下生存。

为了这套办法,他已经开始推行了一系列的计划,新城区的所有街道都开始慢慢的进行招标,每一个门市都将由规划。这是智囊团队规划的。保证每个街区的商店不会出现太大的冲突。也保证利润可以让他们不至于折戟沉沙。

毕竟很多百姓是盲目的,在国内很流行的经商方式很让外国人耻笑。

那就是当一家店新开业,在这个地方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会盈利,然后就会出现无数家模仿的店铺。真正的几乎完全模仿第一家店铺。

然后就会面临第二家或许盈利,第三家就只能在保本的线上。至于后面跟风的全部折戟沉沙。而且第一家店铺反而利润也会下滑的很快。

在国内,这样的跟风太多了,而产业也太单独了,他们从来没有说引进一些并行的产业活化市场。

这也是国情,郑一凡没办法,只能让智囊团来出主意。

而他们的方式就很简单了,既然是现在什么都一清二白,那就规划吧。整个城市进行规划,规划区域,规划产业,规划商铺经营范围。

也就是说,这里规划的店铺应该经营什么范围,就只能在这个范围内。以后如果想要改行,那最少需要三年以后。

也就是说最开始的产业是平衡的,至于最后因为市场需要增添和减少商铺就是市场法则的运营,和他们的计划没有任何关系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