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小村魅影三 > 分节阅读 238

分节阅读 238(2/2)

目录

一分钟以后,翟家的院门敲开了,开院门的是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女人,穿着一点都不像农村人,耳朵上戴着一副耳坠,右手上还戴着一枚戒指。

遗憾的是,翟亮文不在家,他是昨天早晨出去的。

那么,翟亮文什么时候回来呢

女人说,他男人今天晚饭前一准回来,翟亮文每次出去最多在外面住一宿。

那么,翟亮文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女人说不知道。

郑峰一行只能在翟亮文家坐等。

郑峰已经想好了,就照一天等吧等待是必须的。

坐在翟家硬等,确实有些傻,郑峰留下左元朝在村口等翟亮文,其他人跟随高建芬到龙岭镇转转。

郑分和李云帆想转什么呢

大家是否还记得高建树说过的一句话呢高建树曾经说过,在龙岭镇有一个毛皮交易市场。龙岭镇地处泗水县南部山区,这里谷深树多林密,野生动物比较多,以狩猎为生的人也很多。所以,龙岭镇的毛皮生意一向不错。当然,进入文化大革命以后,毛皮生意怎么样,那就很难说了。

在高建芬的引导下,郑峰一行走进条“z”字型的街道,高建芬说,这条街就是毛皮和山货交易市场。

高建芬非常意外,昔日繁忙而热闹的毛皮交易市场,现在是如此的冷清。

四个人走到街中心的时候,没有见到一个买毛皮的人,倒是见到了几个戴着标的人,每个人都推着或者骑着一辆自行车。当他们骑上自行车猛踩脚踏的时候,那一定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的尾巴,所谓资本主义的尾巴,就是那些试图通过副业或者手工制作换点小钱,以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人们。

第一百三十四章 狐狸毛皮

当时不是有这样一个口号吗,“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除了农业生产之外的副业都是资本主义的尾巴。笔者在插队的时候,也曾干过这种勾当,每逢赶集的时候,早晨三四点钟,大队民兵营长就带着我们到通往集市的交通要道上去拦截卖鸡蛋,卖粉丝,买小猪仔,卖小兔子的人,仁慈一点的让乡亲们回去,缺德的就干脆没收,有些东西拿到集市上去卖,那就是资本主义的尾巴,吃到割资本主义尾巴的人的肚子里面,那就是革命行动。在大队割资本主义的尾巴,那就简单多了,在各个村庄的周围撒上拌着毒鼠强的小麦,只要鸡子吃了,一死就是一群,所以,乡亲们只能把鸡子关在院子里面养,平时一点收入都没有,养一些鸡,生一些蛋,换些钱,油盐酱醋,针头线老,全指望养鸡呢不过,割资本主义尾巴的人也并非不无道理啊当时的口号是“以粮为纲”,”深挖洞,广积粮”,全指望地里面的庄稼了,人都吃不饱肚子,拿来的粮食喂鸡呢所以,粮食这种东西除了人吃以外,其它动物吃,那就是歪门邪道,是资本主义的尾巴。

大街两边倒是有不少买菜的,在买菜的中间蹲着一两个买鸡蛋的,眼睛不时的东张西望,只要带标的一出现,街上就会出现骚动,于是,买鸡蛋的人,拎着篮子就跑,躲进小巷或者人家,等标的人走了,接着卖鸡蛋。

大家正走着,突然从一个小巷子里面走出一个人来,神秘兮兮地小声道:“同志,要不要毛皮,上好的毛皮,五块钱一张。”说话的人是一个中年男人,上身穿一件皮坎肩,但两手空空。

郑峰没有只想到,还真有买毛皮的,只不过是由公开转入地下。

“都有什么毛皮啊”

“同志,请随我来。”

四个人跟在此人的身后越过菜摊,走进一个仄仄的小巷子。

巷子很深,还拐了两三个弯。

此人推开一扇小门,将大家领到一个院子里面。

郑峰和李云帆都觉得好笑,不就是买卖毛皮吗搞的跟地下工作者一样。

穿过两个过道,此人在一扇门前停住了脚,从裤腰上掏出一串钥匙,打开房门。

“请稍等片刻。”

此人走进里间,不一会,走出里间,手上拿着一张毛皮。

郑峰定睛一看,和高建树借给大家的那张毛皮大差不离。

“这是什么毛皮”

“狐狸毛皮,在所有动物的毛皮中,这是最好的,你们看这张毛皮的颜色,在用手摸一摸,最后再闻一闻,就知道是什么货色了。”

颜色以黄为主,略微带点白色;郑峰和李云帆用手摸了几下,很舒服,很有质感,郑峰拿起来闻一闻,一点怪味都没有。

“五块钱,是不是太贵了。”李云帆道。

“同志,五块钱,这是最便宜的价钱了,现在管得紧,东西又不好卖,没有办法,我才贱卖的。再说,这种东西越来越少了,我一年也碰不上几次。”

“这是在山里面打的吗”

“是啊想逮到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搞“农业学大寨”,到处都在毁林造田,要不了多长时间,这种东西就绝种了。”

郑峰用五块钱买走了这张狐狸的毛皮。

第一百三十五章 不见人影

中午,四个人在集市上一人吃了一大碗面条和一个馒头,回镇后三队的时候,带了十个馒头和一只盐水鸭,左元朝的中饭和同志们的晚饭全指望它们了。

中午,还不见翟亮文的踪影。

四个人见到左所长的时候,左所长说了一件事,一个放牛的老人在村口见到左所长以后,两个人坐在田埂上唠了一会嗑,老人姓翟,名字叫翟有德,和翟亮文是本家他是翟亮文的堂叔。

翟有德就住在翟亮文家的东边。

翟有德说,他的侄子很忙,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