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从政 > 分节阅读 150

分节阅读 150(2/2)

目录

这个厂长毫无疑问地落在了刘联盛的怀里,他一上任就在郭亮的安排下找林梅的外公签订合同,然后一心扑在这个新工厂的建设上。

郭亮的工作终于平稳下来。每天过着朝九晚五的日子。在四月底的时候,他还抽空到他外公管理的湖心洲看了看,第一批新鲜野菜已经开始采摘。按皮林的预计,今年湖心洲的野菜的数量要超过去年,移栽技术虽然没有取得大的进步,但他们给那些野菜施了少量的有机肥料。野菜普遍比以前长的好。只是担心它们退化,不敢过多的施肥,施肥除草都是带试验性质,不敢大规模全面地进行。

看着鲜嫩的野菜,就如看到了遍地的钞票。郭亮甚至产生出一种就靠着个荒洲子过日子的想法,只是这种想法一闪而过。

除了湖心洲的情况很好,竹器厂的发展也基本符合预想的计划,这个厂的产品在金凤集团的操作下,已经打开了国外市场。因为订单较大,而竹器厂本身生产能力不是很强,竹器厂只好将一部分简单加工委托周围的农户做。

有的农户和竹器厂签了合同向竹器厂提供产品,竹器厂只负责质量验收和销售。个别胆子大的农户还借钱买了设备,成了竹器厂的下属企业,统一用竹器厂的名义向外销售。

根据需要,薛黎的工作就是专门管这些配套家庭作坊,在春冬两个季节则暂时性地安排少数几个人收购春笋、冬笋,然后送到省城的超市或袁道的批发市场批发。为当地农民创造一些额外收入。因为事情多,薛黎一个人不可能忙得过来。在请示郭亮、梁倩英之后,她自己招聘了几个手下。

郭亮到竹器厂考察的时候,看到了薛黎的几个手下。听完薛黎对她几个手下的介绍,郭亮忍不住乐了:这小姑娘招聘的全是她的高中同学,都是以前在学校玩得好的闺中密友。看着一个个女孩子羞涩地站在自己面前,郭亮开玩笑似地问道:“薛经理,你找的都是亲信,是不是想造反”

薛黎不好意思地说道:“她们都是我的好姐妹,我有什么事都可以直接安排,有什么问题也好直接说出来。如果是其他男人,或者不熟悉的人,他们肯定不会听我的。”

看着娇小老实的薛黎,郭亮倒也承认这一点:她还真不适合指挥其他人做事。他说道:“熟人好办事也不好办事,真有人做错了什么,也许你看在她们的面子上轻易放过她们,久而久之,事情就难办了。”

薛黎不以为然地说道:“不会的。她们都是没有工作的农村人,都很淳朴。有了这份工作,她们肯定很珍惜,哪里会犯错误。即使犯了错误,我也不会顾忌什么面子而放任不管的。你就放心吧。”

几个女孩也是急忙向郭亮保证一定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一定会严格听从薛黎的安排。绝对不会让薛黎为难。

感谢大王的大王、妮霓的打赏。感谢tcdk的月票,感谢各位的订阅。未完待续,

第193章 骇人的内幕

见她们如此说,没有企业管理经验的郭亮也不好再泼冷水。再说,对于几个同学凑在一起是不是好事,他还真不清楚,只知道好像没听说过这样的事。另外,在制度上他也无权强行命令薛黎具体招聘哪些工人。

所以问了薛黎一些工作上的事情后,他就和她一起到春笋收购站的现场去看看。虽然现在已经是收购春笋的最后几天,春笋不是没有了就是已经长了竹子。但是前来交售春笋的农民还是不少,有肩挑的也有车推的,还有一些孩子用竹篮挎着送过来的。因为这些孩子送来的数量少,又一个个说他们卖出春笋是为了买笔、纸和书,负责收购的薛黎她们还是对这些孩子网开一面,不按只收村里集体采挖笋子的规定,还是收购他们的,甚至其等级还被薛黎她们人为提高一些,让孩子们一个个高兴而去。

对于违规收购孩子们送来的春笋,薛黎共开跟郭亮说了,郭亮自然不会反对。根据薛黎的介绍郭亮知道,去年冬笋销售除去收购成本、运输成本、人工费等才赚了二万多元,今年的春笋收购大约能赚三万元左右。竹器厂虽然赚的钱不多,但工厂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了不少的额外收入。通过收购冬笋,更促进了工厂与当地农民的关系,现在竹器厂与当地农民和村干部的关系更加融洽了。

她希望这个收购能一直坚持下去,她还建议厂里到外地请技术专家来指导农民进行冬笋、春笋的培育。因为她听有人说外地一些地方的冬笋、春笋单位产量是楠竹坳自然生产的好几倍。如果竹器厂将冬笋、春笋作为一个产品来抓,也许将来不但农民得更多的实惠,竹器厂也会赚更多的钱。

郭亮不反对收购冬笋、春笋,不但是当地农民赚钱,而且他知道在省城的同学袁道还从冬笋批发中赚了不少钱。听袁道自己说他赚了三万多元,比在餐馆打工强了无数倍。现在他已经买了房子,计划五一结婚。既然自己能赚钱又能帮助同学,还能改善与当地农民的关系。郭亮自然全力支持。

可是将这个作为一件大事来做,做为一个主要产品来做,他觉得没必要,它们没有野荠蒿、野芹菜值钱。浪费太多的精力就有点得不偿失了。特别是专家帮助农民大大提高鲜笋的单位面积产量后,势必造成大量鲜笋积压。那时候,卖不出鲜笋的农民不但不会感激竹器厂帮他们增加了产量,反而会谩骂他们逼他们收购更多的鲜笋。除非竹器厂能及时找到一个更宽更稳定的销售渠道、找到更大的销售市场。但是,郭亮知道市场的开拓哪里那么容易

郭亮把自己的担忧跟薛黎说了。薛黎一愣,不好意思地说她没有考虑这些问题。郭亮提议她和当地村干部商量,建议由他们自己成立公司,建立培育、采挖、销售、加工的一条龙体系。开始的时候,竹器厂可以提供帮助,包括借贷资金。出让现在的销售市场。唯一的要求就是这些新建的公司不能只好了几个村干部,必须是让大多数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

薛黎听了之后,倒是心有不舍,觉得这么放弃这个产品有点可惜,虽然钱不多。但毕竟还是有盈利毕竟还能养活几个员工。

两人谈了一会,郭亮就告辞了。看了一下正在整改的煤矿,和楠竹坳的几个朋友见了面,看了舒木匠家的竹根雕。在几个朋友的热情挽留下,郭亮在那里住了一晚,吃了几餐丰盛的饭菜,然后带着一些野味打道回府。将这些野味一部分放在舅舅家。一部分送给房东黄大爷之后继续在水产局上班。

日子一天天过着。

一天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