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福明 > 分节阅读 115

分节阅读 115(1/2)

目录

部宪法,朱由崧跟南北财阀虽然是这部宪法的发起人,不过实际上编纂宪法的却是上议院那些老学究。

在那些老学究看来,宪法这种东西原本就是不应该存在的东西,怎么可能费心为大明编纂这种东西,因此他们所编的宪法尽是那些空洞无物,与国家、人权、司法、皇帝等方面的规矩,都不过是因循旧制,这自然不能让议会满意,几次审核都被驳了回来。

议会与内阁所代表的官僚势力,在这上面闹得很僵,因此在万历帝、太子朱常洵和监国朱由崧都不在的这段日子,京城高层的气氛极为紧张,不过此时内阁也没办法对议会的人使用什么强制手段,如果玩阴的,议会当中久经商海的那些商人,未必就是那些内阁大佬差多少,僵持之下,他们不得不派人向往南京,请示三位皇帝的意见。

万历帝和朱常洵倒是接见了他们,不过二人对于朝政都没有任何插手的意思,现在万历帝也是享受到了高高在上的意味,当皇帝未必要跟臣子搞得那么僵,因此万历帝在南京不但接见了他们,而且还跟他们一起钓鱼,对弈,对于他们的要求,万历帝则直接让他们来找朱由崧。

“三位先生,殿下请三位过去”袁心怡袅袅的身影出现在了客厅当中,此时星连忙站起身来,笑道:“多谢袁姑娘了,这些日子殿下能够将辽东局势稳定下来,袁姑娘可是功不可没”

袁心怡笑道:“赵大人谬赞了,小女子只是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而已请三位先生马上过来殿下已经在等着了”

看着远去袁心怡窈窕的背影,星不禁说道:“没想到这位殿下,难怪不喜欢使用太监,身边有这样的美人,怎么还会希望那些腌臜阉人靠近,只是希望此女不是乖张之人”

刘宗周笑道:“赵大人过虑了,大明教化百姓百年,已经不是唐初礼崩乐坏之时,周武之事绝不可能重演了赵大人,我们该走了”

朱由崧见到三人,连忙将三人请到了客厅当中,招呼着三人,来到他刚刚制成的真皮沙发面前,笑道:“辽东的皮毛便宜,因此我就让人做了这样一张软椅,倒是不错”

刘宗周摇摇头,说道:“殿下,身负社稷之重,怎么能沉迷与玩物当中”

朱由崧摆摆手,笑道:“刘先生,这可不是什么玩物,这样一张软椅,我叫他们沙发,做起来远比硬质木椅舒服,如果在全国推广并不麻烦,不过这些真皮并不是什么珍惜的貂皮,不过是一些牛皮羊皮而已,加上一些棉絮弹簧,就能够制造出来,在辽东有这样一个沙发厂,不愁京城的人不来买,到时候也能给此地的百姓落下一些实惠,何乐而不为”

刘宗周没想到,朱由崧扯来扯去,居然还把民生给扯出来了,便不好再反驳,朱由崧说道:“三位先生,离开京城,来见孤,不知有何要事”

“殿下,如今那议会刁难内阁,多次驳回上议院制定的宪法,直到今天,宪法仍然无影无踪”星的话有些愤愤不平的意思。

朱由崧微微一笑,如果议会将他们编纂的宪法通过,那么议会制度就会从法律上确立下来,真正对内阁的权力实施监控,这对朱由崧来说就已经足够了,明朝从科举而来的官僚制度,已经极度强大,而且朱由崧也并没有将这个官僚制度推翻的意思,在朱由崧看来,明朝的士子有自己的操守,是用来制约如今越发膨胀的资本势力的一种手段,欧美等国的选举制度,未必就是这种科举制度更好。

因此议会在一诞生,就是用来跟内阁扯皮的,对此内阁自然是极其厌恶,等到有机会就会将这个怪物废除,自然不想让其写入“宪法”,这种至高无上的法上之法当中。

“如今上议院也是初次编纂宪法,其中疏漏难免,殿下要编纂的是一种为大明万世所计的长远之法,更是日后我们大明施政治民的基准方略,而上议院给出的宪法,却只有皇帝、天命、社稷三章,这些东西,不过是老套俗言,怎么可能成为万世之基”相比星的气氛,张道玄却显得一派风轻云淡智珠在握之态。

“秦皇就在传国玉玺之上,写下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字样,汉时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之论,更是让帝王成为天命代言,这天命原本就是皇帝得位至正的证明,更是大明基业千秋万载的根基,怎么能说是老套俗言”刘宗周皱了皱眉头,对于张道玄的说法,这位大学问家非常不赞同。

张道玄笑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乃是儒学大家,他的说法,这天从来都不曾因为某个帝王而改变,这天命与其说是天定,到不如说是民定,我大明历代帝王,正是因为万民所愿,才能够在皇位之上,正是这万民所愿,才形成了天命,与其将这天命之说,写入宪法,不如将百姓写入宪法”

刘宗周心中突然一亮,他们儒家从来都不是提倡独裁的学说,孟子就说过“君为轻”的说法,荀子更是否定了自然与人之意愿的联系,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在原则上就否定了先贤的意愿。这些东西,他在治学之时,就已经模模糊糊地意识到,只是没想到张道玄能够直接提出来。

然而刘宗周突然看了看朱由崧,在未来的一国之君面前,否定千古以来的天命之说,那对于皇帝来说,是一种很大的冲击。好在朱由崧并没有丝毫生气发作的意思,他对张道玄的思想早有理解,在山东大学的时候,他就在宣扬这一套“天由民定”的理论,并且已经赢得了不少人文人士子的赞同。

第三十四章 道法宪法下

星对张道玄的这套“为民请命”的理论,从心里就感觉不妥,不过张道玄却打着“荀子”的名头,荀子在现在的儒家学者看来,根本就是一个异类,而且还培养出了韩非子这样的法家翘楚,更像是一个儒法之间的人物,不过他的学问却令人佩服,因此儒家对他基本上就是冷处理,不提不用不宣扬。

朱由崧非但没有怪张道玄,反而笑道:“在宪法当中,百姓之说不妥,我大明何止百姓,若是加上番夷,千姓也不止,与其叫做百姓,到不如说是国民,凡是我中国之民,大明之民,都适应于此法”

星虽然想说些什么,不过因为他们东林党的一部分人,在站队的时候出了问题,杨涟、李三才这等东林骨干居然成了叛逆,最后虽然被朱由菘特赦免死,因此星等人在面对朱由菘的时候,总感觉抬不起头来。

“国民,中国之民,大明之民,这种说法倒是比百姓更加合适”刘宗周作为宪法编纂的主要负责人,对于宪法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解,如果这套宪法真地通过了,那就是在皇帝和朝廷头上戴了一个金箍,在行政司法等方面,都不得不受到制约,只是真有哪个帝王愿意将自己的权力束缚住吗

刘宗周正色说道:“殿下,这次我与赵大人张先生前来,是为了向殿下问计,如何编纂宪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