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89(2/2)
当不得不使用有伤面子的言辞时,采用的策略往往是先肯定后指出不足,或先赞同后摆出分歧,这就是所谓“求同”。
只有注意到自己和他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晓得如何维护他人的“脸面”,又一次凝色的一次能施行相称的言语行为,力求和谐一致,才会被认为是礼貌的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也常小心谨慎,若有什么得罪了别人,没有顾及到别人的面子,也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情但是,有时候,不经意地脱口而出,一时冲动的草率举动都是常有的事,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在说每句话,做每件事之前都经过深思虑,但是为了顾及面子而将错就错。
可是这一下,张天龙山居士的面子可算是丢尽了,就因为他这个青皮小丁徒儿
“青皮小丁,说什么了,怎么这么没规没距的,难道你忘了为师平日里对你的教导吗”
张天龙山居士一脸怒气的看着自己的这个宝贝徒弟,脸上的肌肉都被带动的一颤一颤的,似乎是压抑了极多的怒气
可是青皮小丁却好像是一点都不怕自己的这个师傅,仍旧是吊儿郎当的那副摸样,根本没有一丝的收敛
张天龙山居士见到自己的弟子毫不在意,一是怒起,就要继续教训,岳东明在一边可是看不下去了,这算什么事情了,两人合着把这当作了自己的家来看了
岳东明往前一侧身子,抬手做了一个不合格的揖,语速稍快的道:“两位,张天龙山居士,青皮小丁天龙山居士,您两位有什么师徒训话什么的,您解决,我不管,但是您不能在我这啊,我这可不是道观,没有什么玄武大殿,这算怎么回事啊”
语气倒是恭敬,转动脑筋相当的快的想了想,岳东明的脑袋可是比那青皮小丁摇得彪悍多了
客厅里的气氛一时间变得不着调了,之前,三个人还是相互之间相当的是尊敬,虽然青皮小丁天龙山居士有些看不惯岳东明,但是人家还是带着好的说话了
现在,岳东明居然这么直白的说了出来,并且还是以一个主人的身份来说的
这就好比是一个人去别人家吃饭了,结果对方相当的不客气的开了一下门,示意自己家有事,接着一甩手,门就给关上了
面子啊,丢了啊
张天龙山居士此刻恨不得一掌在地下砸出个坑来,自己埋自己玩,但是冷不丁的一下子想到了这是岳东明的家里,拍人家的地板太不礼貌了,想了想没办法了,摇了摇脑袋,只好无奈的摇了摇头,尽量的把自己的身子往左移了一点
因为青皮小丁在他的右边
张天龙山居士这是欲盖弥彰啊岳东明的心中猛地一刹那间就冒出了这个一句话,也亏得他反应相当的快,假意呵气抬手捂住了自己的嘴,要不然此话一出,估计张天龙山居士是又一次凝色的也呆不下去了
张天龙山居士抬眼看了一下岳东明,看到了他毫无顾忌的伸着懒腰,似乎是没有看到自己的局促,所以也就轻轻的呼了口气,放下了一颗心来
岳东明眼角余光瞧见了张天龙山居士的目光扫了过来,想了想没办法了,摇了摇脑袋,只好伸伸懒腰以掩盖自己看破了他那点小动作的真实意思,还好,岳东明不愧是岳东明,多年的赖床经验让他相当的好的掌握了伸懒腰的技巧,这一个懒腰,可谓是浑然天成,丝毫不带假的
结果,张道鸿就给蒙过去了
“青皮小丁,不是个正点”
看到了岳东明一个懒腰伸了半天也没有伸完,张天龙山居士心中又一次凝色的一次想起了那点事情,脸色一紧,就超着青皮小丁望了过去
青皮小丁听了顿时一震,似乎是意识到了什么似的,看向了岳东明
三个人中,这两人顿时取得了一致性的意见,暂时摆脱了刚刚尴尬的困扰,同时望向了岳东明
而岳东明,正是一脸无奈的看着两人
他耳朵相当的好,能够听清楚这两人的耳语,但是,听清楚和听明白原本就是两码事,所以,相当的显然,东明少爷没懂这意思
这个也难怪,因为张天龙山居士说的,乃是江湖道黑话即唇典或是春典
唇典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讯号,江湖道中人彼此联系的一种特殊手段。
亦称隐语、行话、市语、方语、切口、春点、黑话等,是民间社会各种集团或群体出于各自文化习俗与交际需要,而创制的一些以遁辞隐义、谲譬指事为特征的隐语。
在三教九流社会中,礼节行李包袱的捆扎和放置方位茶具、餐具的摆设个人的行、止、坐、立姿态相互辅用,都表达着主、客双方一定的心愿与意图。
但这些还相当的不够,最终仍需要透过隐语来彻底表达双方的意思。
唇典的产生,大致出于下列三种情形。
一是由禁忌、避讳所形成的市井隐语,如在船上说话,讳说「住」、「翻」等,而用其它字语代替。
二是出于回避目的,免使外人知悉而形成的隐语行话。如旧时东北的响马称姓「杨」为「犀角灵蔓」,称姓「何」为「九江八蔓」,称姓「冷」为「西北风蔓」当代南市港黑社会以「四八九」称「大路元帅」,以「四三八」称「二路元帅」亦即「副堂主」等。
三是语言游戏类隐语。
唇典的内容相当的广泛,从人体部位到工作,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礼节、交往等,应有尽有,几乎不得不成为第二语言系统。
如人体器官名称:头为瓢把子,眼为招子或湖,手为抓子,耳为顺风子,口为海子或江子或樱桃子女,腿为金杠子,肚为南子,脚为踢杞,心为蚕子或定盘子等。
武侠小说所描述的江湖道社会中,一般江湖道人士常常使用一些唇典,这些唇典多沿用明、清小说中已有的用法。
在民国时期的旧派武侠小说中,以姚民哀、郑证因对江湖道唇典最为稔熟,作品中这类语言也最为丰富。新派武侠小说家大多相沿习用在自己的作品中。
最早的江湖道行话分南北两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