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90(2/2)
军队是国家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存在的重要基础,若是军队败坏了,不但会容易受到外族侵略,甚至还会直接对国家内部造成极大的危害。这点在中国的古代社会尤为突出,所谓兵匪不分家,其实严格来说,军纪松懈的军队,比之土匪危害要大的多。
李愔在高句丽时,曾经向李世民提出过军校的构想,而且也得到了对方肯定的答复,不过在他回到长安后,因为国库空虚,再加上李世民事务繁忙,一直没有时间和金钱着手军校的建设。不过看到今天这种情况,李愔忽然发现,当初只是自己为了给李永铺路的军校设想,现在却凸显出极其重要的作用,看来自己在忙完征伐高昌国的事情后,就要将精力扑到军校的建设上去了。
不过无论是征伐高昌还是建设军校,两者都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缺钱。而这也是李愔来找王子豪的原因。他的土地券才刚刚开了个头,剩下的事情就要由银行这个新兴事物来帮自己了,若是能成,不但能筹到大笔的钱财,而且还能帮银行打响名气,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想到这里,李愔终于露出一个得意的微笑,派人将王子豪找来,两人密谈了好半天,他这才离开了大唐银行,不过依然没有回王府,而是又急匆匆的赶到印刷厂,查看了一下土地券的印刷进度,最后这才一脸心满意足的回府。
第二天一早,各个报纸再次发售,只是人们发现,在大唐日报和商业报的头版头条,都刊登了同一篇文章,而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上次挑起极大风波的齐王李愔,不看这篇新闻的内容,只凭李愔这个作者,就让两个报纸的销量再次上升一个台阶,因为所有人都想知道,这次咱们的齐王殿下又要搅起多大的风浪
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愔搂钱的本事
李愔这次发表的文章标题又长又恶俗,名字就叫朝廷发行土地券,数十名贵族、义商争相抢购。看标题就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就是介绍了前天购买土地券的情况,不过在李愔笔下,刻意夸大了各个购买者的光辉形象。
若是只看这一篇文章,估计大部分人都会有些摸不到头脑,因为文中对土地券的描写不多,只知道是提前出卖的高昌国土地,其它的一概没有。不过在下面名为土地券与儒商的文章中,立刻对所有读者心中的疑问作了解答,不但将发行土地券的原因详细解说一遍,而且还极力称赞了前一篇文章中,购买土地券众人的高尚品格。
另外在这篇文章的标题和内容中,李愔还第一次使用了儒商这个词,称赞王子豪和钱贵等几个大商人,在国家危难之际,不计个人得失,冒着极大的风险购买土地券,如此义举与儒家提倡的忠君爱国十分契合,也正合夫子教诲的孔孟之道,因此亦可称为儒,再加上他们的身份,可以称之为儒商。
这两篇文章一出,所有人都已经不在乎它们都是用白话文写的了,关心国事者讨论着西域那边发生的危机,同时对西突厥与高昌的嚣张感到无比愤恨;而家有余财的人则四处打听,哪里能买到土地券因为李愔在报纸上承诺,凡是购买土地券的人,若是战后不想要高昌那边的土地,朝廷会原价奉还,另外还有百分之二的利息,也就是说,相当于朝廷向民众借钱,打下高昌后不但奉还,而且还有利息可拿。
随着报纸的发行和人们的传播,短短一上午的时间,整个长安城都在讨论土地券的事。另外随着其它城市报纸的同步发行,以这些城市为中心,朝廷发行土地券的事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很快就传遍了大唐的大部分疆域。
而趁着土地券的这股热潮,在下一期的报纸上,李愔再次发表文章,指出经大唐皇帝李世民恩准,土地券将面向整个大唐的所有臣民发行,不过土地券的发行机构,却不是各地的官府衙门,而是设立在几个大城市中的大唐银行。
银行做为一种金融机构,发行国债本来就是它的份内之事,虽然现在银行业还十分弱小,业务面也很狭窄,影响力更是微乎其乎,不过李愔却知道这一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所以在土地券的发行上,他决定交由银行来运作,以此来推动银行业的发展。
这个消息一经公布,各个大城市中设立的大唐银行,立刻被蜂拥而至的百姓挤爆了门,为的就是早一点买到土地券,一贯钱就能得到二十文的利息,虽然看起来不高,但却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反正铜钱放在家里也是放着,还不如换成土地券吃点利息。而且李愔还承诺,无论战争胜负,这些钱朝廷都会还给大家的,所以不用担心大唐万一成败,钱打了水漂的问题。
当然了,以上都是些普通百姓的想法,他们人数虽多,但手中的掌握的财富有限,真正赎买土地券的主力军,却是刚刚发展起来的新兴工商业主们。
相比只想吃利息的普通小民,工商业主们的想法要复杂的多。西突厥与西昌出兵阻断了大唐与西域的联系,更阻断了不少商人赖以为生的丝绸之路,短时间内就已经让不少人损失惨重,如此一来,大唐内部生产的商品外销受到影响,无数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工商业受到影响,甚至产生了商品滞销的现象。
一个产品的销售受到影响,与它相关的各个产业都会受到影响,这就是所谓的产业链,牵一发而动全身。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唐近三分之一的商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都急切的希望大唐重新打通与西域的联系,恢复丝绸之路的畅通。
在这种想法下,又知道土地券就是朝廷为攻打西域做出的筹款之举,所以无数商人慷慨解囊,无论平时对手下人多么吝啬的商人,这时也会表现出自己大方的一面,拿出珍藏的财物换取土地券,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
当然了,商人们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觉悟,也有各个报纸的详细解说有关,否则以现在大唐商人的文化水平和大局观,恐怕能有现在一半的人购买土地券,就已经算是奇迹了。
与这些被报纸鼓动起来,大部分都是被逼着购买土地券的工商业主不同,另外还有一群工商业主,却是十分积极主动的购买土地券,其中一些有文化的商人,甚至还亲自撰写文章发表在报纸上,从各方面大肆鼓动朝廷对西昌甚至是西突厥发起战争,这些人主要都是与军队息息相关的商人,比如军马商、武器商、军用被服厂商、军用食品厂商等等。
这些商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部分都是直接供给军队的,而且他们也知道,只有在战争时期,军队对他们产品的需求量才会激增,特别是武器、衣服等最容易受到战损产品,一场战争下来,几乎所有参战部队都要换上几遍,如此一来他们才能在后方大发战争财。
不过无论人们是出于什么目的购买土地券,李愔筹款的目的总算是答道,第一期发行的两千万土地券,很快在几天内被抢购一空,之后不得不又增发了一千万贯,却也顶不住大唐有钱人的需求,当李愔还想再增加发行的时候,房玄龄和户部尚书唐俭却找到了他。
“六郎,千万不可再发行土地券了,否则恐怕日后咱们户部可还不上啊”年近六十的唐俭一见到李愔,立刻一屁股坐在椅子上,苦着脸叫道。唐俭这老头最喜欢美食,以前李愔在长安时,就经常到他府上作客,所以两算是忘年交,彼此之间十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