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调研与信号(2/2)
最后一站,是江港区。车队驶入江港,道路状况和产业面貌的对比立刻显现。在临港物流园,张副部长仔细查看了略显老旧的设施,并询问了园区的吞吐量、主要货类和面临的竞争压力。园区负责人如实汇报了困境。
随后,在江港区政府会议室,召开了专题汇报会。
清源市主要领导首先致辞欢迎。接着,由张副秘书长代表筹备组做主要汇报。他利用精心准备的多媒体材料,系统阐述了清源市建设示范区的战略考量、基础条件、面临的挑战、以及以“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整体制度设计框架。汇报逻辑清晰,数据扎实,既展现了宏大的改革视野,也不回避具体的深层矛盾,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在汇报到支持江港片区加快转型升级的初步设想时,张副秘书长重点介绍了正在研究中的差异化政策思路,包括生态补偿、飞地经济、考核权重倾斜等。
江辰坐在后排负责操作电脑和补充材料,他注意到,当张副秘书长讲到这些针对性措施时,张副部长听得很专注,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
汇报结束后,张副部长做了简短的讲话。他首先肯定了清源市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前期所做的大量扎实工作,特别是“三角地”的实践,为解决跨行政区协调难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清源市提出的‘清单管理’思路,很有新意,符合治理现代化的大方向。”张副部长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凝重,“但是,改革进入深水区,真正的硬骨头还在后面。比如,如何确保事权划分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如何建立真正激励相容的利益分享机制,特别是像江港这样的后发区域,如何在协同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不是被进一步虹吸?”
他提出的问题尖锐而专业,直指核心难点。
“示范区能否成功,关键不在于口号有多响,而在于能否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让参与各方,无论是先进地区还是后发地区,都能从合作中获得比单干更大的收益。这需要极大的政治智慧和改革勇气。”张副部长最后强调,“国家相关部委会持续关注清源的探索,希望你们大胆试、大胆闯,为全国同类地区的协同发展摸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调研结束后,清源市的领导们稍稍松了口气。张副部长的讲话虽然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但总体上是对清源探索方向的认可,特别是对直面“江港问题”的态度给予了默许。
然而,江辰却从张副部长那句“而不是被进一步虹吸”中,听出了更深的警示。这意味着,上级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示范区建设可能隐含的风险。如果不能有效解决江港的发展问题,目前的协同努力甚至可能产生反效果。
调研的结束,对江辰而言,意味着真正攻坚战的开始。张副部长的肯定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鞭策。他和筹备组必须尽快将《管理条例》和《支持江港的若干措施》打磨成熟,并全力推动天湖、经开那个卡在知识产权问题上的联合项目取得突破。
当晚,江辰拨通了经开区王主任的电话:“王主任,张部长的调研结束了,对我们既是鼓励也是督促。知识产权那个协调会,我看宜早不宜迟,就定在明天下午如何?请你们和天湖的同志都准备好最充分的理由和最大的诚意。”
放下电话,江辰望向窗外清源的夜景。这场关于区域未来的宏大实验,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却又让人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