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余音绕梁(1/2)
与经开区边界纠纷的顺利解决,如同在清江街道本就逐渐明朗的局势上又增添了一抹亮色。评估工作由区住建局指定的第三方机构迅速启动,经过客观测算,那几栋旧厂房的补偿金额虽然不算巨额,但也是一笔能够充实街道财政的合法收入。经开区方面在刘旺的授意下,虽然心有不甘,但在区里的协调意见面前,也只能按程序支付了款项。道路施工得以继续,清江街道也避免了集体资产的流失,可谓双赢——至少表面上是如此。
这件事在清江街道内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干部职工们亲眼看到,这位年轻的江主任,不仅能在内部管理中顶住压力、破除积弊,在对外协调和博弈中也能做到有理有据、不落下风,甚至能从经开区那样的强势部门手里“虎口夺食”。这种实实在在的能力展现,比任何口号都更具说服力。之前一些尚存观望心态的人,此刻也彻底信服,工作的主动性和执行力明显提升。
杨国威书记在一次党工委中心组学习会上,特意提到了这次协调工作,虽然没有点名表扬江辰,但话语中对“依法依规”、“敢于担当”、“善于协调”的强调,无疑是对江辰工作方法的肯定。街道上下形成了更加团结干事、注重实效的氛围。
社区服务中心的升级改造工程进展顺利,施工队已经进场,开始进行前期的拆除和场地平整工作。江辰定期会去工地查看进度,叮嘱施工方注意安全和噪音控制,尽量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王主任几乎常驻工地,协调处理各种具体问题,干劲十足。
这天下午,江辰刚从工地回到办公室,党政办主任李莉就拿着一个文件夹跟了进来,脸上带着一丝古怪的神情。
“江主任,有件事要向您汇报一下。”李莉将文件夹放在江辰面前,“区委宣传部刚转来一封邮件,是省报一位姓韩的记者发来的采访函。他想就……基层治理创新和民生实事落实的情况,来我们街道做个专访,点名希望能和您深入交流。”
“省报专访?”江辰有些意外。省报是省内最重要的官方媒体,影响力巨大。这样的媒体主动找上门来,而且是点名采访他这位街道主任,颇为不寻常。
他打开采访函,仔细看了看。函件写得很正式,提到了清江街道在推动社区服务中心升级、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的工作,表示出浓厚的兴趣。落款记者名叫韩东。
“了解过这个韩记者的背景吗?”江辰问道。媒体的突然关注,往往福祸相依。
“我侧面打听了一下,”李莉显然做了功课,“韩东是省报比较资深的时政记者,以报道深入、视角独特着称,写过不少有分量的稿子。据说……他之前好像写过关于经开区招商引资数据泡沫的批评报道,和刘旺书记那边有过不太愉快的接触。”
江辰目光微凝。韩东与刘旺有过节,现在转而关注清江街道,并且点名采访自己,这其中的关联,耐人寻味。这或许不仅仅是单纯的工作采访,可能还掺杂着更复杂的因素。
“宣传部那边是什么意思?”江辰又问。
“宣传部说这是好事,体现了上级媒体对我们区基层工作的关注,要求我们街道高度重视,认真准备,积极配合采访,全面展示我区基层治理的新风貌。”李莉复述着宣传部的指示。
“好,我知道了。”江辰合上文件夹,“既然是宣传部的指示,我们配合。你回复对方,我们欢迎韩记者来采访。具体时间请他确定后提前告知,我们做好安排。”
“那……需要准备采访稿或者提前沟通一下采访内容吗?”李莉请示道。按照惯例,接受这类重要媒体采访,往往会事先做好准备,甚至沟通好采访提纲。
江辰沉吟片刻,摇了摇头:“不必特意准备稿子。我们做了什么,就说什么。实事求是,有一说一。重点是介绍我们街道在民生实事和规范管理方面的具体做法和成效,其他的不必多言。”
他决定以不变应万变。真诚和事实,是最好的应对策略。过度准备,反而显得心虚或者刻意。
“好的,我明白了。”李莉点头应下,转身去回复邮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