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初入清源(2/2)
“谢谢科长,我一定尽快熟悉工作,努力完成任务。”江辰表态。
“好,好。”王大海点点头,对张伟说,“小张,你带江辰熟悉一下环境,安排一下工位,把近期的一些文件给他看看,先了解一下情况。”
“好的科长。”
江辰的工位被安排在办公室靠窗的一个位置,相对安静。张伟给他拿来一摞文件,主要是近期市里的通知、报告、会议纪要,以及科室负责跟进的几个重点项目进度表。
“江老弟,你先看着,有啥不明白的随时问我。”张伟安顿好他,便回到自己座位,开始忙活起来。
办公室恢复了平静,只剩下键盘敲击声、偶尔的电话铃声和低语声。江辰沉下心来,开始翻阅文件。他看得很仔细,不仅仅是看内容,更是在看行文风格、流转程序、领导批示的习惯,试图从中解读出这个机构的运行逻辑和权力脉络。
他发现,一些文件的处理确实存在他之前预想的“惯例”。比如,一份某镇关于请求解决污水处理厂扩容资金的报告,在科室层面已经停留了五天,仅仅因为需要附上一份情况说明,而负责此事的科员似乎并不着急。又比如,一份省里下发的关于安全生产大检查的紧急通知,流转签阅的速度明显快于其他普通文件,但具体落实的细化方案,却还没有动静。
“张哥,”江辰拿起那份关于污水处理厂的报告,走到张伟身边,低声请教,“这份报告,我看情况说明是不是需要催一下?访问题。”
张伟正对着电脑屏幕修改材料,头也没抬,随口道:“哦,那个啊,不急。老李他家里有点事,请了几天假,等他回来弄就行。乡镇那边,让他们等等也没啥,反正都拖了这么久了。”
江辰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在他的认知里,涉及民生和潜在风险的问题,不应该如此轻描淡写。但他没有多说,只是点点头:“好的,我明白了。”
回到座位,江辰没有简单地放下这份报告。他拿出笔记本,将这件事记录下来,并标注了报告的关键信息、当前卡住的环节和可能的延误后果。他没有越级去催促,也没有置之不理,而是选择先记录下来,持续关注。这是一种谨慎,也是一种准备。
下午,王大海科长召集科室开了一个短会,主要是传达市里刚召开的经济形势分析会精神,并布置近期重点工作,其中一项就是准备“全市上半年经济工作总结暨下半年工作部署会议”的相关材料,科室需要负责起草市长的讲话稿初稿,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这项工作很重要,时间紧,任务重。”王大海目光扫过众人,“基础数据部分,小张你牵头,江辰刚来,也跟着熟悉一下,打打下手。讲话稿的初稿,我先弄个框架……”
散会后,张伟把一堆表格和数据文件放到江辰桌上:“江老弟,这些是各县区、各部门报上来的上半年经济数据,你先核对一下,做个汇总,看看有没有明显出入或者逻辑错误。这活儿有点枯燥,但很重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嘛。”
“放心吧张哥,我会认真核对。”江辰接过厚厚的文件。
他并没有因为被安排做“枯燥”的基础工作而有任何情绪。相反,他认为这是了解清源市经济真实面貌的绝佳机会。他打开电脑,新建Excel表格,开始逐条录入、比对数据。
核对过程中,他的专业素养和敏锐立刻发挥了作用。他发现,高新区报送的几项新兴产业投资增速数据,与税务部门提供的相关企业税收增长数据,存在不太合理的偏差。经开区上报的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升幅度很大,但其能耗总量下降幅度却微乎其微,这似乎有违常理。
这些可能只是统计口径或者报送失误造成的小问题,但也可能反映出
江辰没有声张,而是将这些存疑的数据点一一标注出来,并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了疑点所在和初步的分析。他深知,在机关里,看到问题轻易嚷嚷是大忌,尤其是在毫无根基的时候。但看到问题装作没看见,更是失职。
他的“守心”,既包括坚守原则,也包括运用智慧。
下班时间到了,科室里的同事陆续离开。张伟走之前招呼他:“江老弟,走吧,食堂吃饭去?”
“张哥你先去,我把手上这点数据对完,马上就来。”江辰抬头笑了笑。
办公室里很快安静下来,只剩下江辰敲击键盘和翻阅文件的声音。窗外,清源市的华灯初上,勾勒出城市的轮廓。这座繁华而复杂的城市,刚刚向他展露了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