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火种不熄(1/2)
寒风如刀,穿过破庙四壁的裂缝,卷起地上枯叶与尘灰,在神龛前的烛火边打着旋儿。
烛芯“噼啪”一响,火光猛地晃动,映得林昭然的侧脸明暗交错,仿佛跳动的魂影。
她拢了拢身上粗麻织就的斗篷,指尖触到布面粗糙的纹理,寒气仍从领口钻入,沿脊背攀爬。
烛泪沿着铜烛台缓缓滑落,凝成扭曲的红蜡,像凝固的血。
她的目光沉静如深潭,倒映着那簇在风中挣扎的火苗。
面前,是“书驿”最核心的几人——韩霁、守拙、秦九,皆静立于微光之中。
夜寒刺骨,可每个人脸上都浮着一层被这暗夜点燃的微红,呼吸间呵出白雾,眼神却灼热如炭。
韩霁上前一步,双手捧上一卷厚纸,纸页泛黄,边角磨损,显是反复翻阅所致。
他的声音因激动而沙哑,像砂石磨过木板:“先生,十七坊的‘讲约’修订稿在此。按照您的意思,西市、南三坊等九个坊市,都已悄悄添上了‘女子可列席夜学’一条。”话音落下,风从破窗灌入,吹得纸角轻颤,仿佛那字句也有了呼吸。
一旁,守拙依旧沉默,只见他缓缓从怀中取出一只陈旧木匣,匣身斑驳,散发着樟脑与尘土混合的气味。
他双手打开,动作轻如对待初生婴儿。
匣内无金无玉,仅几片残破竹简,边缘裂如枯叶。
他将竹简轻推至烛光下,木质在火中泛出暖褐,裂纹如岁月刻下的掌纹。
他沉声道:“先生,我查遍前朝故纸,于《乡学录》残卷中觅得此句——‘妇孺听讲,不限阶户’。前朝之例,或可为今朝之盾。”
林昭然俯身,指尖轻抚竹简。
那刻痕深陷,触感粗涩,却有某种坚硬的温度,仿佛千年之前的笔锋仍残留着执笔者的意志。
她闭了闭眼,耳畔似有远古书声低语,如风穿松林。
良久,她抬眼,眸中火光跳跃,决断如刃。
“甚好。”她转向韩霁,声音清冷而笃定,“将所有条款统编成册,名为《补遗讲规·初辑》。不必署我的名字,落款便用‘民间共议’四字。”
她顿了顿,弯腰从脚边拾起一块早已备好的砖坯。
砖体粗糙,棱角锐利,握在手中沉甸甸的,像握着一段未燃的命运。
她将其投入炭火之中。
火舌瞬间舔上砖面,发出“嗤——”的轻响,青烟窜起,夹杂着泥土被炙烤的焦香。
“再取一块冷铁来。”她说。
秦九依言,从炭窑旁取来一截铁条,寒气逼人,表面覆着一层细密水珠。
林昭然接过,铁身冰凉刺骨,与掌心的寒意融为一体。
她俯身,以铁为笔,对准那块已烧得通红、如熔岩般赤亮的砖坯,奋力刻下两个字——**民约**。
“滋啦——!”铁与炽砖相触,火星四溅,如星雨迸射。
一股浓烈的焦灼气味瞬间弥漫,混着铁腥与土腥,刺鼻却庄严。
青烟袅袅升腾,缠绕于梁柱之间,仿佛将这二字送入苍穹。
待砖坯冷却,那“民约”二字已焦黑如烙,深嵌入砖体,纹路如契,不可磨灭。
她将这块沉甸甸的砖递给韩霁,掌心尚残留铁条的寒意与砖灰的粗糙。
她的声音清晰而有力,一字一顿,如钟鸣夜阙:
“将这‘典砖’与《初辑》一同,附于总纲之后。此砖,象征民间之契,经烈火而不灭。”
礼部侍郎程知微奉命核查京中骤然兴起的“补遗讲”时,心中本是带着七分不屑与三分警惕的。
这些泥腿子私设讲堂,既无官授讲籍,又无圣人经典,不过是聚众生事的噱头。
他选了风声最盛的西市夜学,只带了两名随从,微服简行,想亲手将这股歪风掐灭在萌芽。
可当他踏入那间由货仓改建的讲堂时,眼前的景象却让他脚步一滞。
昏黄的油灯下,黑压压坐满了人。
前排,一个双目失明的白发老叟正侧耳倾听,怀里的幼孙攥着他的衣角,眼神清亮。
不远处,一个七八岁的女童竟也坐在一张小凳上,小手笨拙地握着一截炭笔,在一块瓦片上认真摹写着《千字文》。
讲台上,那位被称为“先生”的讲师面色蜡黄,不住地咳嗽,显然是带病之身,却依旧强撑着,逐字逐句地解析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程知微的心被轻轻刺了一下。
他清了清嗓子,正准备拿出官员的威仪,以“无官准讲籍,私自授课,扰乱教化”为由,下令取缔。
然而,他还未开口,堂下数十名衣衫褴褛的孩童仿佛感受到了威胁,竟不约而同地停下笔,齐声背诵起来:“学不分贵贱,德不论高低!学不分贵贱,德不论高低!”
稚嫩的童音汇聚成一股洪流,冲击着程知微的耳膜,也冲击着他数十年来引以为傲的礼法堤坝。
他仿佛看到了自己那体弱多病的幼子,那双同样渴望读书识字的眼睛。
他若一声令下,熄灭的将是这满屋子的光。
最终,他紧握的拳头缓缓松开,一言未发地转身。
在经过讲台时,他脚步微顿,趁人不备,迅速从袖中取出一本他私藏的、被视为“异端”的《民议辑录》,悄悄放在了讲台一角,被书卷遮掩。
他低声对自己说,也像是对这满屋的求知者说:“此非违礼,乃续礼。”
与此同时,政事堂内,气氛凝重如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