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述职报告会·程序暴力(2/2)
高启明直接绕开了“事故真相”,将矛头精准地钉在了“违反操作程序”这一无可辩驳的职场死穴上!用程序正义的链条,编织成绞杀的绳索!他将自己塑造成坚持原则、维护规章的典范,而陈成,则成了因个人冒进、罔顾规程而险些酿成大祸的“麻烦制造者”。
会议室内一片寂静,落针可闻。一道道目光聚焦在陈成身上,有审视,有质疑,有冷漠,也有极少数深藏的复杂。空气仿佛凝固成了铅块,沉甸甸地压在陈成胸口,比体内的金属碎片更让他窒息。他苍白脸上渗出的冷汗,在此时此地,恰如其分地印证了“心虚”与“后怕”。
“启明同志的提醒很及时!”李振邦局长沉声开口,打破了沉默,他的目光严厉地落在陈成身上,带着上位者的压力,“安全规程是用血的教训写成的铁律!任何个人能力再强,都不能凌驾于组织程序之上!陈成同志,你对高联络员指出的问题,有什么要说明的吗?”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这是一场公开的质询,一场程序暴力的公开处刑。高启明靠在椅背上,双手交叠放在桌面,镜片后的目光幽深似海,如同一位掌控棋局的棋手,静静等待着对手在规则内徒劳的挣扎。
陈成深吸一口气,压下喉间的腥甜和身体的刺痛。他缓缓抬起头,迎向李振邦的目光,声音嘶哑,带着重伤未愈的虚弱,却清晰地响彻在安静的会议室:
“局长,高联络员。关于行动计划,在行动前十二小时,按照保密条例及特殊事件处理流程,我已将行动要点及风险评估报告,通过局内加密系统,发送至主管领导高启明联络员邮箱,并抄送局保密办备案。该邮件发送状态显示为‘已送达’。”
他微微喘息了一下,继续道:“关于双人作业组配备。原定协助我的技术组张雅晴同志,在行动前两小时,被告联络员以‘紧急数据处理任务’抽调支援档案中心,并指示我‘情况紧急,线索稍纵即逝,可先行一步,支援随后就到’。通讯记录及工作指派单,系统皆有留痕。”
“至于风险评估……红星厂区的内部结构三维模型及实时监测数据,仅高联络员拥有最高权限访问端口。我行动前提交的风险报告中,特别注明‘需调用实时结构应力数据’,并请求技术支援。但直至事故发生,我亦未收到任何数据反馈及相关警示信息。”
陈成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如同一枚枚冰冷的钉子,精准地楔入高启明精心构筑的程序堡垒缝隙。他没有直接指责谋杀,而是将所有矛头,引向了高启明在程序执行过程中的“失职”与“矛盾指令”!
会议室内瞬间掀起无声的波澜!所有人的目光,刷地一下,从陈成身上转向了高启明!质疑、探究、震惊……各种复杂的情绪在空气中碰撞。
高启明脸上的温润第一次出现了裂痕,虽然细微得几乎无法察觉。他交叠的手指微微动了一下。他没想到陈成濒死逃生后,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如此精准地抓住程序链上的漏洞进行反击!陈成不是在否认程序的重要性,而是在指控他——这位程序的监督者——自身就破坏了程序!
“哦?”高启明的声音依旧平稳,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惊讶”和“郑重”,“陈成同志提到的邮件和工作指令,我会后立刻核查系统记录。如果确实存在信息流转延迟或指令传达偏差……”他微微停顿,目光变得严肃而富有压迫感,“那也是管理环节出现了疏漏!但这绝不能成为个人可以擅自简化关键安全流程的理由!程序就是程序!安全问题,‘责任分担’的想法尤其要不得!”
他再次将话题核心死死钉在“陈成违反安全规程”这个原点,并用“责任分担”四字,暗示陈成在推卸责任、混淆视听。同时,他巧妙地避开了对自身指令矛盾的正面回应,将可能的“管理疏漏”轻飘飘地归咎于“核查”,给自己留下了足够的回旋余地。
“程序的意义,就在于杜绝任何‘万一’!”高启明环视全场,声音带着一种扞卫秩序的凛然,“此次事故,性质恶劣!暴露的问题,触目惊心!我们必须严肃处理,绝不姑息!”他话锋一转,目光锐利如刀,再次刺向陈成,“鉴于陈成同志目前身体状况仍需恢复,同时其在此次事件中暴露出的……冒进、失察问题,已不适合再主持特殊事件调查科的高风险一线工作。我提议,暂时免除陈成同志特殊事件调查科科长职务,调离原岗位,接受深入调查!该科室工作,由我暂时直接接管!”
致命一击!
在程序暴力的框架内,利用事故责任认定和“保护性”调离的常规手段,高启明直接亮出了獠牙——他要彻底剥夺陈成的行动根基!将他踢出核心战场!失去职位,失去团队,失去信息权限,重伤未愈的陈成,将彻底沦为案板上的鱼肉!
李振邦局长眉头紧锁,显然在权衡。其他几位领导也神色各异,会场气氛压抑到了极点。高启明的提议,在程序上无可挑剔,甚至显得“顾全大局”。
就在这时,会议室的门被轻轻敲响。局长秘书快步走近,神色有些异样,俯身在李振邦局长耳边低语了几句,将一个密封的牛皮纸档案袋放在他面前。
李振邦局长看了一眼档案袋,又抬眼,目光复杂地扫过脸色苍白却眼神倔强的陈成,再掠过神情沉稳、目光锐利的高启明。
他慢慢拆开了档案袋的封口。
会议室内,落针可闻。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局长抽出的那几页纸上。
第一页,是几张清晰的财务票据复印件,收款方极其隐晦,但付款方一角,赫然盖着一个不起眼的印章轮廓——与高启明所负责的某个保密专项资金项目代号隐隐相关。
第二页,抬头是几个冰冷醒目的黑体字:《关于专项审计组进驻应急管理局的初步通知(草稿)》。
第三页,是一份格式标准的内部报告表格,标题栏打印着:《关于高启明同志在“红星事件”中履职情况的初步核查报告》,报告人签名处,是一个空白的方框,但其下方的机构代码栏,却清晰地印着市纪律检查委员会驻国资委纪检组的专用编号!
没有结论,没有指控,只有这三样东西。
如同三把悬在空中的、寒光闪闪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李振邦局长脸上的肌肉几不可察地抽动了一下。他缓缓抬起头,目光再次扫过会场,最终落在高启明身上,声音听不出喜怒,却带着一种沉甸甸的份量:
“启明同志,关于陈成同志的岗位调整提议……以及你在‘红星事件’中的具体履职情况说明,局里认为还需要进一步……慎重研究。”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陈成,眼神深处掠过一丝极其复杂的、难以言喻的光芒:
“陈成同志,身体要紧,先安心养伤。你的工作……暂时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