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医馆设立(2/2)
这话戳到了大家的痛处,没人再反驳。赵伯公点头:“小罗说得对,宁肯疼一时,也别让伤口烂了。我先试试。”
正好那天有个后生砍柴时被树枝划破了胳膊,血流不止。赵伯公按赵罗说的,先烧开水晾温,用煮过的麻布仔细擦伤口,又拿烈酒蘸了棉花——那后生刚碰到伤口就“嘶”地吸冷气,疼得直咧嘴,却咬着牙没躲。擦完后,用干净的布包好,赵伯公特意叮嘱:“明天再来换布,别碰水。”
第二天那后生再来,解开布一看,伤口周围不红了,也没流脓,结了层薄薄的痂。后生自己都愣了:“真不疼了!之前我划破手,总得烂好几天,这次咋好这么快?”
这下,族人们信了。
赵罗又教大家“喝开水”:“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水都要烧开了再喝,尤其是山里的泉水、河水,看着干净,里面有‘小虫子’,烧开了才能杀死。”他让工坊做了几个大铁锅,放在山坳的取水点旁,谁取水都先烧一锅,灌进陶罐里凉着,供大家随时喝。
更难的是提纯酒精。赵罗知道高度酒虽能消毒,却不如纯酒精效果好。他让酿酒的人把高度酒倒进蒸馏器(用两个陶罐和一根铜管做的简易装置),,点火就能着,酒精浓度高多了。
“这叫酒精,以后消毒就用它,比烈酒管用。”赵罗把提纯出的酒精装在小口陶罐里,交给医馆,“每次用少点,别浪费。”
医馆渐渐热闹起来。赵伯公带着妇人、后生们采草药、晒草药,遇到外伤就按赵罗教的法子清洗、消毒、包扎;有人风寒发烧,就煮柴胡汤喝;孩子闹肚子,先让喝开水,再用炒过的小米熬粥——以前治不好的小伤小病,现在大多能稳住。
之前那个差点因伤口感染丧命的战兵,后来训练时又被木矛戳了下腿,立刻跑去找医馆。赵伯公给他清洗伤口、涂酒精、包扎好,连吃了几天蒲公英煮的水(消炎),没过五天就好了,还能跟着操练。
过了两个月,族人们明显感觉到变化:冬天里闹肚子的孩子少了一大半,没人再因为小伤口发炎发烧;战兵训练受伤,恢复得也快多了,很少有因伤离队的。赵伯公翻着之前记的“看病账”,感慨道:“这两个月,咱们族里没少一个人,连老人孩子都安生。以前哪有这光景?”
赵罗站在医馆门口,看着里面赵伯公正给一个孩子喂药,妇人在旁边翻晒草药,阳光透过洞口照进来,暖洋洋的。医馆不大,却像铁石山的“护身符”,接住了那些本可能流逝的生机。
他知道,这只是最基础的医疗,离真正的“医馆”还差得远,没有针药,没有手术,遇到大病还是没辙。但至少,他们有了卫生的意识,有了处理小伤小病的法子,非战斗减员降下来了——这对需要每一个人都出力的铁石山来说,比多造一把刀、多打一次胜仗,更关乎长久。
山风掠过医馆的木牌,石架上的草药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铁石山的底气,不光在高炉和战兵的钢刀里,也在这飘着药香的医馆里,在那一碗碗开水、一罐罐酒精里,稳稳地扎着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