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 > 第36章 军事改制

第36章 军事改制(2/2)

目录

接下来的训练,彻底变了样。

体能是基础。每日天不亮,赵虎便带着战兵绕山坳跑三圈,山路崎岖,还要负重——背上扛着十斤重的石块,跑不动的不许歇,伍长拖着也要跟上;跑完后练俯卧撑、举石锁,直到胳膊酸得抬不起来,才许喝水。

冷兵器格斗不再是乱打,而是练“章法”。赵罗请赵远和老匠人编了几套“基础刀术”“矛法”,简单实用——刀术练劈、砍、挡,矛法练刺、挑、格,每一招都反复练,直到形成本能。伍内对练时,用木刀木矛,不许下死手,却要拼尽全力,赵虎拿着藤条在旁巡视,动作变形的就抽一下,嘴里喊:“记着!这是保命的本事!”

最耗心神的是火枪训练。火器组又赶制了五把燧发枪,虽还是样枪水准,却足够用来练手。赵罗专门辟了块靶场,离山坳远远的,地上画着十五步、二十步、三十步三个靶位。

“装火药要快,要匀!”赵罗站在靶场旁,看着战兵们装填,“先倒药入膛,再塞弹丸,用通条压实——慢一步,敌人就到跟前了!”

一个叫赵小石的后生手抖,装火药时撒了半罐,赵罗没骂,只是让他重新装,直到能在十息内完成装填;击发时,有人怕枪响,闭着眼扣扳机,子弹飞哪儿去了都不知道,赵罗就握着他的手,教他“三点一线”——眼睛看靶,准星对靶心,屏住呼吸再扣扳机。

“别怕响!这响声是杀敌人的,不是吓自己的!”赵罗拍着赵小石的肩,“你手里的枪,比刀远,比矛狠,练熟了,二十步外能打穿皮甲,这才是底气!”

日子一天天过,操练场的景象越来越不一样。

清晨的跑步声从散乱变得整齐,“一二!一二!”的号子声震得山壁回音;冷兵器对练时,木刀碰撞的“砰砰”声里,多了招式的节奏,不再是乱抡,而是有攻有守;靶场的枪声从“偶尔一响”变成了“连串脆响”,二十步外的木板上,弹孔越来越密集,赵小石甚至能做到十发七中。

军纪也渐渐立了起来。哨声一响,不管在干啥,战兵们都能立刻跑到操练场列队,没人迟到;兵器用后都仔细擦拭,挂在统一的木架上,锃亮如新;赵虎喊“卧倒”,五十人“唰”地趴在地上,动作齐得像割麦。

有一次,一个战兵练火枪时不小心摔了枪,枪管磕出个小坑,他吓得脸色发白,主动去找赵虎领罚——按军纪,得赔偿半袋粮。赵虎上报时,赵罗却道:“非故意,且主动认错,罚他多练三个时辰装弹,粮不用赔。”既守了规矩,又留了人情,战兵们更服气了。

族人们站在远处看操练,眼里满是惊叹。之前的青壮虽勇,却带着“野劲”;如今的战兵,站着是笔直的队列,动着是齐整的步伐,握着刀枪的手稳了,眼神也沉了——那是真正“兵”的样子。

赵罗站在了望塔上,看着下方操练的战兵:五十人分成五伍,伍长在前,队长赵虎巡视,刀术对练的喊杀声、火枪装弹的“哗啦啦”声、队列行进的“咚咚”声,混在一起,却透着前所未有的秩序。

他知道,这还不是真正的强军。人数太少,火枪太少,训练时间太短,比起正规军还差得远。

但雏形已现。

有了编制,指挥便顺;有了军纪,人心便齐;有了苦练,战力便涨。铁石山的战兵,不再是散沙,而是开始凝结成一块铁——一块能挡风雨、能拼硬仗的铁。

夕阳落在操练场上,战兵们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手里的精钢刀和火枪在光下泛着冷光。山风掠过,带来靶场的硝烟味,也带来了一种笃定的气息。

铁石山的强军之路,就从这整齐的操练声里,扎扎实实迈开了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