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粮草大计(2/2)
族人都觉得新鲜,围过来看。赵罗在高炉旁搭了个小窑,把石英砂、草木灰、石灰石按比例混在一起,加水和成泥,做成薄饼状,放进窑里,用硬炭猛烧。
第一次烧出来的是块灰黑色的硬块,敲开看,浑浊不堪,根本不透明——温度不够,原料比例也不对。
第二次调整比例,多加了石英砂,烧得更久,出来的硬块稍透亮些,却满是气泡,像块劣质琉璃。
赵五叔公蹲在窑边,看着赵罗反复试,忍不住道:“小罗,这东西烧得比精钢还难,要不……算了?冬天忍忍就过去了。”
“不能算。”赵罗擦了擦汗,眼睛亮得很,“这东西成了,冬天就能有青菜吃,族人就不容易生病。再试一次,火候再猛点,烧透了就撤火慢冷。”
这次,他让三个后生踩着风箱,把窑温烧到最高,直到窑壁红得发亮,才停火,让窑慢慢冷却。等了整整一夜,第二天一早,赵罗才敢打开窑门。
窑里躺着几块巴掌大的薄片,青白色,表面光滑,对着光一看——能隐约看到对面的人影!虽不如现代玻璃透亮,还有些淡淡的纹路,却已是半透明的了!
“成了!”赵罗拿起一块,激动地喊,“能透光!”
族人都围过来,好奇地传看。薄片冰凉,对着太阳,能把光透过去,落在地上映出淡淡的光斑。“这是啥?比琉璃还透亮!”有人惊叹。
“就叫它‘玻璃’吧。”赵罗笑着说,“用它盖棚子,风进不来,阳光能进来,里面就暖和了。”
搭大棚的速度快了许多。用粗木搭成半人高的框架,像个小房子,顶部和侧面铺上玻璃片,边缘用黏土糊严实,留个小口子进出。赵罗又在棚里挖了条小水渠,引山泉进来,把带来的青菜种子、萝卜种子撒在翻松的土里。
做完这一切,已是午后。阳光正好,透过半透明的玻璃片照进大棚里,在泥土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棚里的温度明显比外面高,泥土被晒得暖暖的,连空气都带着一丝湿润。
赵罗蹲在棚里,看着那些埋在土里的种子,仿佛能看到它们发芽、长叶的样子。妇女们凑在棚外,隔着玻璃往里看,眼里满是惊奇:“真能长出菜来?”
“能。”赵罗肯定地说,“等天冷了,咱们就能在这儿摘青菜吃了。”
赵远站在棚外,看着儿子的背影,又看了看远处刚造好的梯田,心里那点对粮食的焦虑,渐渐被一股暖意取代。
铁石山的风依旧冷,可梯田里的种子在土里待发,大棚里的阳光透着玻璃洒下,像撒下了一把把希望的种子。
粮草大计,不只是为了过冬,更是为了铁石山能真正扎根。当阳光透过玻璃照进大棚的那一刻,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冬天,或许不会那么难了。而这份希望,比精钢刀更能让人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