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一统北疆(上)(2/2)
“李老,”林枫看向李老汉,“后勤粮秣转运,关乎大局,万不可有失。”
“殿下放心,老汉就是拼了这条命,也绝不让前线将士饿着肚子打仗!”李老汉拍着胸脯保证。
军令既下,整个靖北镇如同精密的战争机器,再次高速运转起来。一队队士兵开拔,带着胜利的余威和崭新的目标,奔赴四方。
接下来的一个月,北疆的局势以惊人的速度演变。
西线,周莽大军抵达黑石城下。黑石城守将试图凭借城高池深抵抗,但在靖北镇新拨付的攻城器械——改良过的重型投石机和如同移动堡垒的攻城槌车面前,城墙的防御显得苍白无力。仅仅三日,外城即告攻破。周莽亲率陷阵营突入城内,于乱军中阵斩守将。黑石城易主。周莽严格执行林枫的方略,肃清顽抗分子后,迅速安定民心,恢复秩序,并挟大胜之威,派兵四出,周边十余城镇望风归附。
东线,赵虎则遇到了不同的情况。白云城城主自知不敌,又听闻黑石城抵抗的下场,竟在赵虎兵临城下前一夜,携家眷亲信仓皇出逃。赵兵不血刃,顺利接管白云城及周边防务。他一边整顿城防,清点府库,一边派出多路使者,持林枫的安民告示与招抚令,前往东部各城。大多数城镇选择了归顺,少数犹豫观望者,在赵虎派出一支偏师进行了一番“武装游行”后,也纷纷献上了降表和户籍图册。
与此同时,林枫坐镇靖北镇,并未闲着。他一方面处理如雪片般飞来的军报和政务,协调各方,另一方面,则开始着手构画北疆未来的蓝图。他召集了境内所有能找到的工匠、识文断字的文人,甚至包括一些懂得草原事务的商人,组成了一个临时的“咨政院”,商讨屯田、商贸、律法、官制等事宜。
战争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建设的萌芽已在废墟中悄然滋生。靖北镇开始大规模招募流民和愿意定居的士兵家属,分配荒芜的土地,发放农具、种子。由俘虏组成的苦役营,在监工的看守下,开始修补战争创伤,并按照林枫绘制的草图,修建连接主要城镇的宽阔官道。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依旧涌动。
这一日,林枫正在听取咨政院关于新铸币方案的争论,赵虎派出的加急信使赶到。
“殿下,东部临渊堡方向有异动!”信使风尘仆仆,呈上军报。
林枫展开军报,快速浏览,眉头微蹙。临渊堡地处东北边境,地势险要,堡主韩雄,曾是前朝旧将,在此地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此前赵虎招抚,韩雄态度暧昧,借口边境不稳,需要防御残蛮,既未明确拒绝,也未表示归顺。如今,据赵虎安插的眼线汇报,韩雄近日频繁调动兵马,加固城防,并且似乎与北遁的忽尔术残部,有了秘密接触。
“果然还是有人不甘心。”林枫将军报轻轻放在案上,语气听不出喜怒。他早就料到,统一之路不会一帆风顺,总有些自恃实力或别有用心者,会跳出来挑战新的秩序。
“殿下,是否令赵将军即刻发兵,趁其立足未稳,一举拿下临渊堡?”身旁一名参谋建议道。
林枫摇了摇头:“韩雄不同于黑石城守将,也非白云城鼠辈。他经营临渊堡久矣,根深蒂固,且以防御蛮族闻名,堡坚兵精。强攻,即便能下,伤亡必大,且易逼其彻底倒向蛮族。”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正在修筑新城墙的工地,沉默片刻。
“传令赵虎,按兵不动,继续加强对东部各城的控制,切断临渊堡与外界的商业联系。同时,放出消息,就说本王不日将巡视东部,检阅新附兵马。”
参谋愣了一下:“殿下,您要亲赴险地?那韩雄万一…”
“他不是可能与忽尔术有勾结吗?”林枫转过身,嘴角勾起一丝冷峻的弧度,“本王正好去看看,这北疆,到底还有多少魑魅魍魉,敢与残蛮勾结,阻我一统之路。”
他目光扫过堂下众人,最终落在地图上临渊堡那个小小的标记上。
“欲速则不达,然时机亦不容错失。韩雄,就是本王立威,彻底奠定北疆新秩序的最后一块踏脚石。”
命令迅速传达下去。靖北镇的机器再次调整了方向,一股无形的压力,开始向东北方向的临渊堡汇聚。刚刚经历大战不久的北疆,空气似乎又重新变得紧张起来。所有人都意识到,殿下林峰的“巡视”,恐怕绝非简单的检阅。一场新的,或许形式不同于沙场血战,但同样决定北疆命运的风暴,正在临渊堡的上空悄然酝酿。
北疆的一统,已见曙光,但通往最终和平与秩序的道路上,仍需踏平最后的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