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涟漪渐起(2/2)
“这就对嘛!”张母用力点头,“年轻人,就是要有上进心,要往高处走!待在乡镇,一辈子能有多大出息?”她说着,似有意似无意地瞥了张薇一眼。
张薇低着头默默吃饭,没有吭声。
张母话锋一转,忽然谈起了往事:“李腾啊,说到上进,阿姨可是深有体会。你看我们家小薇,当年考师范,那也是费了老鼻子劲了!”
李腾和张薇都抬起头,有些疑惑地看着她。
张母脸上露出一种混合着感慨与炫耀的神情:“那时候她成绩也就中上,考师范竞争多激烈啊!要不是她舅舅——就是她在省委宣传部工作的那个舅舅,”她特意强调了一下“省委宣传部”这几个字,“那时候他还在省委办公厅,见识广,路子宽,提前给我们分析了形势,指明了复习方向,又托人找了些内部的复习资料,小薇哪能那么顺利就考上?说不定啊,现在还在哪个乡镇代课呢!”
她顿了顿,意味深长地看着李腾:“所以说啊,这人在关键时刻,有个明白人指点一下,拉一把,那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平台和人脉,太重要了!”
这一刻,李腾全明白了。张母这番看似忆苦思甜的话,实则是在向他传递几个明确的信息:第一,他们家在上面是有人的,而且是在省委这样的核心部门;第二,她认可了他目前的表现和潜力;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她希望他能够“更上一层楼”,并且暗示,她娘家这边的资源或许可以成为他的助力。
张薇的眉头微微蹙起,似乎对母亲如此直白地提及舅舅和“关系”有些不满,但在饭桌上又不便说什么。
李腾心中波澜微起,但面上依旧平静。他放下筷子,态度诚恳地说:“阿姨说得对,机会和平台确实很重要。舅舅能在关键时刻给予指导,是小薇的福气,也是您家的福气。我在青林镇的时候,也深深体会到,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组织的培养和前辈的指点同样不可或缺。”
他既表达了对张母观点的认同,又没有表现出对“关系”的过度热衷,而是将其归结为“组织的培养和前辈的指点”,巧妙地守住了自己的分寸。
张母对李腾的回答似乎还算满意,又热情地给他盛了一碗汤。
饭后,张薇送李腾下楼。走到家属院门口,夜晚的凉风吹散了方才饭桌上的些许沉闷。
“我妈……她的话,你别太往心里去。”张薇有些歉意地说,“她就是那种性格,看到一点希望,就恨不能把所有筹码都押上去。”
李腾看着她,路灯下的张薇眼神清澈,带着一丝无奈和倔强。他笑了笑:“我明白。阿姨也是为你好。”
“她不只是为我好,”张薇摇摇头,声音很轻,“她现在,也是为你‘好’了。只是她那种‘好’,有时候让人喘不过气。”
李腾心中一动,伸手轻轻握了握她的手,随即放开:“别想太多。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该做什么。”
他的沉稳和坚定,像定心丸一样安抚了张薇。她点了点头:“嗯。路上小心。”
走在回宿舍的路上,李腾思绪纷繁。张母的态度转变,无疑为他减少了许多来自张薇家庭方面的阻力,甚至可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助力。那位在省委宣传部的舅舅,就像一个突然出现在远景里的符号,代表着某种更高级别的可能性和游戏规则。
但他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清醒的声音:外部的助力可遇不可求,而且往往伴随着隐形的期望与代价。真正的立身之本,还是在于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和无可替代的能力。就像他在青林镇种茶、搞竹艺,就像他在宣传部熬夜校对材料、撰写报告,这些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实绩和口碑,才是他最硬的底气。
在省委宣传部工作的舅舅的出现,像一颗石子投入他生活的湖面,激起了涟漪。但这涟漪会如何扩散,最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他不知道,也并不急于知道。他只知道,无论水面如何波动,他都要像水底的礁石一样,牢牢守住自己的根基和方向。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他需要做的,是继续划动自己的船桨,稳稳地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