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穿越79在东北打猎人生 > 第125章 开足马力

第125章 开足马力(1/1)

目录

县里的十万元借款,如同及时雨,迅速注入青山公司几近干涸的资金血脉。账上有了钱,腰杆子就硬了。李卫国没有丝毫耽搁,立刻启动了全公司总动员。

采购部拿着李卫国特批的条子,带着现金和崭新的信心,奔赴熟悉的皮料供应商。这一次,不再是小心翼翼地讨价还价、争取账期,而是直接下达了符合出口标准的顶级皮料大额定单。“我们要最好的料,最快的交货期!”采购经理的声音都洪亮了几分。

新厂区的机器彻底苏醒过来。所有的生产线被重新规划,优先保障沙特订单的生产。赵德柱拿着放大镜,蹲在流水线旁,和工人们一起再次核对确认样品的每一个细节——缝线的针距、边缘打磨的角度、五金扣件的安装力度……他将样品拆解成一道道极其精细的工序标准,要求每个岗位的工人必须熟记于心,严格恪守。

“都听好了!这批货,是给外国人的!代表着咱们青山公司的脸面,更代表着咱们中国乡镇企业的水平!谁那里出了纰漏,别怪我老赵不讲情面!”赵德柱的嗓门响彻车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严厉。工人们神情肃穆,操作起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专注和小心翼翼。

李建国负责老厂区的产能协调和后勤保障,他将国内订单中不太紧急的部分适当后延,将熟练工人尽可能抽调出来支援新厂区,同时确保食堂伙食供应充足,晚上加班还有热乎乎的夜宵。整个青山公司,如同一台抹去了锈迹、加满了燃油的庞大机器,每一个齿轮都开始高速、精准地咬合运转。

李卫国则像一位巡视前线的指挥官,身影频繁出现在两个厂区的关键节点。他在新厂区的流水线旁一站就是半天,沉默地观察着皮料裁切、缝制、打磨的每一个环节,偶尔会指出某个不易察觉的细节问题。他也去老厂区查看国内订单的调整情况,安抚因为交期可能延迟而略有微词的客户。

林晓燕在样品成功后,并没有回到办公室。她主动请缨,加入了赵德柱的质量管控团队,负责对生产线上下来的半成品和成品进行抽检。她的眼睛毒,心又细,往往能发现一些老师傅们因习惯而忽略的微小瑕疵,比如皮面上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划痕,或者内衬缝合处一个略微不齐的线头。她的存在,让质检的标准无形中又提高了一截。

何森则埋头在刚刚成立的外贸跟单小组里,带着两个刚招进来的、懂点英语的年轻人在临时隔出的小办公室里,对照着意向协议和国际贸易书籍,一点点地研究信用证条款、准备报关单据、联系货运代理。陌生的领域,繁杂的手续,让他时常焦头烂额,但他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啃着这些硬骨头。

紧张、忙碌,但秩序井然。空气中弥漫着皮革、机油和一股昂扬的斗志混合的特殊气味。机器的轰鸣声不再是噪音,而是奋进的号角。

然而,李卫国清楚,大规模生产与制作样品截然不同。样品可以不计成本、反复打磨,追求极致完美。而大货生产,必须在保证基本品质的前提下,兼顾效率和成本。

问题很快开始浮现。

首先是皮料损耗。出口订单对皮面要求极高,稍有疤痕或色差的皮料都必须剔除,这使得实际皮料耗用比预算高出近五个百分点。老周拿着最新的采购单和损耗报告找到李卫国,眉头又皱成了疙瘩。

紧接着,缝制环节也遇到了麻烦。新招聘的工人对高速电动缝纫机掌握还不够纯熟,在缝制某些复杂弧度时,车速控制不稳,导致针脚偶尔会出现轻微的疏密不均,虽然不影响使用,但距离赵德柱和林晓燕制定的“近乎苛刻”的标准,还有差距。返工率开始悄然上升。

“李总,这样下去不行啊!”赵德柱找到李卫国,抹了把头上的汗,“损耗超了,返工多了,工期和成本压力都太大了!是不是……标准可以稍微放宽一点点?就一点点,不影响整体质量。”

李卫国站在车间里,看着工人们忙碌而略带紧张的身影,看着那堆积待返工的产品,沉默了片刻。

他何尝不知道成本的压力?但他更知道,这第一炮如果打不响,后面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标准,一寸也不能降!”他的声音不高,却斩钉截铁,“赵厂长,皮料损耗的问题,让采购部再去和供应商沟通,看看能否在采购时就进行更严格的分级,或者寻求其他备选供应商。工人的问题,加强培训!把操作最稳定的老师傅组织起来,成立机动指导组,就在生产线上,手把手地教!返工的产品,全部拆开重做,要让所有人都记住这个教训!”

他目光扫过车间,提高了音量,既是对赵德柱,也是对所有竖起耳朵听的工人说:“我们现在做的,不是普通的包!是我们青山公司敲开世界大门的敲门砖!砖头不够硬,门就敲不开!今天我们对瑕疵的每一次容忍,都是在给明天的失败埋下伏笔!都给我咬紧牙关,顶过去!”

他的话语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传递到车间的每一个角落。工人们看着老板坚定的眼神,原本有些浮动的人心,再次稳定下来。

赵德柱重重地点了点头:“明白了,李总!我去安排!”

开足马力的航船,遭遇了第一股逆风。但舵手稳住了方向,船员们便有了主心骨。他们知道,除了迎风破浪,别无选择。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