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1/2)
企业用人的根本原则是“优胜劣汰”:清除所有损害公司利益或能力不足的员工,留住优秀人才并给予最优厚的待遇,他们便能创造出远超他人的业绩。
过去公司在各方势力博弈中挣扎,刘照天不愿在关键时期挫伤团队士气,因而选择了暂不追究。
如今公司步入稳定阶段,此时大力整顿、严查腐败与内奸,到年底前,公司小范围的问题便能逐渐缓解。
刘照天所做的诸多准备,也是为了让自己能彻底放手,做一名“甩手掌柜”。
他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将财务、法务及监察部门完全独立出来。
今后各子公司的财务、法务与监察不再受其管理层管辖,既能最大限度约束各公司管理层的权力,又能让他们放开手脚开展工作。
他只需把握大方向,具体事务既无精力也不想过多插手,以免分散注意力。
此外,合同方面,凡未经他旗下律师确认的合同一律无效。三管齐下,最大程度地将公司掌控在手中。
当然,除此之外,他还需要一个助理办公室。
这并非一两人所能胜任,而是一个完整而专业的团队,协助他随时掌握公司各项具体事务。
助理办的作用极为重要,除了对外招聘,公司内部如有优秀管理人才,也将被调任至此。
这些人除了协助处理各公司领导层不便擅自决定的事务、提供决策建议之外,还将全面熟悉公司运营。
待他们对业务足够了解后,若下属公司出现重要职位空缺,便可直接空降接任。
这样的安排是否会阻碍底层员工的晋升?答案是肯定的。
不过,所有关键岗位,在助理办人员培养成熟后,他将不再任由下级决定 。
有能力的员工可先进入助理办工作,表现优异者无论是升职还是调岗都不成问题;而那些滥竽充数者,唯有被淘汰。
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即便心急,也只能循序渐进。
他计划用一年时间组建助理办,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筛选,若初始就充斥庸才,后续将难以收拾。
他对公司的定位,本就不是为了改变什么,仅仅是为了盈利——为他盈利,也为内地创造收益。
带领华夏文化产业走向亚洲、走向世界,并非他的追求。
若凡事都揽在自己身上,他还如何生存?
对于那些能为公司创造利益的员工,刘照天从不吝啬,该给的回报,一分都不会少。
股份或期权池这类东西,大家根本不用考虑。
说到底,不都是为了钱吗?
只要能赚到钱,对于普通员工来说,股份根本不算什么。
至于高层员工,愿意留下来的人,不管收入多少都会留下,因为大公司的高层本来收入就不低。
很多人离职,要么是因为工作不顺心,或者发展空间受限,而他们自身又有能力,希望最后再拼搏一次。
这样的人,给再多的钱和股份也留不住。相反,如果给了股份,最后还得额外付一笔钱给对方。
如果是创业,分一些股份当然很正常,那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但现在情况不同,公司的发展全凭他的远见,其他人不过是执行工具罢了。
最近这段时间,刘照天也不知道惹上了什么麻烦。
香江本地的报纸和杂志突然开始大肆报道他的事迹。
据统计,刘照天现在的热度甚至超过了许多当红的娱乐圈明星。毕竟明星多数只出现在娱乐和八卦版面。
而刘照天不仅登上财经类报刊,娱乐和八卦类媒体也多次提到他,甚至有几期登上了社会版的头条。
奇怪的是,这次集中爆发的报道中,几乎没有什么负面新闻。
内容要么吹捧他虚构的高尚形象,要么宣扬他身家丰厚却生活节俭。
舆论中对刘照天无缘无故的过度吹捧,明显是想把他捧高后再推落悬崖。
显然,已经有人迫不及待想对他出手了。
刘照天心里明白,在他崛起的路上,其实是在抢占各行业的市场份额。总量不变,他占得多,别人就占得少。
虽然不清楚谁是主要推手,但他知道自己最近得罪最狠的就是香江本地的院线。
尽管刘照天的院线成立较晚,但无论是选址还是影院设施,都远超同行。
自开业以来,星耀院线的上座率一直远高于其他院线。
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独立制片方更愿意与星耀院线合作。
星耀院线不仅外在条件优越,而且自身没有明显短板。
细数香江本土的三大院线,其实各有不足。
首先是邵氏院线,如果制片方想在邵氏上映电影,不仅需要有人脉,还得花一大笔保底费才能进入排片。
相比之下,嘉禾这两年玩的手段更加花样百出。
在嘉禾院线上映的电影,票房分成往往需要三到五个月才能回款,有时甚至长达一年。
如果不同意嘉禾买断电影的外埠票房,他们便会施展“会计师做账技巧大全”。
待到外埠地区下映,你可能会发现票房居然出现负数,这部分亏损还会从本地票房分成中扣除。
这并非嘉禾首创的套路。自嘉禾与李小龙进入好莱坞市场后,嘉禾尝到了美金的甜头,每年都会与好莱坞展开合拍项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