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人民的名义:胜天半子,与天争命 > 第158章 ‘二审’高育良(一)听说育良同志,熟读明史?!

第158章 ‘二审’高育良(一)听说育良同志,熟读明史?!(2/2)

目录

就在老师高育良的肩膀上——扛着!

……

“呼~”

只见高育良,又深吸了一大口气。

历史的尘埃!

智慧的光芒!

二者,在他深邃的眼眸中交织、沉淀。

他略作沉吟。

他精心组织着语言。

他的声音沉稳而清晰。

就如同一位站在历史长河边的智者,开始娓娓道来:“日月~山河!”

“第一!”

“洪武开基,得位至正,铁血奠基,亦埋隐忧。”

“一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让元末天下,为之震动,更让四方云动。”

“明太祖朱元璋,起于微末!”

“从乞丐、和尚,到投奔红巾军起义。”

“最终横扫群雄,北伐蒙元,光复汉家山河。”

“日月重开唐宋天啊!”

“其‘得位之正’,在历代开国帝王中,堪称无出其右者!”

高育良开宗明义。

高度肯定了朱元璋起兵的正义性与政权的正统性。

也奠定了接下来整场论述的基调。

“重典治乱世,却失之过刚!”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

“元末弊政积重难返,豪强盘踞,吏治腐败。”

“明太祖朱元璋,以雷霆手段整饬吏治,‘重典治国’。”

“如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蓝玉案…”

“虽有效震慑了贪腐,强化了中央集权,恢复了社会秩序…”

“却也因株连过广、手段酷烈,导致朝堂人人自危,勋贵名将凋零殆尽。”

“为后来…埋下了文武人才断层、尤其是能征善战的高威望宿将…稀缺的隐患。”

“家国之痛与制度之困,二者交织其中,无法分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洪武中后期,先是发妻马皇后病逝,紧接着嫡子,同时古今第一太子朱标英年早薨。”

“紧接着,精心培养、手握重兵、统御九边的二子、三子,秦晋二王相继离世。”

“还有…真正的皇长孙朱雄英夭折…”

“可以说,这一连串锥心刺骨的家门不幸,对明太祖打击巨大,使其性情愈发多疑严酷。”

“这些对于他是家事,但对于大明来说…是国殇!”

“同时,他废除丞相,事必躬亲,虽强化了皇权。”

“却也导致权力高度集中于君主一身。”

“后继者若无其精力与手腕,极易导致权力失衡或旁落。”

“原本分封诸子诸王,是为拱卫边疆,本为巩固朱家天下。”

“却也为后来的藩王坐大、骨肉相残埋下了祸根。”

“这就导致了后来的建文削藩,以及靖难之役!”

……

“第二点!”

“永乐大帝,雄图伟岸!”

“文治武功耀绝千古,却也穷兵黩武耗空国本。”

“建文削藩与靖难之役,都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后遗症!”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根基未稳。”

“又在文官集团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的激进建议下…仓促削藩。”

“然而他地位不稳,文官集团又手段失当,再加上缺乏足够的武力支撑…”

“这时候,太祖朱元璋屠戮宿将的后遗症开始凸显。”

“最终逼反燕王朱棣。”

“然而…‘靖难之役’后,虽成就了永乐帝位。”

“但这场皇室内战消耗巨大,更加剧了中央与藩王之间的互相猜忌。”

“其‘奉天靖难’、‘清君侧’的所谓合法性外衣。”

“也为后世觊觎皇权者,提供了危险的先例。”

“再者…靖难之役,南军、北军乱战,损兵数十万,大大削弱了大明的军事力量。”

“尤其是南兵损失甚大,也为日后的海防孱弱,倭寇入侵,埋下了重大隐患。”

“永乐一朝,可以说是——盛世华章下的致命虚荣!”

……

(感谢‘讲个故事给人民听’老爷的打赏投喂,加更此章节!)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