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官场剧本:说错一句,万劫不复! > 第123章 金色剧本的微光:【以工代赈,授人以渔】

第123章 金色剧本的微光:【以工代赈,授人以渔】(1/2)

目录

###

李建国那一声“我们该怎么干”,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的不是波澜,而是沉重的回响。

所有人的目光,近百双混杂着期盼、审视和最后一丝怀疑的眼睛,全都聚焦在林默身上。刚才被荣誉感和集体精神点燃的热血,在现实的冰冷面前,逐渐冷却下来,只剩下一点温热的火星。

他们信他,可信任不能当饭吃。

尊严很重要,可尊严填不饱一家老小的肚子。

孙海站在后面,手心里全是汗。他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个下属处理信访,而是在看一个人走钢丝,底下是万丈深渊。他已经把话说满了,把气氛烘到顶了,接下来只要一步走错,摔下来就是粉身碎骨。

“林局长,”人群中,那个叫王伟的年轻人忍不住开了口,声音里带着一丝急切和不安,“我们都听您的,可……可我媳妇下个月就要生了,住院费、奶粉钱……这些都是火烧眉毛的事。我们……等不起啊。”

王伟的话,像一根针,刺破了刚刚营造起来的悲壮氛围,露出了底下血淋淋的现实。

“是啊,林局长,我们都拖不起了。”

“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

议论声再次响起,虽然不再是愤怒的嘶吼,却多了一份现实的焦虑,这比愤怒更难解决。

孙海暗道一声“完了”,这天底下最难办的事,就是跟穷人谈理想。不是他们不想谈,是现实不允许。

林默没有立刻回答,他静静地听着,任由那些焦虑的声音在耳边流淌。他的大脑在飞速运转,将所有信息碎片重新组合、推演。

钱从哪来?

收购厂子的那家“宏业资本”,林默看过卷宗,那是一家在省城注册的投资公司,法人代表和股东都与江州本地毫无瓜葛。他们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资产剥离和债务重组,把纺织厂的优质地皮和设备打包卖掉,剩下的空壳子和债务,用一个近乎破产清算的价格,甩给了工人。整个过程,在法律上无懈可击,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资本运作。想从他们嘴里把钱抠出来,比登天还难。

找市财政?更不可能。夏清月刚来,正愁着怎么填补前任留下的窟窿,能挤出三瓜两枣安抚一下就顶天了,想拿出几千万来解决一个厂子的历史遗留问题,无异于痴人说梦。

这是一条死路。

那么,唯一的破局点,到底在哪里?

林默的目光,再次扫过工人们的脸。他看到了王伟的焦灼,看到了李建国的倔强,看到了王秀英大婶眼中的迷茫,看到了那些被岁月磨平了棱角,却依然在眼底深处藏着一丝不甘的脸。

他们想要的,真的是那一笔三万或五万的遣散费吗?

不。

他们想要的是生活,是能让他们重新挺起腰杆,有尊严地活下去的凭依。

就在这时,林默的脑海中,那片熟悉的剧本空间里,没有出现任何选项,没有白色、蓝色或紫色的台词。

取而代之的,是一道微弱却无比璀璨的金色光芒,如同混沌初开时的第一缕晨曦,瞬间照亮了整个灰暗的空间。

光芒之中,八个古朴厚重的篆字,缓缓浮现,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经天纬地的力量。

【以工代赈,授人以渔】

林默的心脏,猛地一跳。

他瞬间明白了。

这才是真正的破局之道!

赈,是施舍,是怜悯,是居高临下的给予。它能解一时之困,却也像一根绳索,套住了受助者的脖子,让他们永远抬不起头。

渔,是赋能,是尊重,是平等的交换。它给的不是鱼,而是钓鱼的方法,是让他们重新掌握自己命运的钥匙。

自己之前所做的一切,唤醒他们的荣誉,重拾他们的骄傲,不就是为了这最后一步做铺垫吗?如果最后依然是用钱来打发他们,那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变得毫无意义,甚至像一场高明的骗术。

想通了这一点,林默只觉得浑身通透,眼前豁然开朗。

他抬起头,迎着所有人的目光,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

“各位师傅,王伟兄弟说得对,大家等不起。”

他一开口,就先承认了最现实的困境,没有回避。

“所以,今天我给大家两个选择。”

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

“第一个选择,”林默伸出一根手指,“大家把名单和诉求重新登记,我,林默,以我个人的名义,还有孙局长的名义,我们整个信访局,去跑,去磨,去市政府、去相关部门,一个一个地磕。想办法,给大家争取一个相对合理的补偿方案。但我必须说实话,这个过程会很漫长,结果也未必能让所有人都满意。最后能拿到多少钱,什么时候能拿到,我现在给不了任何保证。”

他这番话说得极其坦诚,甚至有些残酷,直接把最坏的可能性摆在了台面。

工人们的脸上,刚刚燃起的一点希望,又黯淡了下去。这话,跟他们之前听到的官话,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孙海在一旁听得直点头,心里稍微松了口气。对,就该这么说,把丑话说在前面,降低他们的预期,这是老信访干部的基本操作。这小子,总算回到正轨上来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