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在造大明 > 第373章 蒸汽机突破

第373章 蒸汽机突破(2/2)

目录

崇祯没有欢呼,他静静地站在那里,感受着脚下地面传来的轻微震动,听着那单调却充满力量的机械韵律,眼中闪烁着无比复杂的光芒。有喜悦,有自豪,但更深处的,是一种如履薄冰的沉重责任感。

他知道,这头名为“工业”的巨兽已经被唤醒。它既能创造前所未有的财富与力量,也必然伴随着残酷的原始积累、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无休止的欲望扩张。如何驾驭这头巨兽,让它服务于“天下为公”的理想,而非沦为新的剥削工具,将是他,以及这个新生的大明帝国,必须面对的终极考题。

“记录数据。”崇祯的声音压过了欢呼,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热效率、输出功率、煤耗、各部件磨损情况……所有细节,一字不漏。这只是个开始,我们要造出更小、更强、更可靠的蒸汽机。它首先要用在西山煤矿,解决排水问题,让产量翻番!然后,是纺织,是冶炼,是交通……”

他转向激动不已的王徵和宋应星,目光灼灼:“朕要成立‘皇家蒸汽机公司’,由你二人总揽。集中全国最好的工匠,攻克材料与工艺难关。朕不管花多少钱,用多少资源,朕只要结果——十年之内,朕要看到蒸汽机在我大明的矿山、工坊里,变得像水车一样普遍!”

“臣等,遵旨!”宋应星和王徵轰然应诺,声音因激动而颤抖。

离开喧嚣的工坊,崇祯在严密护卫下返回紫禁城。御书房内,那份关于南洋种植园“糖与血泪”的奏报依然静静地躺在龙案上。一边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蒸汽轰鸣,一边是充斥着原始剥削的血腥压榨,这巨大的反差,像冰与火同时灼烧着他的神经。

内侍太监王承恩悄无声息地送来参汤,看着皇帝紧锁的眉头,小心翼翼地问道:“皇爷,工坊那边……可是不顺?”

崇祯端起参汤,却没有喝,望着窗外暮色中巍峨的宫墙,缓缓道:“顺,很顺。顺得让朕……有些害怕。”

王承恩不解:“皇爷,这是天大的喜事啊,何怕之有?”

“承恩啊,”崇祯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也带着一丝超越时代的清醒,“力量本身,并无善恶。但驾驭力量的人心,却如深渊,难以测度。朕今日放出的,是一头能拉动整个世界的巨兽。若导向正途,可开万世太平;若失控……其破坏力,恐怕比十个努尔哈赤加上皇太极,还要可怕百倍。”

他顿了顿,目光重新变得锐利如刀:“所以,我们必须更快地向前跑,用更先进的制度、更清明的吏治、更开化的教育,去驾驭这力量。同时,也要用这力量,去扫清那些肮脏的、落后的、吃人的东西!南洋的事,必须尽快解决!”

王承恩似懂非懂,但感受到皇帝语气中的决绝,连忙躬身:“皇爷深谋远虑,奴婢万万不及。”

第二天的小朝会上,崇祯并未大肆宣扬蒸汽机的成功,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及科学院在“火力机械”方面取得了一些“微末进展”。他的注意力,似乎完全被另一份奏章所吸引。

那是首辅温体仁牵头,一众守旧官员联名上奏的折子,内容直指南洋种植园之事,但角度却极为刁钻。他们绝口不提“猪仔”贸易的惨状,反而大肆渲染此举如何“与民争利”、“有伤皇上仁德之名”,甚至危言耸听地声称,若严厉整顿,恐致南洋动荡,影响朝廷每年数十万两白银的“贡献”。

“……陛下,南洋商贾,虽行事或有不当,然其心亦是为国谋利。且那些土着蛮夷,性情懒惰,不服王化,若无严加管束,如何肯安心劳作?若依沈廷扬、郑鸿逵所奏,严加限制,只怕商贾离心,税源枯竭,于我大明有百害而无一利啊!”温体仁声音恳切,一副老成谋国的模样。

崇祯面无表情地听着,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的扶手。他心中冷笑,温体仁这老狐狸,果然跳出来了。南洋的暴利,显然也滋养了他们在朝中的代言人。这些人,为了银子,可以毫不犹豫地把良心和无数同胞的血泪一起秤斤论两地卖掉。

“温先生。”崇祯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让整个大殿瞬间安静下来,“朕来问你,你口口声声的‘民’,是那些被诱骗绑架、抛尸海外的无辜百姓,还是那些靠着吸食人血馒头富可敌国的豪商巨贾?”

温体仁脸色一白,连忙道:“陛下明鉴,老臣所言,乃是朝廷大局,乃是……”

“大局?”崇祯打断了他,猛地站起身,目光如电,扫过殿中每一个官员,“朕的大局,是大明的江山永固,是亿兆黎民的安居乐业!不是几个蠹虫的荷包充盈!朕再问你们,若今日朝廷可以为了银子,坐视南洋同胞为奴为畜,他日,是否也能坐视尔等,乃至天下百姓,在更强大的力量面前,沦为猪狗?!”

他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股凛冽的杀意:“朕告诉你们!这绝不可能!大明,是天下人的大明,不是豪商劣绅的大明!南洋的规矩,必须改!而且要快!谁敢再以‘大局’‘利益’为名,行残民敛财之实,朕的刀,还没生锈!”

他看向兵部尚书李邦华和锦衣卫都指挥使李若琏:“李尚书,拟旨!着令南洋水师分舰队,即日起巡航南洋各岛,遇有虐待华工、抗拒朝廷法令者,无论涉及何人,有权先行扣押,严惩不贷!李若琏,你派得力人手,持朕令牌,赴南洋暗访,将那些罪大恶极之辈,给朕一个个揪出来!朕倒要看看,是他们的脖子硬,还是大明的王法硬!”

“臣遵旨!”李邦华和李若琏朗声应道,声音中气十足。

温体仁等人面如土色,噤若寒蝉,再不敢发一言。他们终于意识到,这位年轻的皇帝,手中掌握的力量和心中的决断,远非他们所能揣度。他不仅要有能拉动世界的“力”,更要有能规范这“力”的“理”与“法”。

退朝后,崇祯独自登上午门城楼。远处,西山的方向,似乎仍有若有若无的白烟升起。那是工业时代的第一缕炊烟。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能同时闻到煤炭燃烧的烟火气,和遥远南洋传来的、夹杂着甘蔗甜香与血腥味的咸湿海风。

“力与理……科技与制度……扩张与底线……”他喃喃自语,“这才是真正的‘再造大明’。路,还长得很呢。”

但他的眼神,已然无比坚定。既然选择了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他便只能,也必将,一往无前。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