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北疆移民潮(1/2)
第三百六十五章 北疆移民潮 - 闯关东
紫禁城的清晨,寒气依旧凛冽,但御书房内的气氛却比窗外的朔风要灼热得多。崇祯皇帝朱由检站在巨大的舆图前,目光如炬,死死盯着那片广袤的、被标注为“北疆”的区域。地图上,代表新移民的、密密麻麻的黑色小点,正沿着几条主要的陆路通道,如涓涓细流般汇入那片曾经被视为苦寒之地的东北平原。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壮举,一场由他亲手推动的,关乎帝国未来的豪赌。
“陛下,户部最新汇总的数字出来了。”李若琏一身飞鱼服,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御阶之下,手中捧着一卷黄绫包裹的文书,“自去岁冬月起,截至本月,已有超过八万河北、山东、山西之民,响应朝廷‘招垦令’,自愿迁徙至关外。其中,以青壮男子居多,约五万三千人,妇孺老幼约两万七千人。预计今春,人数还将翻倍。”
崇祯缓缓转过身,接过文书,却没有立刻展开。他知道,这串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数十万离乡背井之人的血泪与希望,是大明帝国肌理中一场深刻的自我调整与扩张。
“八万……”他低声重复着,语气中听不出喜怒,“朕记得,去年开春时,内阁与户部还在为‘闯关东’之举是否太过激进而争论不休。如今看来,朕的判断没有错。”
他口中的“争论”,指的是数月前朝堂上的一场风波。当他提出“以移民实边,化边疆为沃土”的国策时,立刻遭到了以户部尚书和几位内阁学士为首的官僚集团的强烈反对。他们的理由冠冕堂皇:关外乃苦寒之地,土地贫瘠,气候恶劣,移民不易存活;且此举会动摇关内根基,造成流民四溢;更有人危言耸听,说会激起与关外土着的冲突,引发边患。
温体仁当时更是阴阳怪气地进言:“陛下圣心,臣等不敢妄议。然圣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我大明子民安居乐业数百年,骤然驱离故土,恐伤天和,亦非仁君所为啊。”
面对这些质疑,崇祯没有动怒,只是将宋应星和孙传庭呈上的详细勘察报告甩在御案上。
“仁君?朕若看着亿万子民在小冰河期的灾荒中挣扎求生,看着关内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民变四起,那才是真正的伤天和!朕要做的,不是守着一个虚幻的‘仁’字,让帝国慢性失血而亡!朕要的是生机,是未来!”
那场辩论,最终以崇祯的绝对权威和详实的数据压倒了所有质疑。他不仅批准了移民计划,还下拨了专项安置经费,承诺为新移民提供三年的免税期和基础农具、种子。
“陛下圣明!”李若琏躬身赞道,他亲眼见证了皇帝如何用数据和铁腕,将一场可能胎死腹中的国策,变成了席卷整个华北的移民洪流。
“圣明?”崇祯嘴角勾起一抹自嘲的笑意,“朕不过是做了个裱糊匠,把这艘四处漏水的破船,勉强粘合得更结实些罢了。”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舆图,手指划过那条蜿蜒的移民路线。“传朕旨意,命李若琏即刻派遣得力干员,携带医药和口粮,前往山海关及沿途驿站。朕不要看到任何一个移民百姓因为冻饿或疾病倒在半路!他们的路,就是朕的江山之路!”
“臣,遵旨!”李若琏的声音铿锵有力。
……
与此同时,山海关外,一片冰封的黑土地上。
一支由数千人组成的移民队伍,正艰难地在白茫茫的雪原上行进。他们大多是拖家带口的农民,脸上写满了疲惫、迷茫,以及对未知的恐惧。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呼出的气息瞬间凝结成霜。
队伍中央,一个名叫王二的年轻汉子,裹紧了身上破旧的棉袄,紧紧拉着妻子的手。他来自河北保定府,家乡连年大旱,颗粒无收,官府催税的鞭子却从未停歇。是朝廷张贴在县衙门口的“招垦告示”,给了他们一线生机。
告示上写着:“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关东沃野千里,地广人稀。凡我大明子民,愿前往开垦者,朝廷拨予荒田、籽种、农具,三年不纳赋,五年不征役。望天下百姓,共拓疆土,同享太平!”
“三年不纳赋……”王二喃喃自语,眼中燃起一丝微弱的火光。为了这句承诺,他和乡亲们变卖了家中最后一点家当,踏上了这条前途未卜的“闯关东”之路。
“他娘的,这鬼天气!”队伍里一个老者抱怨道,“听说关外比咱这儿还冷,这要是死在半道上,可就对不起祖宗了。”
“闭嘴!”一个壮硕的汉子低声呵斥,“能活下来就有地种,有饭吃!总比在家乡等着饿死强!”
队伍中弥漫着一股复杂的情绪,绝望与新生的交织,恐惧与期盼的碰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