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帝国科学院(1/2)
第三百六十章 帝国科学院 - 格物致知
紫禁城的风,似乎也带着一丝不同寻常的躁动。时值深冬,朔风卷着地上的残雪,刮过巍峨的宫墙,发出呜咽般的声响。但这股寒意,丝毫无法冷却皇城之中那股炽热的氛围。今日,注定是一个要被载入史册的日子。
自崇祯肃清阉党,登基为帝,至今已近八年。八年里,他以雷霆手段稳固了朝纲,以超凡远见推行了新政,更以无匹的魄力将帝国的铁蹄踏遍了四方。从辽东的冰封雪原到南洋的湿热密林,从西域的漫漫黄沙到北海的莽莽雪国,大明的旗帜所向披靡。国库充盈,民生渐安,一支装备着燧发枪与线膛炮的新式军队,正拱卫着这个古老而又新生的帝国。
然而,崇祯的野心,远不止于做一个守成的明君。他深知,武力的强盛只能保证一时之安,文明的进步才是永恒的基石。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即便再庞大,也终将腐朽。他,这个来自数百年后的灵魂,要将科学的火种,燃遍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
今日的朝会,地点不在金銮殿,而是在奉天门前的广阔丹陛之下。这里搭起了一座巨大的彩棚,棚顶覆盖着明黄色的丝绸,四周悬挂着“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等巨幅匾额。文武百官、天下士子、以及来自格物院、工部的数千名工匠代表,齐聚于此,气氛肃穆而又充满期待。
他们都在等待那个改变帝国未来的时刻。
“吉时已到——”
随着钦天监官员一声高亢的唱喏,龙椅之上,崇祯皇帝朱由检缓缓起身。他身着十二章衮服,头戴翼善冠,目光沉静如水,却又仿佛蕴藏着星辰宇宙。他没有立刻开口,而是缓缓扫视着下方黑压压的人群。
他的目光掠过了徐光启那张饱经风霜却充满欣慰的脸庞,掠过了孙元化、李若琏等一众心腹将领坚毅的眼神,也掠过了人群中那位身材瘦削、面容激动的学者——宋应星。
“诸卿,”崇祯终于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广场,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朕登基以来,日夜忧思。忧思者何?非关权术,非关享乐,乃在我大明未来之根基!”
他顿了顿,抬手指向远方天际,仿佛能看到那无尽的苍穹与大地。
“朕之帝国,地大物博,人口亿万。然,若论格物之学,制器之精,却远逊于西夷。朕曾游历前世记忆,见欧罗巴诸国,以坚船利炮横行四海,以格致之学推动万物。其强盛,非侥幸也!朕不想大明将来,亦步其后尘,为人所制!”
“朕要我大明,不仅要做这世界的中心,更要成为这世界文明与进步的引擎!今日,朕要做的,便是为我大明,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学术与研发之圣地!”
此言一出,满场皆惊。
一个“学术与研发之圣地”?这在士大夫们听来,简直比登天还难。自古以来,学问之事,多为个人清谈,或为科举服务,何曾有过国家层面设立的、专司“制器”的庞大机构?
崇祯没有给他们太多惊讶的时间,朗声宣布:
“朕决定,裁撤皇家格物院,擢升其建制,成立‘大明帝国科学院’!”
“轰——”
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压抑不住的骚动。帝国科学院!这六个字,掷地有声,仿佛一道惊雷,劈开了所有人固有的认知。这不再是一个皇家的小小作坊,而是帝国最高级别的学术机构,是与国同休的庞然大物!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一名太监尖细的声音响起,展开圣旨,“朕承天命,统御万邦,深知穷理致知,方能经世济民。今于京师设立帝国科学院,统合天下格致之才,专研天文、地理、数理、化材、工械、生物诸学。下设数学院、物理院、化学院、地矿院、生物院、工械院。任命工部侍郎宋应星为帝国科学院首任院长,赐金印紫绶,总领院务。所需钱粮、人员、物料,皆由户部、工部保障,钦此!”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朝拜声中,宋应星激动得浑身颤抖,他三跪九叩,声音哽咽:“臣,宋应星,谢陛下天恩!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大明,为陛下,燃尽此身之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