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中南半岛棋局(1/2)
第三百五十八章 中南半岛棋局 - 联姻安南
紫禁城的清晨,总是伴随着一种庄严而恒久的韵律。景阳钟的余音仿佛还萦绕在殿宇之间,文武百官已循着刻板的轨迹,鱼贯而入皇极门,踏上冰凉的汉白玉丹陛,走向那座象征着帝国最高权力的皇极殿。
今日的朝会,气氛较往日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轻松。辽东的赫图阿拉已化为灰烬,皇太极的毙命已成定局,困扰了帝国数十年的心腹大患,终于一扫而空。捷报早已化作百姓街头巷尾的谈资,连空气里似乎都弥漫着一股劫后余生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
崇祯端坐于龙椅之上,俯瞰着阶下文武。他面色平静,目光沉静如水,看不出太多情绪。然而,只有他自己知道,内心的那根弦从未真正松懈。皇太极的死,不过是清除了棋盘上一颗最显眼的棋子,整个棋局的走向,依然瞬息万变。
“陛下,”内阁首辅徐光启出列,他年事已高,声音却依旧洪亮,“臣有本启奏。户部尚书李邦华与工部侍郎宋应星联名上奏,北疆都护府下辖的黑龙江金矿,经初步勘探,储量之丰,远超预估。首批招募的五万流民,已顺利抵达,开矿、筑城、屯田事宜,均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此乃国之祥瑞,请陛下圣裁。”
崇祯微微颔首:“徐阁老、李尚书、宋院长为国操劳,朕心甚慰。既如此,便依奏。所需款项,户部拨付;所需工匠,工部协调。朕只问一句,安全如何保障?”
一句话,问到了要害。那里毕竟是苦寒之地,临近传说中的“罗刹”。
兵部尚书孙元化出列:“回陛下,已从神机新军中抽调三千精锐,改编为‘北疆戍卫先遣旅’,配属新式火炮与充足粮草,已开赴黑龙江。另,奴儿干都司旧部与当地归附的蒙古部落,亦被编练成军,可互为犄角。臣已下令,若罗刹人敢越界挑衅,不必请示,以雷霆手段驱离,斩草除根!”
崇祯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孙元化的回答,硬朗、果决,充满了军人的自信。这便是他要的效果。
“好。”崇祯淡淡道,“有此布置,朕便放心了。此事,便交予孙爱卿与李若琏协同处理。李若琏。”
“臣在!”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出列,身姿笔挺如松。
“命你密令南下之谍报人员,严密监视朝鲜、东瀛及罗刹人在东北亚之一切动向,随时回报。”
“遵旨!”
朝政按部就班地进行,各项奏报皆有定论。就在崇祯准备宣布退朝,开始处理堆积如山的奏折时,一名太监匆匆从殿外跑入,跪地高呼:
“启禀陛下!安南国(今越南)遣使前来,有国书呈递!”
满朝哗然。
安南,这个自大明立国以来便时附时叛的南邻,此刻遣使前来,所为何事?
崇祯心中了然。自他肃清内廷、整军经武,尤其是在西北和东北两条战线上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大明的国威如日中天。这位安南国王,怕是坐不住了。他或许是想探探大明的虚实,或许是想寻求庇护,又或者……只是来献上贡品,确认一下这位新君主的胃口。
“宣。”崇祯的声音不带波澜。
很快,一名身着异域服饰的使节,在礼部官员的引领下,颤颤巍巍地走进了皇极殿。他捧着一个沉甸甸的金盘,盘中是安南国王的国书和一堆珍稀的贡品。那使节头也不敢抬,声音尖细而恭谨,将国书高高举过头顶。
一名通事(翻译)上前,将国书内容译为汉语。
“大越国国王黎维祺,叩见大明天子陛下。仰慕天朝上国威仪,万邦来朝。今闻陛下神武,扫平北虏,开疆拓土,威加四海。本国君臣,不胜雀跃。特备薄礼,以示恭贺。另,我国世子年已及冠,听闻天朝公主贤淑,愿结秦晋之好,永结同好,共尊天朝……”
话音未落,殿内已是议论纷纷。
联姻?
许多大臣面面相觑。大明与安南,素来是宗藩关系,天子是君,国王是臣。如今这安南国王,竟上赶着要将世子送到北京来“尚主”?这姿态放得未免也太低了些。只是,这背后究竟是真心归附,还是另有图谋?
崇祯的目光扫过阶下。他看到徐光启眉头微蹙,似在思索其中利害;孙元化则面无表情,似乎觉得此事无关紧要;而一些来自南方的官员,眼神中则透着一丝不易察 giác的精明。
“哦?”崇祯的声音听不出喜怒,“安南国王倒是客气。只是,朕的女儿,皆是金枝玉叶,岂能轻易远嫁蛮夷之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