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瘟疫警报 医道革新(1/2)
第318章 瘟疫警报,医道革新
漠南会盟的盛大场面犹在眼前,归化城外的硝烟与酒香尚未完全散去,一封来自京师的八百里加急奏报,便如同一声惊雷,劈开了紫禁城上空初现的祥和云彩,也重重地砸在了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御案之上。
奏报并非来自兵部或边镇,而是顺天府尹和太医院院使的联名急奏。字里行间透出的焦灼与恐慌,几乎要透过纸张燃烧起来:北直隶境内,保定府下辖的清苑、高阳二县,突发恶疾!患者初起高热寒战,继而淋巴结肿痛如卵,溃破流脓,伴有咯血、皮下瘀斑,染者甚众,死亡率极高,民间恐慌蔓延,已有“瘟神降罚”之谣言四起!
“淋巴结肿痛……咯血……皮下瘀斑……” 御书房内,烛火摇曳,映照着崇祯瞬间变得凝重无比的脸庞。他低声重复着奏报中的关键词,每一个字都像是一把重锤,敲打在他这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灵魂深处。这些症状组合在一起,指向一个在明末几乎等同于死神代名词的恐怖词汇——鼠疫! 更具体地说,很可能是腺鼠疫和肺鼠疫并存!
历史上,明末的小冰河期不仅带来了天灾和人祸,更是各种瘟疫的温床。尤其是鼠疫(当时多称为“疙瘩瘟”、“大头瘟”或“吐血瘟”),在崇祯年间曾多次大规模爆发,造成北方人口锐减,极大地削弱了明朝的国力,甚至被认为是加速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朱由检对此有着清晰的记忆,他登基以来,一直暗中叮嘱太医院和地方官注意疫情监控,并利用皇庄进行了一些基础的卫生防疫试点,但没想到,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而且来得如此迅猛!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恐慌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他是皇帝,是这个庞大帝国的大脑和中枢,他必须做出最快速、最正确的反应。
“啪!” 崇祯合上奏报,声音不大,却在寂静的御书房内显得格外清晰。侍立一旁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方正化心头一凛,他从皇帝瞬间绷紧的指关节和骤然锐利的眼神中,读出了事态的严重性。这位自幼跟随皇帝、深知其深不可测的大太监,立刻屏息凝神,等待指令。
“方正化。” 崇祯的声音恢复了平静,但那种平静之下,是压抑着的惊涛骇浪。
“老奴在。”
“即刻传旨:第一,召内阁首辅李国镨(此时应为继任者,按剧情设定)、徐光启、户部尚书李邦华、兵部尚书王在晋(或当时在任者),以及太医院院使、院判,半个时辰后于乾清宫东暖阁议事!不得有误!”
“第二,命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立刻调动北直隶境内所有能动用的力量,封锁清苑、高阳两县通往外界的所有官道、小路!许进不许出!但有强行闯关者,无论身份,格杀勿论!同时,严密监控京师九门,增派人员,对进城人员严加盘查,有类似症状者立即隔离!”
“第三,通知皇家格物院院长宋应星,让他带上所有关于医学、防疫的研究记录,以及……朕之前让他秘密研究的那个‘牛痘’项目的所有资料,一同前来议事!”
“老奴遵旨!” 方正化没有丝毫犹豫,躬身领命,快步退出,身影迅速消失在殿外的夜色中,其效率之高,宛如一台精密的机器。这就是多年培养出的绝对执行力。
崇祯独自坐在御案后,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他的大脑飞速运转,将现代防疫知识与明末的现实条件进行碰撞、融合。
“隔离是关键,必须第一时间切断传播途径!腺鼠疫主要通过跳蚤叮咬,肺鼠疫则能通过飞沫人传人,更可怕……消毒,石灰、烈酒……还有焚烧患者衣物、尸体深埋……医疗,太医院那点草药和放血疗法,对付鼠疫根本是杯水车薪……关键是,病因!必须让他们明白,这不是什么瘟神降罚,而是鼠疫杆菌引起的传染病!是通过老鼠和跳蚤传播的!”
他知道,最大的挑战,不是疫情本身,而是这个时代人们的认知局限和可能引发的社会恐慌。那些保守的官员、愚昧的民众,甚至太医院里那些抱着《伤寒论》当金科玉律的太医,都会成为巨大的阻力。
半个时辰后,乾清宫东暖阁。
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几位重臣和太医们已经传阅了那份急报,个个面色惨白。尤其是太医院院使,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太医,身体都在微微发抖。他行医数十载,对这种烈性瘟疫的恐怖再清楚不过。
“陛下!” 首辅李国镨率先开口,声音干涩,“此疫凶险异常,史书有载,一旦爆发,往往十室九空!当务之急,是即刻派兵严密封锁疫区,防止蔓延!同时,应下罪己诏,祈告上天,并令顺天府乃至北直隶各州县设坛祈福,平息天怒!”
这番言论,代表了此时绝大多数士大夫的典型思路:物理隔离+精神安慰(罪己祈福)。
崇祯心中暗叹,果然如此。他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将目光投向徐光启:“徐先生,你怎么看?”
徐光启眉头紧锁,他虽精通农学、历法,对医学涉猎不深,但他有着难得的科学求实精神。他沉吟道:“首辅所言隔离,确是必要。然则,祈福之事,恐于抗疫无实质助益。臣以为,当以太医院为主导,精选良医,携带药材,深入疫区救治,并查明病因,方能对症下药。”
太医院院使闻言,连忙接口:“徐阁老所言甚是!只是……此疫症状酷似古书所载‘疙瘩瘟’,其性暴烈,变幻莫测,老臣……老臣等实在……缺乏良方啊!” 他的话里充满了无奈和恐惧。
这时,崇祯看向了刚刚赶到,气息还有些微喘的宋应星。“宋院长,格物院对疫病防治,可有研究心得?还有,朕让你留意的那‘牛痘’之法,进展如何?”
宋应星虽然主要精力放在工械格物上,但在崇祯的影响下,格物院也设立了“生物”和“医道”分支,收集整理民间验方,并尝试用新的思维方式研究疾病。他定了定神,开口道:“回陛下,格物院根据陛下以往提示,以及搜集的前朝防疫记载,总结出几条或许可行之策:一曰‘断源’,即大力灭鼠除虫,清理污秽积水,此或为病之源;二曰‘隔离’,已如陛下圣断;三曰‘消毒’,可用石灰水泼洒居所,或以高度蒸馏烈酒擦拭器物;四曰‘防护’,医护之人当以厚布蒙面,勤加洗漱,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秽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