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在造大明 > 第309章 货币之锚

第309章 货币之锚(2/2)

目录

“有请。”李邦华整理了一下衣冠,神色恢复平静,将那份锐利深深藏起。

片刻后,一行人步入工棚。为首的王之心面白无须,体态微胖,脸上堆着职业化的笑容,眼神却透着精明。应天府尹和几位缙绅亦是衣着光鲜,气度不凡,但目光扫过那运转的机器和新铸的银元时,都流露出或好奇、或审视、或忌惮的复杂神色。

寒暄过后,王之心拿起一枚银元,假意端详,啧啧称奇:“哎呀呀,真是巧夺天工!皇上圣明,竟能铸出如此精美宝钱!李部堂辛苦啦!”话锋随即一转,“不过嘛,咱家听说,这新钱成色要求极高,铸造成本怕是不菲吧?朝廷如今四处用兵,兴修水利,开销巨大,这铸钱一事,是否……略显奢靡了?”

一位姓钱的缙绅立刻接口:“王公公所言极是。再者,民间习用银两已久,骤然改易,恐生不便。各地银两成色本就略有差异,若强求统一,恐伤民利。且新钱初行,百姓商贾未必认可,若发行不畅,反成朝廷负担啊。”

另一人则更直接:“李部堂,这铸币之权,向来由户部掌之,然具体流通,还需各地钱庄、银铺协力。不知朝廷此次,打算如何与民间互通有无?这兑换之利,又当如何分配?”

话语绵里藏针,质疑与索要利益之意,昭然若揭。赵士祯在一旁听得眉头紧锁,手心里捏了一把汗。

李邦华却是不动声色,等众人说完,才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诸位关心国事,邦华感佩。然则,诸位所虑,陛下与朝廷早已深思熟虑。”

他拿起一枚银元,高高举起,让工棚内的灯火映照得它熠熠生辉:“此‘大明元宝’,非为奢靡,实为定国之锚,利民之舟!铸造成本,虽有增加,然比起‘火耗’之损、交易之费、吏治之弊,孰轻孰重?陛下有言:‘省小钱而误大事,智者不为’!”

他目光扫过众人,继续说道:“至于民间是否认可……陛下已下明旨,凡今后朝廷征收税赋、发放饷银、官营贸易,一律只收、只发此‘大明元宝’!此外,朝廷将设立‘官银号’,以十足成色,平价兑换新旧银两!信誉,乃朝廷所立!便利,由百姓共享!何愁不行?”

提到“官银号”和朝廷强制使用,王之心的笑容僵了一下,几位缙绅也面面相觑。这一招,直接以国家信用和行政力量为背书,几乎堵死了他们从中作梗的大部分空间。

李邦华趁热打铁,语气转为严肃:“至于兑换之利,乃国之利权,岂容私相授受?朝廷整顿金融,旨在利国利民,清除积弊,非为与民争利,更不容奸猾之徒上下其手!若有借此机囤积居奇、阻挠新法、扰乱市面者,”他顿了顿,声音陡然转冷,“国法森严,决不姑息!”

最后四字,掷地有声,带着凛然之威。王之心干笑两声,打了个圆场:“部堂言重了,言重了!我等自是盼着新钱畅行,利国利民嘛!”几位缙绅也连忙附和,但眼神中的算计与不安,却难以掩饰。

送走这群不速之客后,工棚内暂时恢复了安静。赵士祯长舒一口气,敬佩道:“部堂刚柔并济,下官佩服。”

李邦华望着窗外秦淮河的点点灯火,摇了摇头,脸上并无轻松之色:“这才只是开始。南京虽为首倡,然真正艰难者,在于推行天下,在于与旧习、与利益之网抗争。陛下将此重任交予我等,如履薄冰,岂敢有丝毫懈怠?”

他回到案前,提笔蘸墨,开始起草奏章,向远在北京的皇帝详细汇报试铸成功以及今日应对之情。他知道,这枚小小的“大明元宝”,即将从南京启航,驶向大明广阔的疆域,它承载的,是一个帝国对金融秩序重塑的雄心,也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关乎国运的经济战争的开端。而战争的胜负,将直接决定陛下宏图大业,能走多远。

银元之锚,已悄然沉入历史的河床,能否定住大明这艘巨轮,使其在风浪中行稳致远,尚需时间与铁腕来验证。但第一步,已然迈出。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