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在造大明 > 第304章 御书房夜话

第304章 御书房夜话(1/2)

目录

第304章:御书房夜话 - 南洋策

时值崇祯八年深秋,夜凉如水。紫禁城褪去了白日的喧嚣,重重宫阙在清冷的月光下显得格外肃穆。唯有乾清宫西暖阁——皇帝的御书房内,灯火通明,人影绰绰。

朱由检,或者说灵魂来自后世的崇祯皇帝,刚刚批阅完又一摞关于辽东屯田和移民安置的奏章。他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眉心,并未感到太多疲惫,反而有一种力量在胸中涌动。辽阳光复的捷报如同给这台庞大的帝国机器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他深知,这仅仅是开始。历史的教训和物理学的视野告诉他,一个局限于陆权的帝国,终将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落入下风。他的目光,早已投向了那片更为广阔的蔚蓝。

“皇上,李指挥使和沈员外郎已在外面候着了。”贴身太监方正化悄无声息地走进来,低声禀报。他如今是司礼监掌印太监,权势煊赫,但在皇帝面前,依旧保持着那份从信王府时期就养成的恭谨与沉稳。

“宣。”朱由检放下朱笔,简洁地命令道。他起身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筋骨,走到悬挂在墙侧那幅巨大的《坤舆万国全图》前。这幅图是在他授意下,由徐光启牵头,集合了利玛窦等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绘图技术与中国传统舆地知识重新绘制的,虽然后世看来仍显粗糙,但已是这个时代最接近真实的世界面貌了。

他的目光掠过已基本平定的辽东,扫过朝鲜半岛,最终定格在那片形似桑叶的岛屿和其南面更为广袤的南洋群岛之上。台湾岛(此时多称“台员”或“东番”)像一颗明珠,镶嵌在东南沿海,但其上却盘踞着名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毒瘤。

脚步声响起,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和身兼市舶司提举、海事银行督办等职的沈廷扬一前一后走了进来。两人皆风尘仆仆,显然都是接到密旨后匆忙入宫。

“臣李若琏(沈廷扬),叩见皇上。”二人躬身行礼。

“不必多礼,看座。”朱由检转过身,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眼神锐利如鹰,“深夜召二位爱卿前来,是有要事相商。方伴伴,你也留下听听。”

“谢皇上。”三人谢恩后,在太监搬来的绣墩上坐下,方正化则垂手侍立在皇帝身侧稍后的位置。

朱由检没有绕圈子,直接指向地图上的台湾岛:“台湾,沃野千里,扼我东南海疆咽喉。红毛夷(指荷兰人)窃据此地,筑城屯兵,垄断与我大明、日本乃至南洋诸国的贸易,岁入巨万,更兼船坚炮利,已成我朝心腹之患。辽阳虽复,然东南海疆若不能靖,则白银外流,海防洞开,朕寝食难安。”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李若琏神色凝重,他主要负责陆上情报和内部监察,对海外情势虽有关注,但并非专长。沈廷扬则不同,他闻言身体微微前倾,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显然对此深有感触。

“皇上明鉴!”沈廷扬率先开口,语气带着商人特有的精明与愤慨,“荷兰人盘踞热兰遮城(Zeendia castle,今安平古堡)与普罗文查城(provtia,今赤嵌楼遗址),控制台员海峡,凡过往商船,皆需向其缴纳重税。我大明商船前往日本、吕宋,亦时常遭其刁难劫掠。其人以台湾为基地,不仅贩运我大明生丝、瓷器、茶叶牟取暴利,更与日本、乃至南洋土邦私下勾结,势力日渐坐大。长此以往,东南海权尽操于夷人之手!”

他顿了顿,从袖中取出一份密报呈上:“此乃臣下商船最新探得的情报。荷兰东印度公司驻台员总督揆一(Frederick yett),近期正不断向其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的总部请求增派战舰,意图进一步巩固其对南洋香料贸易的垄断,其志非小。”

朱由检接过密报,快速浏览,上面详细记录了荷兰人在台湾的兵力部署、舰船数量、贸易线路以及与附近海域海盗(如刘香残部)的暧昧关系。他心中冷笑,这些情报与他来自后世的模糊记忆相互印证,勾勒出荷兰殖民者在东亚的贪婪嘴脸。

“李爱卿,你那边可有相关消息?”朱由检将密报递给身旁的方正化存档,目光转向李若琏。

李若琏拱手道:“回皇上,据沿海锦衣卫暗桩所报,荷兰人确实嚣张。其在台员驻军约一千五百人,战舰时常巡弋海峡。另,福建沿海部分奸民,为利所诱,暗中与荷兰人交易,贩卖硝石、硫磺等违禁物资,甚至提供我沿海防务情报。此外……”他略微迟疑了一下,“东南某些士绅家族,似乎也与荷兰人有不清不楚的生意往来,只是证据尚不充分。”

朱由检眼中寒光一闪而逝。内忧外患,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他沉声道:“攘外必先安内,此言不虚。然则,若待内患尽除,只怕外寇已坐大难图。台湾,绝不能久悬海外!必须拿回来!”

“皇上圣明!”沈廷扬激动地几乎要站起来,“收复台员,不仅能斩断荷兰人伸向我东南的触手,更能以此为基地,控扼东洋、南洋航线,使我大明海商再无阻隔。台员岛上土地肥沃,可屯田养民,其地所产硫磺、鹿皮等,亦为国之所必需。此乃一举多得之利!”

朱由检点点头,走到地图前,用手指重重地点在台湾岛的位置:“沈卿所言,深合朕意。然则,如何收复?何时收复?需有万全之策。荷兰人船坚炮利,其棱堡防御尤擅固守。我大明水师新创,虽有新舰,然海战经验尚浅,不可浪战。”

他看向沈廷扬:“沈卿,你久在海上,与荷兰人、葡萄牙人乃至郑芝龙都打过交道。以你之见,若兴兵收复台员,胜算几何?需多少兵马钱粮?当以何策为先?”

沈廷扬深吸一口气,知道这是皇帝在考较他,也是决定未来南洋战略的关键时刻。他整理了一下思绪,条分缕析地答道:“回皇上,臣以为,收复台员,有三大关键。”

“其一,在于水师。荷兰战舰高大,侧舷炮多,利于大洋决战。我朝新式炮舰‘镇海’、‘靖海’等级,设计更佳,火炮射程与威力据宋院长所言已不逊于甚至略超夷船,但数量尚少,水手操练亦需时日。故不宜即刻与荷兰舰队在海上争锋。当效仿古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