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展望西洋 海图雄心(2/2)
“然而,利之所在,群狼环伺!葡人、西人、荷夷,乃至近年来方才崛起的英吉利,”教鞭依次点过印度、南洋、以及遥远的美洲,“彼等凭借坚船利炮,划地占岛,垄断商路,掠夺资源,其势日涨。彼等视这片浩瀚大洋为其内湖,视我等为闭塞可欺之辈!昔日永乐年间,三宝太监七下西洋,帆影蔽日,威震南洋,万邦来朝,那是何等的煌煌气象!为何如今,我大明海疆,竟成西夷角逐之场,红毛窃据之穴?!”
皇帝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痛心疾首的质问,更有一股压抑不住的雄心在激荡。
“朕非好大喜功之主,亦知国力维艰,百废待兴。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他引用了这句千古名言,目光灼灼,“建虏、流寇,乃疥癣之疾,终有荡平之日。然西洋诸夷,挟其技术之优,海洋之利,步步东渐,此乃千年未有之变局,关乎国运盛衰,文明存续!若我辈只知埋头于神州陆沉,满足于关起门来做天子,待到数十年、百年后,西夷巨舰叩关,技术代差已成,我等将以何御之?难道要重蹈宋末崖山之覆辙,让华夏文明再次蒙尘?!”
这番话语,如同黄钟大吕,震得在场所有大臣心神摇曳。他们习惯了思考辽东、思考西北,思考境内的赋税和民生的艰难,却从未将目光投向如此深远、如此浩瀚的领域,更未曾从文明存续的高度去思考过那些“红毛夷人”带来的挑战。
徐光启深吸一口气,出列躬身,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陛下圣虑深远,老臣…老臣茅塞顿开!以往只知西学之精于历法、火器,今日方知彼等之野心,早已寄托于这万里海疆之上!陛下所言之‘海权’,实乃鞭辟入里,直指核心!若失海权,则商路为人所扼,银源枯竭,技不如人,终将为人所制!陛下,老臣恳请,兴海事,建海军,势在必行啊!”
孙元化也立刻附和:“陛下,臣在登莱时,便深恶荷夷嚣张!其夹板巨舰,炮利船坚,确非我传统水师所能敌。若欲肃清海疆,与西夷争雄于海上,非建造更大、更坚、炮火更猛之战舰不可!格物院与造船厂,愿竭尽全力!”
李邦华面露难色,但还是谨慎开口:“陛下、徐阁老、孙尚书所言极是。然则,打造一支如陛下所言能纵横四海的舰队,所费何止千万?如今国库虽稍有好转,然辽东、西北、各地水利、官俸军饷,处处需银。这…”
“李爱卿所虑,乃是老臣谋国之言。”朱由检点点头,并未否定,“朕并非要即刻倾尽国力,造舰千艘,与西夷全面开战。此乃国策,需长远布局,循序渐进。”
他的教鞭再次点向地图:“当前之要务,其一,整合现有之力。郑芝龙部、沈廷扬之皇家船队、沿海各卫所水师,需统一号令,厘清建制,汰弱留强,苦练海战之术。其二,技术积累。孙元化,你之兵工厂,需分出精力,专研海军火炮,要能造出射程更远、威力更大、更耐海上风浪之重炮!格物院需研究西夷舰船结构,吃水、帆装、龙骨,必要时可向弗朗机(葡萄牙)匠人请教,取其精华。朕要不久的将来,福州船厂、松江船厂,能造出不逊于甚至优于西夷的大战舰!其三,巩固要点。台湾岛,绝不容西夷久据!待辽东大局稳定,新军练成,便要着手筹划,将荷夷逐出热兰遮,将此宝岛牢牢控于手中,作为我大明东出太平洋之永不沉没的巨舰!其四,开拓航路。鼓励海商,探索更远航道,重现郑和荣光,与泰西诸国直接贸易,勿使利益尽归中间贩运之西夷!”
他一条条道来,思路清晰,步骤明确,既有远大目标,又有切实可行的路径。这显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深思熟虑已久的宏伟蓝图。
“此举非为一朝一夕之功,或许需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然,功成不必在我,功力必不唐捐!”朱由检的声音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坚定,“今日种下此种,他日方能长成庇佑我华夏的参天巨树!银钱之事,开源节流并举。海关之利要持续扩大,清查贪腐、提高盐铁效率所得,可部分投入于此。但更重要的,是看到这片蓝水之下,蕴藏着足以让我大明再次腾飞,真正屹立于世界之巅的无穷财富与力量!”
他张开手臂,仿佛要将整幅地图,将整个世界,拥抱入怀。
“朕要的不是闭关锁国的虚假太平,朕要的是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能闻我大明之威名,仰我华夏之文明!朕要的是,让我大明之火炮巨舰,巡弋于四海,护我商民,扬我国威!朕要的是,百年、千年之后,后世子孙回顾今朝,会赞叹这是一个伟大的起点,而不是又一个错失良机的遗憾!”
皇帝的眼中闪烁着理想的光芒,那是一种超越时代的视野和魄力,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即便是最初心存疑虑的李邦华,此刻也觉得胸中一股热血上涌,仿佛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壮丽的未来正在陛下的描绘中缓缓展开。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朱由检在心中默念着这句不属于这个时代、却完美契合他雄心的话语,目光再次投向那幅巨大的海图,投向那片无垠的深蓝。
他知道,脚下的路才刚刚开始,内部的积弊尚未完全革除,建虏仍未彻底消灭。但,布局天下,必须从现在开始!这艘名为大明的巨舰,在他的指引下,已经调整了船头,正缓缓地、却坚定不移地,驶向那片充满了挑战与机遇的浩瀚海洋。
阁臣们久久凝视着海图,心中波澜起伏,各自思索着帝国的未来,以及自己在这幅宏伟蓝图中所能扮演的角色。文华殿暖阁之内,一场关于海洋的战略构想,已然悄然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