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在造大明 > 第290章 凯旋献俘 天下振奋

第290章 凯旋献俘 天下振奋(1/2)

目录

第两百九十章 凯旋献俘,天下振奋

朔风凛冽,却吹不散北京城内万人空巷的沸腾热气。腊月的严寒,仿佛被一股无形的洪流所冲散,这洪流名为——胜利!

数骑背插赤旗的塘马,如同燃烧的流星,自安定门疾驰而入,马蹄铁敲击在刚刚用“格物水泥”铺就的坚实路面上,发出清脆急促的“哒哒”声,溅起零星雪沫。

“大捷!蓟州大捷!孙督师三河破虏,阵斩建虏逾万,俘获无数!”

“皇上万岁!大明万胜!”

骑手们声嘶力竭的呐喊声,因极度的兴奋与疲惫而变调,却像投入滚油的冷水,瞬间引爆了全城!

消息像长了翅膀,飞过酒楼茶肆,掠过坊市胡同,钻入每一扇满怀期盼或忐忑的窗棂。

“赢了?真赢了?!”

“可不是!听说是野战!堂堂正正摆开车阵,把鞑子精锐轰得人仰马翻!”

“孙督师真神人也!不对,是陛下圣明!练出新军,造出那般厉害的火器!”

“快!去正阳门大街占个好位置,王师快凯旋了!”

百姓们奔走相告,脸上洋溢着难以置信的狂喜和扬眉吐气的自豪。曾几何时,“建虏”二字如同悬在京畿百姓头顶的利刃,每每入寇,便是烽火连天,生灵涂炭。而今日,天亮了!新皇登基不过数年,竟真能练出如此强军,将不可一世的八旗铁骑打得全军覆没!一时间,酒肆里的酒水价格翻了三番仍被抢购一空,鞭炮声在街头巷尾零星响起,随后便连成一片震耳欲聋的欢腾海洋。

紫禁城内,乾清宫。

崇祯帝朱由检负手立于巨大的辽东沙盘前,听着方正化低声禀报着城外沸腾的景象。他身姿挺拔,面容沉静,唯有那双深邃的眼眸深处,掠过一丝如释重负的波澜。

【终于……成了。】他在心中默念。三河之战的意义,远不止一场战役的胜利。它是一次彻底的正名——为他这个“另类”的皇帝,为他所推行的“离经叛道”的新政,为他所坚信的“格物致知、科学强国”之路,献上了一份最无可辩驳、最鲜血淋漓的投名状。这胜利,是用皇太极的狼狈和八旗兵的尸骸铸就的丰碑,足以砸碎一切迂腐的质疑和阴险的攻讦。

“陛下,”方正化轻声道,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敬佩,“孙督师的前军哨骑已过卢沟桥,午时便可抵达正阳门外。献俘的仪程和将士的封赏名录,礼部和兵部都已呈报,请陛下御览。”

崇祯转过身,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却极具穿透力的笑容:“告诉礼部,一切依制而行,但规模,要给足!朕要让天下人都看看,为国奋战者,当享何等的荣耀!让那些暗地里嚼舌根,说什么‘重术轻道’、‘靡费国帑’的人,好好看看他们口中的‘奇技淫巧’,究竟换来了什么!”

“奴婢遵旨!”方正化深深一躬,快步退下安排。他深知,陛下此刻的平静之下,酝酿着的是一场何等强烈的风暴,一场要将大明积年暮气一扫而空的胜利风暴。

与此同时,内阁值房内,气氛却略显微妙。

徐光启激动得老脸通红,手指颤抖地抚摸着那份捷报抄本,反复喃喃:“胜了…果真胜了!元化不负圣恩,不负圣恩啊!格物之利,强国之本!陛下圣明!”

李邦华亦是抚掌大笑,对着户部侍郎道:“好!好!此战一胜,北方暂安,漕运压力大减,清丈田亩、税制改革在北方推行阻力必小三分!陛下真乃不世出之明君!”

唯有温体仁,端坐一旁,面沉如水,手中茶盏端了半天却一口未饮。他心中早已掀起惊涛骇浪。【怎么可能…野战败降虏…孙元化一介文人…那些火器…】他发现自己过往所有的政治算计和经验,在这铁一般的战功面前,都显得如此苍白可笑。他感到一阵刺骨的寒意,不是来自窗外朔风,而是来自龙椅上那位年轻皇帝深不可测的意志和其所代表的、无法理解的力量。他必须重新审视一切,蛰伏,必须更深地蛰伏。

午时正刻,阳光冲破云层,洒下一片金辉。

北京正阳门外,凯旋大军如山入海,肃然而立。

经过简单休整和清洗的将士们,换上了崭新的鸳鸯战袄,衣甲鲜明,虽然许多人身上还带着伤,但每一个人的胸膛都挺得笔直,眼神锐利如鹰,散发着百战余生的凛冽杀气和平胜而来的昂扬自信。他们手中的“崇祯元年式”燧发枪铳刺如林,在冬日阳光下闪烁着冷冽寒光,军旗虽经战火有所破损,却更添威严。

队伍最前方,是此次献俘的“主角”——垂头丧气、衣衫褴褛的数百名后金俘虏,其中不乏披着残破镶铁棉甲的军官和号称“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白甲兵。他们被绳索串联,在明军将士冰冷的目光押送下,踉跄前行,往日骄狂荡然无存,唯有恐惧与麻木。这鲜明的对比,极具视觉冲击力,让围观百姓爆发出更热烈的欢呼。

“大明万胜!”

“陛下万岁!”

声浪直冲云霄。

孙元化一身戎装,外罩御赐蟒袍,策马立于军阵之前。他面容清癯,眼窝深陷,显然多日未曾安眠,但精神却前所未有的矍铄。他的目光扫过麾下这些经历了血火考验的将士,心中豪情万丈,更对那位远在深宫、赋予他这一切的皇帝,充满了知遇之恩和敬若神明的崇拜。

“呜——”

低沉雄壮的号角声再次响起,压过了现场的欢呼。

城门洞开,大汉将军仪仗列队而出,随后是朝廷文武百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